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的逐步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毁约现象日益频繁.本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毁约现象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毁约现象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唐凰 《现代经济信息》2011,(24):257-258
本研究发现,不少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科学的择业观和清晰的就业规划,过度追求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发展平台和物质待遇,以及用人单位存在的招聘工作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问题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入职前毁约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五条降低大学毕业生入职毁约现象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应届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平生  汤小薄 《经济师》2006,(12):91-91,93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匆匆就业,而后频繁跳槽,美其名曰“先就业后择业”。这种现象使组织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失去信任,也是直接造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文章针对这种现象,综合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校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但毕业生就业难与“有业不就”现象并存。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期望效用大于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效用水平,充分就业条件被打破,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要通过转变大学生职业观和自身能力水平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信息》2006,(7):39-39
一、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的演变 (一)从大学生的就业方式上来看。 恢复高考后首批毕业生和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毕业生就业均由国家统一安排。进入九十年代后,就业方式开始向国家分配与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许多毕业生已由被动的接受工作分配转为主动寻求工作。由于当时大学生对社会来说仍为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企事业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相对也不是很高,所以在当时择业现象并不是很普遍,“就业”也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是,随着大学生分配政策的调整,国家不再负责安排毕业生就业;加之各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急遽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骤然加大了。九十年代后期,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自主择业”、“求职”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6.
李楠 《时代经贸》2009,(11):190-19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重,“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概括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7.
董琦 《时代经贸》2010,(24):265-266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迅速增多,产生“就业难”的现象,北京市作为高等学府云集的首都,在就业问题上也不例外。但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是结构性的,表现为“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不符合实际的就业观。本文主要结合调研数据,阐述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几种误区,从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深入分析这些误区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就业工作也由传统的定向分配转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系。与此同时,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出现了一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伪造证件、制作虚假简历、单方面毁约,以及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虚高招聘条件等诚信缺失现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诚信缺失行为不仅有损大学生、用人单位的形象,同时也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宏观     
《商周刊》2013,(11):13-13
“史上最难就业季”来了 即将到来的这个高校毕业时节,做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99万,是新中国成立64年经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再加上历年毕业未就业的100余万人,今年需要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  相似文献   

10.
肖红新 《发展研究》2023,(11):66-71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降低了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收入,且降低了市场需求与毕业生供给的匹配度,进而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探析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表现形式,厘清深层次原因,从政府、高校、家庭、学生四重维度协同发力探索治理路径,构建“四维一体”的就业育人体系,这对于帮助毕业生转变观念,提升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财富时代》2004,(11):18-18
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了28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薪酬水平到底如何?4月份社科院公布的调查显示,本科生月薪要求在2000元左右,而由于招聘方出家太低,前段时间还风闻有大学毕业生成立“薪酬联盟”,宣称月薪低于1500元的合同不签。那么现在呢?2004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很大,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有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本文介绍了有关胜任特征和冰山模型的概念,对大学生具有的潜在能力和独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建议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破除原有的狭隘思想,给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培训机会,力图达成“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中心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相应增长;另一方面,不少临毕业的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着错误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各种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比以前复杂。就业压力空前增大,形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性问题。政府、学校和学生本人都要积极采取对策,共同努力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压力。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步子越迈越大,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攀高。据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超过212万人,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据预测,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万人。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中国面临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逾500万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谁也不想做“失业生”。那么,在残酷的竞争中,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该如何争得自己的生存席位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由“统包统分”就业模式转变为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就业机制,加上近几年高校连续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成为我国社会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未来趋势入手,对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社会、学校、企业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提出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99年大学扩招至今,中国的大学教育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上升,毕业生就业率也在逐年下降。从结构性失业的视角分析可看出了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原因,从而总结出了如何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洁 《时代经贸》2013,(10):130-130
一、打造坚实就业保障体系,为毕业生保驾护航 全面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政策,践行“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依照我院统一安排部署,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提升毕业生就业理念,健全法学系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和规范就业工作,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的活动,加大就业工作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现毕业生自主择业,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9.
李一凡 《经济论坛》2005,(24):53-54
一、就业不足问题的成因 (一)自身因素1.个人择业观念的偏差。大学毕业生们身处的环境逐步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择业态度。我们应该承认大学毕业生高期望值的择业观是为了实现个人抱负,而现在影响就业率的主要问题,是大学毕业生们在丧失了曾经由国家包分配的“天之骄子”的社会地位后,仍然怀抱着自我实现、自我超越及很多不切实际的梦想,他们的想法、期望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和错位,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现实面前,感到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20.
“慢就业”是毕业生为了找到合适工作而主动选择暂不就业的状态,普遍被视为高质量就业的具体表现,而其职业损失常常被忽略。这容易夸大“慢就业”对毕业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忽略了很多毕业生选择消极“慢就业”以及“慢就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抑制作用,从而有可能使“慢就业”成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阻碍。文章从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两个方面,考察了“慢就业”对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结果显示:“慢就业”显著降低了毕业生的工资收入和工作职位。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受限于较低的就业意愿,很多毕业生选择消极“慢就业”,很难借此提高需求与供给匹配程度;同时,“慢就业”所产生的“职业空档期”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下降,也阻碍了其实现要求与能力的匹配;而且,两项匹配都存在滞后效应,会抑制毕业生的长期职业发展。据此,文章认为可以从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发展“间隔年”项目以及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等方面促进各级各类毕业生及时和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