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学界可谓热闹非凡。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掀起轩然大波。为国企产权改革和市场化取向辩护的“主流经济学家”成为备受指责的对象。2005年10月以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发表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评论。中国经济学家逐渐整体陷入一场公信危机。近日主流经济学家终于发起了集体反击.他们不仅对“丁氏评论”进行了猛烈抨击。更是将自已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现身说法。在我看来.集体反击的本身显得很有趣。  相似文献   

2.
2005年的秋天对内地经济学家来说, 是格外难堪的季节。 10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 良在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抛 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 个”的言论。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一时 间经济学家声望剧降。这是专业评价的 巨大羞耻。 丁学良教授发言之后,内地经济学 家基本保持了沉默,只有国务院发展研  相似文献   

3.
不久以前我经过香港,香港的媒体和我打电话,说最近丁学良教授发表的一个言论引起了很大轰动。丁学良教授说国内根本没有什么经济学家,最多有5个像样的经济学家。媒体朋友问我为什么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反驳他,我说道理很简单.因为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他是5个里面的一个。不管丁教授讲的话是否过分.他都给了我们最善意的建议,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们要听不同行业.不同经验的人谈他们各自的经验,一定会有不同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集经济学者、策划专家、财经作家于一身,每一领域都不是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和涉猎,每一领域都有上佳表现:作为经济学者,他可与吴敬琏、萧灼基等国内顶尖级、“重量级”经济学家深入对话,他被享有国际声誉的香港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称为“来自中国南方的经济学家”……作为策划专家,他更是与一系列“第一”联系在一起,他擅长大创意、大策划,是中国第一代职业创意策划人,开中国公开标价卖创意之先河,并为中国创意开出了最高价,而他当时所卖的创意的一个结论与现在互联网的创意如出一辙,他的一项“世界寻梦圆─—奥运商机大策…  相似文献   

5.
朴胜虎 《中外管理》2007,(12):72-76
现在,外企已经占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0%,如果单从商贸方面看,外企甚至超过了60%。因此,外企在中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对外企又非常重要。在2004到2005年间,据EIU(经济学家智库)调查显示:35%的外企从中国获取了超过5%的营业额,到2010年,35%这个数字可能会上升超过60%  相似文献   

6.
英国政经杂志《经济学家》智库“经济学家信息部”,2月13日公布了“2011年12月全球生活成本”调查报告(统计数据为2011年9月-12月的物价)。该调查以纽约作为基准城市,调查报告称,瑞士苏黎世生活成本排名比去年同期上升4位,20年来首次超过东京,摘得世界最高生活成本“桂冠”。令人吃惊的是,香港、上海的生活成本竞高于...  相似文献   

7.
据2004年3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导: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教授在全国政协会上当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面争论起来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存在‘过热’问题”。而北京大学萧灼基教授则“针锋相对”,他发言的题目就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不要轻言‘过热’》  相似文献   

8.
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国退民进”近乎呵斥的质疑,在国内经济学界乃至全社会掀起了来头不小的“郎旋风”。郎咸平认定“国企转制中存在国有资产被侵吞的隐蔽行为”,他进而点名道姓地将海尔、格林柯尔、科龙、TCL等大名鼎鼎的转制企业暴露在公众面前。郎咸平的道义感和热情自然引发了互联网和平面媒体痛快淋漓的声援。主流经济学者们惊悸之余,伴随曝光企业的叫屈和一批被非主流经济学者谴责为“大小硕鼠”们的恨恨之声,对郎咸平突发了来势更加凶猛的围剿。这场主流和非主流经济学家们唇枪舌剑的大论战,势头远远超过了数年前何清涟那本《现…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前不久,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教授在民盟北京市委主办的“发辰资本市场,繁荣首教经济”研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本期刊登厉教授演讲的几个精彩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辽宁经济统计》2007,(2):39-39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最新调查表明,2006年环境问题成为中国公众关注的最大焦点。1月15日,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的国内首个环保指数,被誉为中国公众环保意识与行为“晴雨表”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正式公布。该指数显示,86%的公众认同环境污染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39%的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给本人和家人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或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成本的变化,是喜是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在发生的变化让西方喜忧参半。 今年以来.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涨幅普遍超过10%,有些省份高达30%.巴克莱资本经济学家彭文生指出:“中国可能正在经历刘易斯拐点。”  相似文献   

12.
著名经济学家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顿,在探索规模经济效益时,绘制了汽车生产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即“马西曲线”。根据“马西曲线”的分析,汽车生产批量,同生产成本密切相关;由1000辆提高到5万辆,成本下降40%;由5万辆提高到10万辆,成本下降15%;由10万辆提高到20万辆,成本下降10%;由20万辆提高到40万辆,成本下降5%;产量超过40万辆,成本下降在5%以下,而超过100万辆,则成本下降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3.
郭韶晔 《数据》2010,(4):53-53
今年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09年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数据,引来媒体和网民一片热议。随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回应称,上涨1.5%是全年平均数。然而,“房价平均说”并没有平息公众的疑虑、得到媒体和公众的理解,反而将这一话题的热度再次拉升。两会期间,  相似文献   

14.
组织和团结了国内在京的绝大多数著名经济学家的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于2003年元月12日下午在北京广州大厦举办了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63次会议暨“开达2003新春论坛”。论坛前首先为开达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何伟教授,开达副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晓亮教授从事教学  相似文献   

15.
年关之前,不少企业在忙碌年终奖考核的同时,也在为春节后的“离职潮”和“招聘难”犯愁。对求职者来说,吸引他们入职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据智联招聘中国年度最佳雇主(2012)公众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超3万人参与的调查中,选择“优厚薪酬福利”的为22.75%,仍居首位。但值得关注的是,“培训发展”、“组织管理”、“雇主形象”这3个指标紧随其后,均超过了16%,而且这三者比例之和已超过48%。这意味着当今求职者在看重经济收入的同时,更加看重在企业里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前景。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重视自身的品牌形象,即建立雇主品牌。  相似文献   

16.
“平稳移动,稳中向好”。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肖灼基教授对今年我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作出这样的预测。他还估计,中国高新技术板块今年下半年会出现。肖教授说,去年12月香港的创业板块上市,因为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都在搞二板,香港不搞就保不住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香港本地的人才不足,而大陆有高素质的人才,搞二板就可分享中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果。那么国内搞不搞呢?如果不搞,好的企业都到香港或国外去了,对国内很不利。去年下半年起,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已经没有限制,而且…  相似文献   

17.
李斐然 《财务与会计》2009,(3):22-23,56
“改革开放三十年,风雨兼程步履艰。理论创新与时进,管理会计驻前沿。学术活跃百花放,专著多多高精尖……”在2008年10月11日“余绪缨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余绪缨教授诞辰86周年纪念会”上,中国成本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郑艳新用此诗作来缅怀和纪念余绪缨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余教授博采众长,独立思考,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记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管理会计领域的盛会,并采访了余教授的弟子、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傅元略教授。  相似文献   

18.
数字     
中国经济悄然唱响“好声音”。国家统计局公布,三季度GDP同比增7.4%,增幅创14个季度新低。今天沪指涨1.24%,地产板块涨逾3%。经济学家陶冬认为,随着房地产市场反弹,出口订单稳定,消费恢复,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见底,有望很快反弹。  相似文献   

19.
韩国人金兴守是个“中国通”,他在台湾、香港、上海三地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已经超过二十年,目前定居于上海。金兴守对中国的了解、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甚至不输给许多本地人。  相似文献   

20.
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座教授张五常先生日前在WTO与新经济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要孤注一掷》的演讲。 张五常教授是现代新经济学创始人之—。1997年张五常教授当选为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殊荣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他也是华语世界公认的用中文写经济评论或经济学散文最好的经济学家。 对于中国跟美国达成的世贸协议,张教授认为经济学有一个很简单的看法,一直以来在世界上有一个让人最可靠的工业,就是一个被人家赚钱的工业。比如说香港没有自己的农业,可是香港人—点都不需要担心没有面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