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经济学家对重庆的描述是:农村人口比例高达80%;欠发达的大城市和较落后的大农村并存;西部现象与东北现象叠加,直辖市的牌子。中等省的构架。作为中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中央交办了四大任务.即三峡库区百万移民;百万贫困人口脱贫;生态环境保护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可想而知,重庆肩上的担子是多么沉重!寻找突破口是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这句话是江泽民同志在1990年代中期考察重庆时。对这个西南重镇的厚望,也成为重庆人所努力奋斗的目标。如何完成这一期望?关键就是寻找一个有力的支撑点。重庆高新区自然也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这里,重庆高新区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企业家;在这里,重庆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辐射作用和带动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重庆高新区已经具有了较强的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在这里。一个生态科技商务区正在冉冉升起!若要问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们会告诉你.紧紧抓住企业。抓住企业家,抓住他们创新的灵感和动力。用什么抓?用一颗服务的心。用体制和机制抓.用一个良好的环境抓。前不久。记来到重庆高新区。用一位旁观的感悟来解读重庆高新区。将重庆高新区的人、企业、园区等等用字记录下来。虽所写的事例挂一漏万,但它是真实的,记将此献给正在重庆高新区辛勤工作的建设们![编按]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张斌 《中国高新区》2007,(1):106-107
每当我看到身边一片片荒地上屹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时,每当我看到高新区一户户企业由小变大时,每当我带着孩子漫步于人行道内一个个设施完备的植物园、公园时,每当我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对高新区日新月异变化的报道时……总禁不住心潮澎湃,禁不住为自己是一名高新人而感到骄傲。当我看到“我与高新区”这个征活动时,想到了我父亲在高新区开发建设时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情不自禁的写于纸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是《中国老区建设》一名通讯员,今年64岁。为了投稿方便,我克服困难,下决心学会了使用电脑。近三年来,我每年为《中国老区建设》电子邮箱发稿50篇(幅)以上。我投稿抱着这样的心态:稿件能被采用,当然高兴,心存感激;不能采用,就算是一次工作汇报。为了写稿,我深入老区镇、村和农户家中,了解他们生产、生活情况和期盼。能为老区建设尽自己微薄之办,使我的晚年生活过得很充实。  相似文献   

4.
感激与感恩     
这是我今年“五一”节写的一首短信诗歌,却很能代表我此刻的心情。回首《中国高新区》杂志走过的岁月,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5.
许芹 《中国高新区》2009,(4):115-115
一年前,我30岁的人生走到了一个重要拐点:因为种种原因,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单位,面对离别,无助与惆怅的情绪是不可避免的。而柳暗花明之间,生活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走进高新区,走进高新股份,我开始了人生新一轮的起跑。 转眼间,已是一番四季轮回,春分时节,正宜检藏心情,盘点收获。一年来,高新区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所进发的活力与激情,蕴含着的生机与潜力,呈现出的速度与激情;高新区给我最多的馈赠是一份快乐的工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一个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1990年,昆明高新区刚刚萌芽出土的时候,我就来到了高新区。高新区的前身是昆明市五华区组建的“昆明五华金鼎山开发区”,后改为“昆明五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更名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相似文献   

7.
张斌 《中国高新区》2007,(1):106-107
每当我看到身边一片片荒地上屹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时,每当我看到高新区一户户企业由小变大时,每当我带着孩子漫步于人行道内一个个设施完备的植物园、公园时,每当我在报刊、电视上看到对高新区日新月异变化的报道时……总禁不住心潮澎湃,禁不住为自己是一名高新人而感到骄傲.当我看到"我与高新区"这个征文活动时,想到了我父亲在高新区开发建设时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的变化过程,情不自禁的写于纸上.  相似文献   

8.
于浛 《中国高新区》2010,(3):115-115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在高新区华苑科技园宽广的道路上,翠柳婀娜,灯光闪烁,看着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驻区企业蓬勃发展,思绪又将我带回到五年前……揣着老师的谆谆教诲、伴着同学的爽朗笑语,我走出了校园,来到了高新区海泰建设公司。回想起那时高新区华苑科技园的环外区域:夜色下漆黑一片、  相似文献   

9.
《中国高新区》2008,(8):7-7
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落户石家庄高新区;重庆高新区建医疗器械制造基地;大规模服务器产业制造基地落户济南高新区。  相似文献   

10.
天舒 《中国高新区》2008,(12):116-116
我与高新区模型,有着不解之缘。 1992年金秋十月,常州高新区建区不久,我就投身到城北开发建设大潮中。第一次参加高新区管委会接待客商的工作,就来到了高新区模型旁。只见模型上发光二极管欢快跳跃着,展示高新区5.63平方公里远景画卷。我的眼睛随着管委会领导手中的小小金属棒在模型上游走:这里将高耸起火炬大厦、富都大厦,这里将建设环境一流的高新科技园……  相似文献   

11.
梦想是温暖的阳光,照亮前行的方向!梦想是舞动的翅膀,给所有人强大的力量!中国梦,重庆梦;他乡梦,故乡梦。所有的梦想都需要现实的努力,所有的梦想都需要不懈的奋斗。在成功的背后,积淀着泪水、汗水和心血。他们从重庆走出去,他们在全国各地创业。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是重庆外出创业的明星。  相似文献   

12.
首先祝贺中国高新区杂志社成立十周年。《中国高新区》杂志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位老朋友,每个月我都会与这个朋友见上一面,听她讲讲各高新区发生的新鲜事,介绍高新区的新成就新做法。她还带着我去见她的专家学者朋友,听他们对中国高新区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的工作更加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3.
朱喜 《中国高新区》2008,(2):113-113
第一次到合肥高新区是两年前,刚刚辞去了工作的我来到了高新区。和许多刚从外地来高新区寻找机会的人一样,我的目光一开始只盯着繁华的科学大道两旁。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找一份体面、自己又乐意做的工作。在求职的过程中,我对高新区的认识逐渐展开,先是从最核心的城区,放宽到35平方公里,然后是柏堰科技园,再到更边缘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在春天的气息中,我们走进了2009年。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一起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见证了北京奥运、中国人踏入太空……2009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给重庆同样带来冲击,但重庆的舞台依然绚丽无比。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在重庆召开的“两会”上,部分驻渝机构和外商旁听了《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英国、日本、柬埔寨、菲律宾、加拿大、丹麦6国驻渝(总)领事,对2009年重庆的发展同样充满信心和期待,他们坚信,自己的国家与重庆的交流与合作在牛年会更上一层楼,会更加紧密、更加广阔、更加深入。他们坚信,随着重庆加大开放力度,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落户重庆,也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庆企业到海外投资……  相似文献   

15.
6年前,深圳人张镜从澳大利亚学成回国后,把自己的创业地放在了重庆,创办了重庆精益管理培训学校。现在,身为重庆蓝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镜,对自己当初的选择颇感欣慰,“只身一人来到重庆创业,优良的投资环境给了我一份实在和一种安心。”一个安全、放心的重庆让她在重庆的事业蒸蒸日上。张镜感慨,平安绝不仅仅是字面理解的含义,更多的是心灵深处对城市的一种可依靠感和踏实感。  相似文献   

16.
熊怡 《今日重庆》2014,(7):36-37
“80后”美术硕士研究生李倩,在文化馆的平凡岗位上,将原本自己爱好艺术的梦想,从一个人扩大到了一群人;曾是外贸行业高级白领的周正波,却在自己的小面馆,实现了人生的创业梦想;还有他们,虽然失去双腿但梦想载她前行的邓梅,视力障碍却多才多艺追寻主持人梦想的陈星宇……  相似文献   

17.
刘霜仪 《发展》2008,(12):92-92
说到读书,便想到了书籍极度匮乏的时代;想到了自己艰难的读书经历;想到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所经历的曲曲折折。我想要说两层意思:不能让孩子错过读书的黄金时光期;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语文老师在学生印象里应该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召的力量,是一个书香的载体。我一直热切的想把自己对书的喜爱温度传递给我的学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沐浴着党的阳光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我最想对党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心里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之情,也始终坚守着自己不变的信念,践行着自己一生的追求. 我是流着热泪扑进党的怀抱的 1985年7月4日,是我入党的日子,也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在笔记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人将共产党比太阳,我就是太阳的一缕光,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把太阳的温暖送到每一个人心上.  相似文献   

19.
重庆高新区是全国 53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 ,在融资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本文对重庆高新区的主要融资模式可以借鉴的经验 ,以及高新区在开展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举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赤  苏航 《东北之窗》2011,(14):60-60
在庆祝大连艺术学校建校40周年的时刻,我得感谢马志广校长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代表老同学抒发一下我们对母校的感激之情,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已经毕业了三十多年,但是我永远忘不了当年在大连艺术学校,我和我的同学们—起生活、学戏、练功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