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智锋 《海南金融》2005,(12):12-16
基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回顾分析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以及早期有关此问题的种种解决建议之后,本文深入分析了该问题,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运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回顾分析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以及早期有关此问题的种种解决建议之后,深入分析了该问题,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运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的具体实际,在回顾分析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以及早期有关此问题的种种解决建议之后,深入分析了该问题,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政策运行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贷币政策的动太不一致性 动态不一致性问题的研究始于基德兰和普斯科特(kydland,Prescotr,1977)的经典性论文之中,所谓动态不一致性,是指政府公开宣布的货币政策计划与执行的计划之间相分离.相机抉择的政策制定者总想从事短期行动,这与经济的最佳长期利益不一致.所谓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是指在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现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在制定阶段是最优的,而在执行阶段不是最优的.近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控制主要是以货币政策为主,其制定是经过充分论证、具有科学决策程序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但在执行中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和预期存在差异.也就是讲货币政策存在着动态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带有理想主义抽象色彩的学者与现实主义的学者型官员的认识偏差是古今中外皆然的事实。在货币经济学领域,一个著名的争论就具有典型意义。自从 Kydland 和 Prescott(1977)提出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之后,主流学术观点认为,即使是“仁慈”的(把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作为行为目标)、具有无限期界(不具备短期行为)的政策制定者也会具有时间不一致性问题 (Fischer 1980),即政策当局的事前承诺总有可能在事后被突破。由此引发了货币政策界著名的 Barro-Gordon 与 Blinder 的争论。作为美国著名宏观经济学家 Barro 和 Gordon(1983)承接前人的成果,由于失业率和通胀的双重目标,最终货币当局存在产生正的通胀偏差的行为。但是,美联储前任副主席 Blinder(1998)指出,上  相似文献   

6.
盛松成 《新金融》1995,(7):16-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下称《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何正确理解这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一种观点认为,稳定人民币币值是我国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甚至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保卫人民币”。正确、全面地理解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我们贯彻落实《人民银行法》的主要任务之一。我认为,《人民银行法》中的货币政策的目标至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正在成为一种国际趋势。理性预期、信息不对称和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理论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提供了理论支持。西方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对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货币政策透明度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但仍有继续改善的空间,应在建立货币政策信息公开制度、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改善信息披露的形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当中央银行信息具有私人信息(private information)的性质时,公众并不能够准确了解货币政策的目标,或者对货币政策的公告不完全相信,此时将难以如巴罗—戈登模型所描述的那样,能够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均衡。在本质上人们就如同计量经济学家那样,每期观察主要的经济变量,不断估计和更新相应的参数,动态形成对未来的通胀预期。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建立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VAR预期模型,利用1995.1季度-2009.4季度中国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1997.1季度-2009.4季度我国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对我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的特征、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等进行较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名义锚”实践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芹 《济南金融》2004,(9):12-13,16
货币政策“名义锚”作为保证国内货币价值长期稳定的约束机制,对于锁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减弱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降低通货膨胀偏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西方国家实践中的三大货币政策“名义锚”,认为中国目前可采用货币供应量目标。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应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增强中央银行长期内稳定物价的责任感,并随着货币政策操作环境的改善,不断提高货币政策操作技巧与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定标(IT inflation targeting)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于1990年3月在新西兰储备银行实施后,迅速在许多国家中得到流行,并且日益成为一种货币政策的主流框架,本文通过对国外IT理论发展和我国IT理论研究的综述,剖析了IT理论的发展规律,旨在为建立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预测对于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备的通货膨胀预测机制,系统的、全面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和方法也相对匮乏,造成中央银行在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时缺乏直接依据。针对这一现状,采用LSTAR模型刻画了我国通货膨胀非线性动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无限制VAR模型、LSTAR模型和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BVAR模型)的预测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加入国际原油价格指数、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贷款规模变量的BVAR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并且模型的解释力较强,能够较好地预测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何运信 《上海金融》2012,(8):44-51,117
本文对货币政策信誉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进一步考察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货币政策体制改革实践,得到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信誉对稳定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和提高政策有效性有重要的意义;(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改善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都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信誉(可信度);(3)是否采用正式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货币政策体制必须具有央行高度独立性、良好的货币政策透明度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货币条件指数(MCI monetary condition index)是由加拿大银行在 1994年率先采用,以应对汇率冲击的货币政策工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增强,一个更加有弹性的汇率机制正在形成,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潜在冲突也有可能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冲突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通过对MCI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分析,说明MCl并不能“判断汇率冲击的来源”,相反有可能产生更大的误导作用,同时,MCI也不能提供比原来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不宜采用MCI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相似文献   

14.
论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筱雯 《金融纵横》2006,(10):16-19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公众可以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从而使得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关键在于货币当局是否执行它所承诺的货币政策。因此明确货币政策可信度的涵义、效应及如何被决定对提高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改善货币政策的效应将具有重要意义。一、货币政策可信度问题的提出货币政策的“规则和相机抉择”之争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所谓“相机抉择(discretion)”,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不受任何固定程序或原则的约束,而是依据经济运行态势灵活地进行“逆经济风向”调节,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回顾我国经济周期现象后,对经济周期与货币政策的时间动态一致性问题进行了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回归分析。实证研究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虽能对经济周期现象做出某些反应,但仍存在反应不足、反应过度和滞后性等问题,在分析了时间动态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0月,欧洲中央银行(ECB)管理委员会宣布将欧元的单一货币政策作为其以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的主要因素。这种战略遵循了以下见解: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比如增长、就业和社会平衡)的实现,并且通货膨胀正如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40多年前指出的一样——是一种“货币现  相似文献   

17.
“适当”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 1998 年下半年至1999 年以来, 中央银行采取 “适当” 的货币政策, 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在我国已经发生过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胀的情况下, “适当” 的货币政策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呢? 本文从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一般关系着手进行分析, 并结合 “适当” 的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特征, 得出在近期我国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但远期通胀压力仍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国央行发布了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为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确定了基调,即“坚定不移地继续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注重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动态微调。”但短期内央行在“适度宽松”和“动态微调”之间,究竟会如何取舍和操作,仍是一团迷雾。  相似文献   

19.
《浙江金融》2004,(3):1-1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需要密切关注”。报告分析认为,2003年,我国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密切监测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并积极与有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沟通和协调,从一季度起,就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预调”和“微调”,及时采取了必要的调控措  相似文献   

20.
随着美联储紧缩性货币政策逐渐提上议程,业界也越来越关注其对世界及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这种外部环境下,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作何选择?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教授日前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表示,货币政策到底应该是松是紧,主要看三个因素:一是GDP增长状况;二是通货膨胀形势;三是国家金融脆弱性。美国货币政策的趋紧(特别是加息)将对中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很多掣肘和制约。但总体来说,只要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允许汇率有足够的灵活性并且保持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管理,中国维持货币政策独立性是没有问题的。本刊摘编了余永定教授的上述发言,以对业界关切问题带来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