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利用外债能够有效地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缺口,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在利用外债的过程中,出现了投向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其中有政府管理上的错位问题,还有对债务人的管理约束不够等问题,为了充分有效利用外债,外债管理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合理利用外债能够有效地弥补国内资金不足的缺口,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在利用外债的过程中,出现了投向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这其中有政府管理上的错位问题,还有对债务人的管理约束不够等问题,为了充分有效利用外债,外债管理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进行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存在外债和外汇储备双高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否具有合理性?外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效应,以及对于不同类型国家经济效应的差别体现在何处?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视角,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种不同国家类型出发,利用53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论显示﹕ 外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具有负效应,但对于其劳动力增长则具有正效应;外债对于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具有正效应,但对于其劳动力增长则具有负效应.在上述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从注重外债结构管理、完善资本输出途径和渐进开放资本账户等方面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但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对比外币外债的管理模式,从人民币外债管理目标人手,对人民币外债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对人民币外债的使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人民币外债借用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外债制度演变趋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债作为中国近代外来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对此学界已有诸多研究 ,但学界少有关注外债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运行框架和制度特征。鉴于此 ,本文首先从外债制度演变表现出的若干特征入手 ,认为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外债制度演变具有债务主体单一化、债款来源多样化、债务管理法规化和债务运行自主化的趋势 ,而后论文又结合中国近代的民族 -国家建设过程和制度的移植 -变迁对外债制度演变所表现的趋势作更深一层的剖析  相似文献   

6.
国家计委近日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外债风险管理及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以指导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外债风险管理,优化外债结构。 目前国有企业在外债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企业主要负责人对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有的企业外债结构做过一些调整,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  相似文献   

7.
高帆 《时代经贸》2012,(12):122-122
目前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扩大,但无专门法规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对比外币外债的管理模式,从人民币外债管理目标入手,对人民币外债管理方式进行思考,对人民币外债的使用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人民币外债借用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的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外债变化是长期外债变化的Granger原因,短期外债变化对长期外债变化具有负效应.短期外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外债的主要来源,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例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并且这一比例逐年递增.我国需要合理安排短期外债和长期外债的比例,优化外债结构,在外债管理模式、管理形式、管理重点和借款种类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调整.  相似文献   

9.
从韩国金融危机看我国外债管理中的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的外债管理,分析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从外债管理政策体系和外债统计监测体系两个方面完善我国外债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债风险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举债“窗口”危机给中国的国际信用造成一定程度损害,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了中国外债及其管理现状, 提出组建适应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形势的外债监管机构“中国外债监管委员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巨擘,他的言论与实践,无疑在近代中国具有导向性的影响,这一点在外债思想上也不例外,他对外债问题的观点和主张,曾影响了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外债的看法和实践活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梁启超外债思想在民国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此,本文尝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卢林平 《现代财经》2000,20(10):26-28
一国外债的过度不合理会导致政府偿债危机,这种财政危机继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危机乃至社会动荡。因而对外债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涉及到一国财政风险防范的成功与否。我国外债存在着多头对外、汇率风险高、外债投向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必须对其加以规范和改革,以防范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13.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民国政府时期铁路外债述略孔永松,蔡佳伍对中国近代铁路外债乃至于中国近代外债来说,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之一,此期间,铁路外债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以及各笔外债之间关系之复杂等等,均为清末和南京民国政府时期的铁路外债所没有。本文试...  相似文献   

14.
晚清铁路外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近代化的重要基础。近代中国的铁路,主要是利用外债兴建的,而铁路的主要干线和基本框架,是在晚清形成的。本文拟对晚清的铁路外债有关阶段、外债类别、外债抵押等三方面的问题作论述,以求教于史学界同行。一、晚清铁路外债的四个阶段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是1876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淤铁路;188年开平矿务局兴筑的唐青铁路的落成,揭开了中国自己修筑铁路的序幕,自此到]919年辛亥革命爆发,晚清政府筹借了大批外债用于修筑铁路,大致可…  相似文献   

15.
方华 《经济论坛》2003,(19):19-20
从国内国际的经济实践可以看到,对外债的风险管理必须双管齐下,不仅政府要有相应的举措,作为真正的债务人的企业也必须有所作为。这样才能有机地协调外债的借入、使用和偿还,达到“成本最低、规模适度,风险最小、效益最佳,按期归还、保持信用”的外债风险管理目标。本文从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来谈谈如何加强外债的风险管理。一、政府的举措1.建立外债管理统管机构,由多头管理转变为集中统一的管理。目前我国的外债宏观管理上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弊病,因此必须从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加强宏观外债控制。建议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设立有权威的外债管理机…  相似文献   

16.
正外债是指一国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从外国机构或外国个人筹借并承担偿还义务的资金或公开发行的外币债券。近世以来,随着国际资本的流动速率加快,跨国间政府的举债活动愈发的频繁。近代中国的国家财政逐渐从传统的王朝财政向近代财政转型。清季以来,政府或因各种缘由举借了大量内外债,而尤以外债的举借居多。近代外债问题并非孤立的经济现象存在,而是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外交关系的变动密切关联。外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尤其是财  相似文献   

17.
外债与财政风险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我国2003年颁布的《外债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其中,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相似文献   

18.
谈外债立法     
目前,尽管我国已有200多项有关吸引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但迄今尚为外债立法。各职能部门仅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制订了一些办法,使外债管理复杂化,造成各自为政、互相交叉的现象;同时也给地方造成负担,执行起来困难甚多。为了保证正常的借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避免陷入债务危机,我国应尽快颁布有关外债管理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国家依据法律来强调外债管理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特殊性,提出对外债规模进行宏观控  相似文献   

19.
巴曙松 《经济师》1996,(11):24-25
外债管理及其管理模式的变革巴曙松所谓外债.是指国内外经济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一个开放经济中,如果其经济发展受到国内资源不足的限制,就可以通过利用国外资源来解决。外债就是这样一种利用形式。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界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对外债管理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20.
1·货币错配现象较多,即借款货币与收入货币不一致。借款时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未来汇率风险,没有进行细项测算,没有进行敏感性分析。2·企业主要负责人对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外债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外债进行主动管理的意识不强,对国际资本市场变化不够敏感。3·外债风险管理的措施单一,缺乏统筹规划和系统、全面的管理。有的企业对外债结构做过一些调整,但未能就汇率、利率、币种及外债与企业的外汇收益是否匹配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进行系统管理,尚不能达到优化外债结构的目的。4·国家鼓励企业进行外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