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房价似乎陷入“调整一观望一再涨”逡巡往复的“怪圈”,高房价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房价过高与土地财政化、住房结构不合理、政府官员涉足房地产关京密切,这就需要改变“土地财政”、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打击房地产领域的腐败,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生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致力于解决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我国房价上涨如何影响制造业就业,二是该影响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本文基于1999-2007年中国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和全国278个地级以上城市相匹配的数据表明,房价上涨的“需求效应”和“抵押担保效应”压过“挤出效应”,使得制造业企业就业增加,表明房价上涨并非制造业企业“用工难”的幕后推手.同时,房价上涨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在区域、时间、行业等方面存在广泛差异.进一步地,通过考察房价上涨对不同融资约束类型制造业企业就业的异质性影响,发现房价上涨对影响制造业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需求效应”而非“抵押担保效应”实现.本文的发现有助于从劳动力就业的视角深化关于房价上涨如何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认识,对我国房价调控及促进就业相关政策讨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7年已经过去,回首2007年的中国楼市,一些城市房价可用“疯涨”两个字来形容:在这一年,全国70个城市房价涨幅纷纷创下新高,地产企业纷纷进入资本市场大量融资、抢购土地,天价土地不断造就一个个“地王”。面对飞快上涨的房价,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第二套房首付和利率的提高、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新政以及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推出,让民众看到了“居者有其屋”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王峨峰 《经济师》1995,(6):16-17
<正> 近年来,我国金融调控机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经济运行陷入了“过热——紧缩——市场疲软——启动——过热”的怪圈的原因之一仍是金融宏观调控能力脆弱,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对称。 经济增长要付出与之数倍的货币投放量的沉重代价,使货币政策成为赶超型经济的源头。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手段实施障碍,如无突破举措,其后果将有悖于经济体制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陈真诚 《新经济》2007,(5):39-42
对于以高房价、房价快速大幅度上涨的中国房市的宏观调控,四年来,中央政府一直以来的官方表态是,让房价调控“软着陆”。这个表态和四年来所一直努力而为的,充分反映了,自本轮宏观调控以来,中央政府寄希望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良苦用心和对房市宏调的信心。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尽管经历了四年漫长的宏观调节,尽管中央政府使用了系列金融工具,使用了系列政策,而高房价等房市宏观调控并未能如中央政府之愿地“软着陆”。  相似文献   

6.
西春 《新经济》2010,(4):22-23
温总理在“两会”上“坚决抑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承诺尚在耳边,央企却“用脚投票”,以实际行动对未来的房价走势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尝试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影响.首先从理论层面,结合厂商理论建立世代交叠模型,得到结论:老年人口数的上升会引起房价下降.其次利用我国2000-2014年东部、中部以及西部28个省市数据,建立省际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与房价呈现正向关系,与理论模型结论相悖.对于此结果,本文认为可以从上世纪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以房养老”的传统观念等角度解释,并认为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房价的抑制作用较小,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其对房价的抑制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去年开始的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行动取得了成绩,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的,也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运动战的痕迹。最值得担心的是,一场“大雨”过后,假货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会抬头,市场秩序的混乱局面会有所反弹。这样的顾虑,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断。这并非第一次整顿市场秩序,也并不是第一次遇到整顿之后的反弹。问题是,我们从“整顿——反弹——整顿”的怪圈中总结、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以便为今后的市场管理、规范化建设提供借鉴。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从这个怪圈中走出来的经验。我国经济秩序的问题,涵盖了商品生产秩序、流通秩序和收入分配秩序等  相似文献   

9.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已从总体上设计出了我国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实际上,这几年经济体制的改革早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了这一经济机制,宏观管理的转型和微观基础的再造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以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再造被“放——统——放”的怪圈所困扰。  相似文献   

10.
于洋 《商周刊》2012,(2):56-58
2011年的房地产市场在准备金率上调、“限购”、“限贷”的“组合拳”击打下,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剧减,市场观望气氛浓重,楼盘销售量骤减,开发商资金链严重告急,房价呈现下行趋势,整个房地产市场陷入了寒冬期。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七部委调控房市新政出台后,再一次强化了人们对房价下跌的心理预期.一时间,持币不前待跌价的有之,以某某地区房价下跌为题材作造势报道的有之,更多的是越来越多的抱怨新政出台房价为何不下跌.其实,七部委出台的种种政策,本意只能理解为打压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速,盼跌价本身就犯了对政策没吃透的错误.要知道,在我国房市过热虽然有引发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和需求与供给异化的巨大破坏作用,但房价下跌更有可能使我们面临一场全局性的经济灾难.简言之,无论我们有多少人、有多么急切希望房价下跌,房价都不可下跌,这是基本经济规模使然.  相似文献   

12.
随着CPI的节节攀升,以及居高不下的房价和宽裕的流动性,我国经济的通胀压力骤然增大。同时受北非中东局势紧张影响,国际油价呈快速上涨之势,国际油价继2008年10月之后首次再冲三位数大关,创下2008年8月以来收盘新高,给缓慢复苏的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中国的经济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民营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其快速成长之势,成了我国现阶段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然而,诸多民营企业经过短暂的繁荣,很快就衰落了,从“巨人”到“飞龙”从“三株”到“爱多”等等。中国民营企业“伤亡”率之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什么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民营企业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之后,会突然陷入衰败的怪圈之中呢?  相似文献   

14.
自我国“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和“三孩”政策逐步实行以来,对生育率的提升作用、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刺激效果并未达到预期。房价作为居民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目前更多受经济因素驱动的居民生育意愿有重要影响。基于对文献的梳理发现,房价对生育意愿有挤出效应和财富效应。因此,利用2018年CFPS家庭微观数据,研究房价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挤出效应与财富效应。实证研究表明,房价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即挤出效应,其他变量对生育意愿也有影响,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状况、学历、政治面貌、生育保险、健康状况、家庭年收入、父母的经济帮助等。房价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即财富效应,但是财富效应小于挤出效应,故总体上我国现阶段房价对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仍然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财经文摘》2010,(5):56-59
城乡一体化改革——“土地流转改革”——“农地入市”(小产权就是变相农地入市),关于“土地财政”,围绕房子的一切政策的根子还在土地上。针对“两会”期间中国社会对房价的反应,美国某著名华文媒体采访了中国和解智库大陆召集人王光泽先生,以下根据录音综合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先后在2009年底、2010年初出台了“国四条”、“国十一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调控措施,限制投资投机购房,支持自住需求,以期使房地产市场实现“软着陆”.2010年,在国务院两轮楼市调控的重压下,楼市仍然坚挺,一些城市“地王”以及“日光盘”频频出观.住建部曾经公开坦承,“2010房地产调控失败”.但是中央政府对房价调控和房价回归合理水平仍然持有坚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17.
陈真诚 《新经济》2007,(9):12-19
房价领涨,地价爆发 今年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全部上涨,涨幅7.1%,创下23个月来新高.另外,最近综合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天津、武汉、郑州七大城市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二手房价也在攀升.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上偏”随机前沿模型对2001—2009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价泡沫进行了测算,这一模型的特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往研究中测算出来的泡沫程度为负的问题。结果表明,房价的“基本价值”部分主要是由需求即收入拉动的。我国的商品房价确实有泡沫存在的现象,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化”相当严重,银行贷款是房价泡沫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高房价并不意味着高泡沫风险,低房价也不意味着没有泡沫风险。自2004年以后,泡沫的不确定性一直在增加。  相似文献   

19.
《商周刊》2013,(7):62-63
“若干年来,处于“调控时代”的房地产行业。或多或少地脱离了市场化机制的自我调节,诸多行业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如房价越调越涨、建筑质量问题增多、商业地产区域性过剩、精装房导向与控房价之背反等等,这使全行业陷入了一种浮躁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海外买家在美国买房的每1美元中,就有24美分出自中国人. 中国人的购买力之强让世界震惊,早已不是新闻. 从几年前的排队购买奢侈品,到抢购限量版汽车,再到足球世界中招揽国际大牌外援与教练,中国人“不差钱”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不,近几年不少国家房价不断攀升,也被算在了中国人的头上.更有甚者喊出了“有中国人的地方房价就上涨”的论断.可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