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庆愉 《魅力中国》2014,(26):273-273
新闻的真实性问题虽然是个大问题、老问题,但虚假新闻在不同的时期却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尤其在市场经济和媒介竞争激烈的当下,虚假新闻的报道比以往更加差异化、多样化和专业化。  相似文献   

2.
付东  徐飞 《黑河学刊》2008,(5):59-59
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屡禁不绝,严重损害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新闻媒体公信力,严重危害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新闻界一大公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离、媒体间的激烈竞争、网络的借入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构成等因素,是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只有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为百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才能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篷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工作者就失去了新闻的生命,同时也就失去了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生命。因此,实现新闻真实,防治虚假新闻,是新闻真实论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闽江 《发展》2011,(10):143-144
从去年冬天开始,我国新闻界掀起了“杜绝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虚假新闻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笔者拟从虚假新闻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和矫治措施几个方面,谈一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媛媛 《魅力中国》2014,(8):302-302
通过归纳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对当今借助网络进行的新闻传播进行了总结,概括出其时效性强、传播面广等优势特征。同时,着重对网络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举例和分析,以期对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提供参阅意见。  相似文献   

6.
国内扫描     
《中国经贸》2014,(4):7-7
我国1月外贸数据在预期内虚假出口指责缺乏依据 新华网2月18日报道,今年1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实现较快增长,有分析认为是由套利引起的“虚假出口”。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8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这是一种猜测,缺乏根据。尽管不排除个别企业有套利行为,但是1月份的出口增长无论是从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还是主体结构来看,都是合理和合乎逻辑的。  相似文献   

7.
孙平 《东北之窗》2012,(18):119-120
大连晚报总编辑有个习惯,每天下午都要仔细阅读晚报内刊《今日简报》。他曾半开玩笑地对“简报”主编说:“你这个主编在报社的影响力比我大啊!编辑记者都重视。”领导之所以对这张“小报”情有独钟,是因为他和大连晚报编委会的同志们始终认为,要想提升晚报的新闻质量、防范虚假新闻,《今日简报》的作用不可小视。而每天出版的《今日简报》,就是大连晚报督查评审制度、防范虚假新闻的一个真实写照。这个机制,受到了全国“三教办”的高度重视与肯定。  相似文献   

8.
杨红宇 《发展》2014,(5):80-81
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公众对媒体的最基本要求。然而,正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虚假失实新闻历来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进入21世纪后,尽管管理机关多管齐下大力整治,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在维护新闻真实性方面也做出了种种努力,但虚假失实新闻依然不断出现。君不见:"华南虎"栩栩如生,"纸包子"以假乱真,"世上最恶毒后妈"绘声绘色,"金庸去世"板上钉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据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相似文献   

9.
周飚  周晓 《理论观察》2006,(6):169-170
一张报纸,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和买方市场特征愈加明显的时候,其特殊商品的属性就愈加突出。读者,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办报人的“衣食父母”,在读者中失去公信力的报纸,其前途也必将是暗淡。所谓报纸公信力,简单的说就是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报纸的公信力是大是小,是有是无,决定着一张报纸的前途和命运。目前,中国报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公信力下降。是什么原因造成报纸公信力受到损害?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和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十大原因。一、虚假新闻虚假新闻的产生多是由于过度追求轰动效应,作者夸大甚至编造虚假新闻事实,或是记者采访不…  相似文献   

10.
古礼贤 《魅力中国》2009,(22):161-161
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虚假失实但构图完美的新闻摄影作品及八十年代后图像残缺却真实可信的新闻摄影作品为例进行了对比,并对近年国际、国内举行的新闻摄影比赛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新闻摄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新闻价值与图像形式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崔继英 《西部大开发》2010,(6):44-44,56
近年来,受电视新闻故事化娱乐化以及收视率等因素影响,电视新闻节目中真实再现大行其道。作为一种有效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段,真实再现有助于观众了解、理解新闻事件的过程,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深化节目内涵。可是运用不当,也会使节目沦于虚假、低俗,甚至影响新闻真实。兴利除弊的关键在于结合新闻节目的特点,认清真实再现的正负双方效用,把握好运用真实再现的尺度,并通过提高新闻传播行为传受双方的素质间接影响真实再现的良性运用。  相似文献   

12.
刘百航 《理论观察》2010,(3):164-165
新闻之所以可贵,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必须完全真实.即构成新闻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绝对真实.真实地反映事件的起因、发展过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尤其体现在典型人物报道上。例如一篇关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报道.写他搞研究如何一连多少天不睡觉,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事后经袁隆平本人澄清,这完全是记者杜撰的虚假情节。  相似文献   

13.
孙少波 《中国经贸》2013,(22):90-9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公民的言论自由权的到了无限的扩张,在公民实现参政议政、检举揭发违法犯罪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自由权的扩张使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新闻,侵犯他人权益,严重危害社会安全与稳定。如何界定自媒体时代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高杰 《理论观察》2010,(6):177-178
关于新闻的定义,许多新闻的专业书上都是这样阐述:"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强调了两点:一是新近,说的是时效性,如果每个人都知道的事,那也就不在是什么新闻了,而是旧闻。二是事实,就是指新闻的真实性,违反客观真实的报道也不能称为新闻了,虚假永远是新闻的天敌。然而,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是否仅限于客观事实的报道,如果只是客观事实的一种简单的复制,那么新闻便会素然无味,新闻的社会效应、新闻的价值也不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荣辉 《魅力中国》2014,(7):278-278
电视是一个可以供我们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传播新闻的一个途径。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方式,向更多的人传播社会上的各种问题,这种实时的传播.必然需要的是将最真实的事实展现在全国的观众朋友的面前。新闻担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责任。现在新闻工作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这个行业的竞争.导致一些媒体会传播一些虚假的信息带到社会上,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们要对电视新闻做出一个很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纸质编辑的基本职能总体上来说并没有改变,但是如果仅仅具备纸质新闻编辑的基本能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纷繁复杂的网络新闻使得受众面临着真实和虚假新闻的辨别;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网络新闻编辑凭借自身新闻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对新闻进行修改和辨别,把最真实和最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挑选出来方便受众阅读。  相似文献   

17.
李赤 《黑河学刊》2012,(1):35-35
无论是网络或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从自己做起,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从源头上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和传播,为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而坚守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8.
以新媒体语境下经济新闻报道模式研究维度为视角,从新媒体和经济新闻的概念梳理入手,研究经济新闻传播存在的可读性差、信息服务水平较低、新闻报道缺少分析性以及互动性弱和虚假新闻较多的问题,提出在新媒体语境下经济新闻报道要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增强更多的经济语言、加强深度经济新闻报道和选择民生视角报道经济新闻等策略,满足受众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相娜 《黑河学刊》2014,(5):12+14-12
屡禁不止的虚假报道导致媒介公信力严重降低、世风日下。杜绝假新闻,需要政府、媒体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坚持与新闻失实现象作斗争。媒介应积极贯彻党性原则和为人民服务方针,自觉规范媒体行为,注重科学、运用逻辑推理证实新闻的真实性;提高自身素养,加强调研能力,深入、深入、再深入地发掘新闻。鼓励群众监督媒体行为,促进媒介环境的健康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20.
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中虚假新闻信息泛滥瓦解了个体对政府、媒体、甚至整个社会的信任,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其表现在:扰乱媒体中有利、有用信息的传播,阻碍社会正能量传递,造成公众对负面信息的麻木和在现实生活的冷漠;侵蚀公众诚信意识,影响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消解社会认同,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尽可能从自律与他律、道德与法等不同的维度构建系统的预防机制,减少各种媒体中出现的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