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自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建筑业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局面.2009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58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然而我国是一个资源缺乏但却是能源消耗大国,国家为了经济持续性发展,必需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经济策略,于是发展循环建筑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学家们探讨的议题.循环经济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引向能源循环利用的轨道以提高能源使用率及使用效率的一种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有效配置的最佳方式.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内涵,阐述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大华  段宗志 《基建优化》2007,28(5):125-128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资源约束,其中,建筑及住宅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资源消耗大户.要解决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建筑及住宅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循环型住宅就是遵循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并具备实现其目的住宅形式.本文阐述资源循环型住宅的概念,并着重对其技术开发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理论在我国建筑业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大力推广环境经济。一、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一)从建筑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看,建筑业应成为发展  相似文献   

4.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型经济的简称,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过程。  相似文献   

5.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物质资源的消耗大户,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筑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首先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对建筑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意义,然后指出目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障碍,最后从技术、制度安排、政策法制等方面分析研究建筑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改善环境质量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河北省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并从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整个社会这三个层面上探讨构建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发展循环经济是山西省缓解资源约束与压力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山西省是能源大省,面对资源粗放生产、利用效率不高、环境压力巨大的严峻局面,循环经济之于山西省的发展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内涵。发展循环经济被确立为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路径,要在提高产  相似文献   

8.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供给不足将使社会的发展面临长期的约束。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采纳,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我国面临的资源约束矛盾日益凸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显重要。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对于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为着眼点,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社会责任会计发展的动因与现状,提出企业资源环境社会责任指标评价的原则,意在对循环经济模式下资源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谌利 《企业经济》2007,(12):23-26
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宁波经济的资源和能耗利用效率,指出目前宁波的经济是以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宁波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外,通过分析宁波循环经济的三大板块、十大领域、九大产业循环体系,提出了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加强水、土地资源管理和发展静脉产业等17个方面推动宁波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和构想。  相似文献   

11.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下,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转变,目前致力于解决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中,帮助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致力于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形成绿色竞争力。本文首先探讨了循环经济与绿色竞争力的内在关联;然后构建出了循环经济视角下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数据包络分析法为研究工具,评估了安徽省淮北市的16家制造型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绿色竞争力构建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调共生和协同的新型经济运行模式,就产业链而言,其体现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网络。本文分析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为例给出了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蕾  刘振奎 《价值工程》2007,26(12):131-133
人力资源是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对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因此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是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和提升竞争力,实现企业生存、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型发展模式。财务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工作和保障。物质流作为循环经济的核心调控手段,将它纳入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未来企业会计的一个重要工作。本文从物质流视角,以绿色经济核算理论为基础,对财务管理提出创新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市政施工企业是一类特殊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具体情况的分析,找出我国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以此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徐冉  路晶 《价值工程》2005,24(12):1-3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呢?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实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  高明印  李常建 《价值工程》2004,23(4):113-116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SCM、ERP、CRM等管理软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企业应用所体现出的效益并不明显,有的甚至使企业的效益出现了下滑。当然,原因式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时没有认识到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性,没有建立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以及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本质上,搞好企业信息资源规划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核心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逆向物流现状及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逆向物流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实施逆向物流的意义及必要性:逆向物流是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并针对我国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实施逆向物流应采取的措施:政府立法、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最后得出结论:逆向物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施势在必行,必将成为企业利润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人们普遍接受。陕北能源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有效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要实现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宏观层面即社会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