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耕保意识开始觉醒期、耕保政策制定起步期、耕保政策体系初建期和耕保政策体系完善期;回顾、总结了各阶段的耕保政策及其主要特点;并对完善我国耕保政策提出建议:①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制,②适时将耕保政策转化为法律,③大力发挥农民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④尊重和认可地方的耕地保护创新.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70年:历史嬗变、现实探源及路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解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嬗变过程,凝练政策演化的综合归因和隐性规律,廓清新时代耕地保护方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经历了"意识觉醒—概念深化—制度发展—转型完善"的过程;(2)耕地保护制度的内涵变革呈现出从"数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再跃迁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均衡管理,完成了由"国策—基本国策—生命线—红线"的地位进阶;(3)耕地保护的现实障碍主要源于行政体制、资源本底、质量风险和生态健康4大逻辑本体。研究结论:耕地保护面临体制效能发挥不充分和区域空间不均衡的新矛盾,应加快形成"多元共同体+制度平台+科学测算+监管体系+学理认知"的耕地结构域保护多维交互优化路径,支撑新时代耕地保护政策体系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4.
1 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粮食政策选择 许多研究者把中国粮食政策变化的轨迹称之为市场化过程,如果仅从政策演变的基础和结果来看,的确如此。然而,所谓中国粮食市场化并非是一帆风顺,从某一阶段来看甚至有反市场化的政策出现,政策具有反复性和可逆转性。回顾最近20多年粮食政策演变历程,在粮食流通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厘清耕地保护生态治理内涵并明确实现路径,为丰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归纳法、推理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存在空间适宜性差、作土垂直关系紊乱、生产生态功能失衡等问题。(2)聚焦耕地保护新要求,中国耕地保护生态治理核心内涵包括"耕地空间适宜性、作土垂直关系匹配性、耕地生产生态功能协调性"等三个方面。(3)实现路径包括科学技术领域突破、部门形成合力、政策对接融合转型、区域之间协同共进等。(4)保护与治理工具包括通过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提升耕地空间适宜性;调整粮食生产布局、确定合理复种指数等强化作土垂直关系的匹配性;对耕地生产空间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和灌溉投入强度,优化耕地功能的协调性;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三性协同。研究结论:中国耕地保护从单独侧重数量、质量保护进入到保护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新阶段,要建立起源头控制、过程监管和末端治理的全流程治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原因是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运用耕地非农化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近40年来111个县级评价单元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结果 (1)广西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517.72万hm2持续减少到2020年的507.68万hm2,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中南部地区。(2)耕地转为林地是广西耕地非农化的主要模式,占各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的60.00%以上;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明显增多;耕地撂荒现象趋于严重;因石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灾毁的耕地面积逐渐扩大;耕地转为水域对广西耕地非农化的影响逐渐减弱。(3)广西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不断减弱,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趋于稳定,总体趋势向东。耕地非农化重心先向西南转移192.72km、再向东北转移198.88 km,最终在广西中东部地区趋于平稳。(4)广西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由空间离散转为空间集聚,空间集聚程度越来越强烈;耕地非农化的连片带动作用逐渐增强。结论 近40年来,广西耕地非农化面积持续上升,大量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等地类,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部转移并有连片带动效应。应严格限制耕地转为林地和建设用地,提高农民耕地保护动力,遏制耕地撂荒,同时加强耕地治理,严防耕地灾毁,提高桂东南地区耕地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的耕地分布很不均匀,以2003年为统一时间点来比较,澳大利亚人均耕地面积近40亩,加拿大25.9亩,俄罗斯13.1亩,美国10.9亩,印度2.85亩,农业强国荷兰和以色列则仅分别有0.86亩和0.88亩6针对人均耕地稀少的现实,各国纷纷出台良策以图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政策量化的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进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演进特征和规律,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研究方法:政策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力度不强、涉及范围较广、政策措施较为丰富、反馈机制不足、监督体系仍需完善;政策演进共经历了政策出台早期探索、体系建立探索、体系初步形成、体系基本完善、体系趋于成熟5个阶段,耕地保护内涵实现了"数量—数量、质量—数量、质量、生态"的转变;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政策工具类型逐渐多样化,政策工具的内容逐渐具体、可操作性增强。研究结论:未来应提升政策的整体权威性,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三位一体"保护;进一步丰富政策工具形式,提升耕地保护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明区域耕地非农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路径,实现对安徽省耕地资源的保护及精准管理。[方法]文章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安徽省LUCC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并借鉴重心迁移模型,探究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过程及空间分布关系。[结果](1)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差异明显,4个不同阶段耕地非农化面积呈不断增长态势,耕地非农化强度趋向于皖中最大,皖北次之,皖南最小的格局。(2)县域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空间分布地域差异性显著,皖南速度最快,皖北最慢。耕地非农化速度等级自小到大的重心点密度逐渐降低,整体波动方向为北西—南东方向,且波动幅度逐步提升。耕地非农化速度重心点的轨迹变化表明近40年安徽省耕地非农化历经了由中心向外围扩散又逐渐收敛的过程。(3)耕地非农化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且距离不断变小,空间形态上呈现Y型,非农化路径表现为先远离后靠近的扩散态势。非农化重心一直偏安徽省几何中心以北。[结论]揭示了安徽省耕地非农化演进过程及扩散路径,为政府部门掌握耕地变化以及保护耕地资源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演变,并从规模特征、品种特征、进出口国家或地区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贸易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的变动情况大体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上是自由定价;1953年-1984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统购、统销价格由国家制定,而且全国基本上是一个价格,购销价格长期倒挂;1985年实行合同定购,定  相似文献   

12.
正改革开放40年,是金山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40年。40年来,金山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突出人民主体地位,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提升经济质效,着力推动城镇更新,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更加美丽、更有魅力的上海西南门户型节点城市,让全区人民看到更多的变化,得到更多的实惠。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一幅美好的画卷正在金山大地徐徐展开。  相似文献   

13.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现状及其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为耕地保护制度落地提供积极参考。研究方法:系统推论。研究结果:基于耕地保护制度是一项关乎整个国计民生的战略全局性公共制度,以及耕地具有位置固定、可永续利用、资源稀缺的明显特征,其制度执行力有独特的形成机理,目前无论是制度的明晰力、制度的知行力,还是制度的行动力、制度的督导力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结论:要提升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力,应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内容体系,提高制度质量;提高耕地保护制度的社会认同度,营造执行氛围;健全耕地保护制度执行保障机制,激发执行动力;运用耕地保护现代科技手段,监督制度运行。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民在政治心理、经济心理、文化心理以及环境心理等方面均发生了正向积极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农民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正在发生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耕地保护与政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耕地保护本质和内涵,提出对耕地保护本质全面认识,通过考察我国不同阶段的耕地保护政策,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视角,对耕地保护政策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几点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56年来耕地变化及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广东省56年来的耕地统计数据,对建国以来广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耕地数量的变化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采用近30年来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化的因子,得出经济因素、农业生产力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最主要的因子.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农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最先受益的也是广大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也极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在经历了消除贫困、解决温饱等阶段的基础上,正大步迈向小康。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表11978—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情况单位:元1978年以来,改革为农村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发展初期保护优良农地措施台湾1953年开始实施经建计划,一方面推动农业增产,另一方面则积极倡导工业发展,鼓励在乡村地区兴建工厂,形成农工争地现象。当时农业仍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担负提供粮食、外汇及就业的重要任务,农业增产为当务之急,而农地为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不能轻言放弃,但工业发展亦不能没有土地作为其基地。在权衡轻重之下,农业部门只好让步,在保护优良农地之原则下,同意释出生产力较低之农地,作为非农业之用。由于当时农地变更使用管制尚缺乏具体法律,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得以行政命令加强对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围绕耕地保护进行分析,并对明确耕地产权,落实承包经营者的主体地位、外部效益纳入到耕地非农化成本、建立完善的金融资体系和法律体系、保护外部效益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科学研究等政策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