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和风险随着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快速增加更快速地增长。本文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概念界定出发,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分析形成债务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2.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地方政府努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金融风险,是关系到地方财政稳健运行,金融市场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认清形势,努力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笔者通过梳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债务管理相关建议,旨在降低各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促进地方政府机构正常运转,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严文斌 《山西农经》2020,(6):127-128
债务风险管理一直都是地方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直接关乎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将债务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包括债务边界不清晰、债务负担较沉重和债务管理机制欠缺等,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对策。建议构建政府债务信息系统,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健全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风险控制,希望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这一底线,这是中央提出的债务防范最低底线。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是各级政府机构财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权责不清、债务存量大、风险意识淡薄、偿付压力大、决策失控、投资收益率低下、防范机制不畅等问题比较突出。本文从内部控制理论及其管理实践出发,阐述债务风险评价指标含义、运用定量数据指标定性分析,梳理、剖析债务风险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加强防范债务风险合理化建议,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建设资金的需求加大,导致政府债务规模逐渐增长。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政府的投入加大,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急需有效的措施,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防范治理,减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6.
有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它存在的风险也会对当地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持续性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在评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从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成立债务风险监控机构,提高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能力;规范投融资平台运作,推动平台融资行为市场化;开辟多样化融资渠道,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等方面提出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为经济发展服务,但它存在的风险也会对当地经济运行的安全性、持续性和社会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在评述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并从建立地方政府投融资责任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成立债务风险监控机构,提高投融资平台风险预警能力;规范投融资平台运作,推动平台融资行为市场化;开辟多样化融资渠道,灵活运用多种融资方式等方面提出加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防范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于建设资金的需求加大,导致政府债务规模逐渐增长。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及货币政策,政府的投入加大,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急需有效的措施,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防范治理,减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程度。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带来了一定的债务风险。本文首先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下的政府会计情况,进而分析了改革政府会计的相关进展,旨在说明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对防控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政府会计改革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具体思路,从新的角度提供一些应对债务风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09年以来,由于希腊、西班牙等国主权违约事件不断发酵,引起了大范围的政府债务融资危机,现已渐渐蔓延到了整个欧洲,证实了预算外和官方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之外的隐性债务以及或有负债的危害性,使政府债务违约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显而易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宏观经济政策和各领域体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在诸多方面,例如市场信用、规模、结构等这些方面引发的金融风险、财政风险所做出的分析,另外也分析政府的职能对债务融资的影响,从而揭示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的原因以及应对的风险对策,进一步完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从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欧债危机给我国预防地方债务风险敲响了警钟。尽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欧洲发达国家,但是过去地方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发展大量举债,导致政府债务风险积累。因此,有必要针对薄弱之处加强地方政府财务报告的债务风险识别和披露。论述了地方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识别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披露机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政府财政收入以良好态势增长,但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债务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债务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合理、相关部门监管制度不完善、债务隐蔽性强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银行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社会信用机制等联系紧密,因此,采取一系列措施规范地方债发行、及时预防并消除风险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浅析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出发,首先分析了我国地方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系统研究了美国、日本在地方债发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最后立足于我国国情,对我国的地方债改革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最近几年,地方债务因规模急剧扩张引起政府、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地方债务一旦出现偿债问题,将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导致财政危机、金融危机和信用危机的全面爆发,影响市场的顺利运转和社会的健康运行。因此,为防患于未然,杜绝可能发生的地方债务危机,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开始加大地方债务的统计、规范和管控。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必须科学定位地方债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由于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债务复杂分散等问题,使得隐性债务规模无法精准测度,给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添了难度。本文在系统梳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内涵、成因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测度方法,从直接法和间接法的两个维度分别对现有测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提出从严控新增隐性债务、压降存量隐性债务、强化问责制度机制三个角度防范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面临的风险较大,尤其是随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愈发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现状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挖掘其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债务风险的化解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6.
风险提示     
<正>地方融资平台改革开启银行风险或再升级数量可观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被称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范化里程碑文件"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近日出台,这是国务院首次发文全面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其中明确提出,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融资平台公司不得新增政府性债务。  相似文献   

17.
<正>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农发行应加强风险识别,配合做好地方政府存量贷款清理甄别纳入预算管理,管好存量,加大公司类客户贷款支持力度。2013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已进入偿债高峰期,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支出刚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偿还债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一半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偿还债务本息,将会影响当地融资平台甚至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继而影响投资信用环境,造成银行业的坏账风险。2014年9月以来,国务院、财政部、重庆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  相似文献   

18.
正在不新增政府债务前提下,正确处理好政府扶持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是农发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经济稳增长压力、地方政绩考核、财权事权不对称等,是地方政府增加债务的主要驱动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先后经历2010年、2014年、2017年三轮管控,形成了强监管、零容忍、严问责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作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等重要指示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从低级到高级的逐级多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危机度进行整体量化,结合地方政府债务预警模型在D地方政府的应用,最终使D地方政府预测年的债务整体危机度处于安全状态,从而达到债务风险预警的目的。逐级多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为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提供不同的选择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步伐,政府债务规模快速膨胀。如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从而化解债务风险已成为财政工作中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立足于审计实践,通过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形成与偿还机制分析、评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析,提出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