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市场经济从它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来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经济,金融消费又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信用卡消费者群体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日益壮大,对信用卡消费者给予充分、及时的法律保护成为市场经济立法的重要任务。本文介绍了美国《2009信用卡业务相关责任和信息披露法案》的立法背景及其借鉴意义,并剖析了我国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以及信用卡消费者的具体权利,最后提出了保护我国信用卡消费者权益的具体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和各国际组织普遍认识到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意义.其中,有关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则是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各国加强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经验看,适时推进相关法案改革、合理限制发卡机构行为、建立信用卡消费者保护机构等做法,为我国建立健全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规范信息披露、建立高效投诉处理机制、加强信用卡消费者教育等,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3.
信用卡作为一种信用凭证和支付工具,以其无法比拟的便捷和高效,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在信用体系逐渐成熟的今天,信用卡消费者权益屡受侵犯的现象随处可见,而关于保护信用卡消费权益的法律法规却滞后于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研究信用卡消费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信用卡消费权益保护现状、问题的总结与分析,为当前我国探索建立信用卡消费权益保护路径,以及如何在法律、制度、监管等方面,从"行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真正维护信用卡持卡人的基本权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侵权行为呈逐年增多态势.为切实维护基层信用卡消费者的权益,人民银行藁城支行对辖内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信用卡侵权行为时有发生,信用卡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5.
近日,某法院做出了全国首例认定信用卡滞纳金违宪的司法判决,使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问题再次成为热点。本文结合对该案例判词说理的分析,围绕信用卡金融消费阐释了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的基本要义、发展现状和制度基础,并以银行业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护为主线,探讨分析了我国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保障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从立法、司法、行政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和金融机构自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与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法律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丹丹 《金融与市场》2014,(1):55-57,66
本文通过对东部某直辖市24家中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展调研发现,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在信息披露、个人信息保护、公平交易以及挂失服务等方面的规定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保法》)存在明显冲突.为加强对信用卡持卡人的保护,减少消费纠纷,本文从加快银行卡立法、加强监管、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等方面对完善银行卡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由于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拥有信息优势,可能为追逐自身利益而损害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现阶段金融机构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分析信用卡申请合同中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条款,提出加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叶茂 《河北金融》2012,(3):63-65
本文分析了信用卡交易中持卡人的"信用消费者"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信用卡消费者保护立法及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完善我国信用消费者保护立法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完善消费者的知情权、个人信息隐私权、信用卡被冒用的风险分担机制,以及有必要在立法中赋予信用卡消费者在一定条件下的抗辩权。  相似文献   

9.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仅对于保障个人合法权益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改进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维护地区金融稳定都有重要意义。目前,部分商业银行推出的信用卡却侵犯了金融消费者公平交易权、知情权、选择权、财产权,增加了金融消费者负担与损失风险。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利用信用卡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委托独立机构进行信用卡服务收费项目成本核算、制定合理应对办法、开辟“信用记录异议处理”特殊通道、规范银行严格履行费用告知义务、推行强制失卡保障服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琨 《金融会计》2012,(10):41-43
随着信用卡的快速普及和消费者消费方式、消费习惯的改变,信用卡在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的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引起了争议、纠纷、信用、诈骗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信用卡的发展现状和金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规范信用卡消费市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金融机构的正当利益。  相似文献   

11.
《银行家》2002,(2):30-31
谁也不比谁聪明 美国银行业开始引进ATM时非常愚蠢.他们坚持每台机器只能服务于机器所有行,只能使用这家银行的信用卡.ATM机在他们眼中主要是作为促销工具及收入(手续费)新来源.许多大银行安置ATM机只是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从而可以在与小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因为要广泛布点ATM机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小银行则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2.
如何看待信用卡POS套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深入,信用卡POS套现大量出现.本文试图对POS套现的机理观点作出一个系统的梳理,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策动中国信用卡之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4月,备受业界关注的花旗银行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成立的信用卡中心据称已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批准并开始筹备,双方拟合作推出的联名信用卡也正在审批过程中,有可能在2003年下半年面市.作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经营最好的银行之一,花旗银行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实际上引领着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新的<银行卡管理条例>即将出台,更多的中外资银行正准备进入国内信用卡市场.  相似文献   

14.
信用卡套现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信用卡发卡量的快速增加,出现的各类问题也逐渐增多,而愈演愈烈的信用卡套现行为,成为信用卡坏账风险的重要源头,受到了监管部门在内各方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对信用卡套现的治理及防范,应从信用卡发卡、收单及银行信贷业务本身着手,而非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典型案例 2008 年3 月,郑某向J 银行申领一张信用卡,信用额度为10000 元.同年12 月,基于郑某此前较好的信用记录,J 银行主动将郑某的信用卡额度调高至18000 元.随后,郑某先后刷卡透支消费16982 元,但一直未向银行清偿.2009 年5 月,因郑某未按约定清偿信用卡透支款项超过3 个月,且欠款本息20964.48 元已超过其信用额度,J 银行立即按照领用合约的约定暂停郑某使用信用卡.  相似文献   

16.
《银行家》2002,(2):34-35
我国银行卡最早是从国内银行代理国外信用卡业务开始的,即在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为其代办"东美信用卡/VISA"协议,代办东美卡取现业务.而国内银行卡的真正起步是在1985年,这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即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中银卡.  相似文献   

17.
基本案情 王新系A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以下简称"A银行")X信用卡持卡人,卡号为Y,信用额度为人民币10000元以下.2007年8月29日,A银行将该卡的信用额度调整为21000元,2008年5月29日,又调整为50000元.同年6月,A银行以账单的形式向王新告知该卡的信用额度已调整为50000元.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作为我国第一家银行卡专营机构成立一年来,积极探索现代银行卡业务运行模式,坚持集约化经营,加强专业化管理,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革新业务组织形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创新显活力,牡丹卡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2002年  相似文献   

19.
李娜 《征信》2016,(6):67-70
我国信用卡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信用卡套现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信用卡套现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银行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和过时的商业模式,以及利率市场化不足造成社会融资成本过高.对信用卡套现问题,应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策略,并从银行业务创新、强化外包机构责任、规范银行自身行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等方面着手,从根本上防范和制止信用卡套现行为.  相似文献   

20.
Credit Card Securitization and Regulatory Arbitrage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and desirability of off-balance sheet financing of credit card receivables by banks. We explore three related issues: the degree to which securitizations result in the transfer of risk out of the originating bank, the extent to which securitization permits banks to economize on capital by avoiding regulatory 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 and whether banks' avoidance of minimum capital regulation through securitization with implicit recourse has been undesirable from a regulatory standpoint. We show that regulatory capital arbitrage is an important consequence of securitization. The avoidance of capital requirements could be motivated either by efficient contracting or by safety net abuse. We find that securitizing banks set their capital relative to managed assets according to market perceptions of their risk, and seem not to be motivated by maximizing implicit subsidies relating to the government safety net when managing their risk. This evidence is more consistent with the efficient contracting view of securitization with implicit recourse than with the safety net abuse 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