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回顾与思考——我所经历和理解的地质工作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工作改革,在1998年以前主要采取了四项举措,即进行地质队伍专业化改组,实行部分地质成果商品化,"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对地勘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通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主要进行了公益性地质工作改革、商业性地质工作改革和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今后的地质工作改革,应结合我国地勘体制和机制现状,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解决好矿产普查的资金来源问题,充分利用现有地质技术力量和地质资料,维护原地勘单位职工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2.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今天正式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以及国土资源部健全完善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以后,地质"野战军"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01年工作,部署2002年的各项任务,调整地质工作部署和队伍结构,加快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3.
地质信息共享问题已成为实现地矿工作信息化的关键,建立现代地质信息产权制度是实现地质信息共享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根据地矿工作的特点与需求,探讨了以现代地质信息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地质信息共享保障体系,体现地质信息产权所有者利益的共享框架模式以及主题式点源数据库技术、地质信息元数据技术、WebGIS技术、OpenGIS与互操作技术等地质信息共享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西藏地质工作始于和平解放后的1951年.60年来,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西藏地质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藏地质工作60年可分为5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起步阶段;60年代艰难发展的阶段,初步揭开了西藏高原地壳的神秘面纱;70年代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西藏大地的地质特征和矿产分布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总体认识;80-90年代的转型时期;而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则是大发展的时期,西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已经查明,所探获的矿产资源储量标志着西藏已迈入中国矿产资源大省(区)的前列.  相似文献   

5.
2007年,在国土资源部的正确领导下,由于部有关司局的关心支持和广大会员单位的努力,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中心,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学会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继续深入贯彻<决定>,围绕加强地质勘查,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促进地勘工作改革发展等内容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及开发发展与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来,云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发展经历了1979-1984年的起步阶段,1985-1991年的探索阶段,1992-1999年的转折险段,2000-2008年的攻坚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发现和探明了一大批矿产资源,拓宽了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为全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云南省地质勘查业尚存在着诸如地质勘查体制和机制、地勘单位改革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靠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地质找矿是地质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地质工作投入统计中,用于地质找矿的要占总投入的90%.而地质工作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地质找矿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不同性质的地质工作对经济规律有不同的适用性,所以在讨论地质找矿按经济规律办事之前,必须弄清它的产业定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湖北省地矿局积极响应国家和省有关地质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转变观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成矿规律研究,充充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着力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不断扩大地质勘查工作服务领域,稳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地质事业呈多元化发展态势.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提炼,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加强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地质工作为立局之本、以科技创新为兴局之策、以和谐稳定为工作宗旨.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地质工作的组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地质T作与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地质工作相比,在服务对象、体制机制、工作内容、服务深度广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要求地质工作组织管理也应作相应的转变.从分析总结这一系列转变人手,对新时期地质管理工作和应遵从的地质工作客观规律进行讨论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地质生产力供求状况的分析,对“地质生产力过剩”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地质生产力经过十年变化,总体上已不能满足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需要尽快调整、加强。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已经开了两天多,大家反映开得很好.嘉华同志对2001年地调局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今年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希望大家要很好地贯彻落实.刚才,会议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代表部党组,对全国地质调查工作取得新的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对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广大地质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地质工作改革探索与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分析了属地化管理后地质勘查工作的新格局和新变化 ,对地质工作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地质工作体系、加速完善地质勘查市场体系、实现地勘单位企业化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质文化维系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及其特质内涵的提升,地质行业各单位在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深入推进地质文化建设。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明确四个原则:明确工作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文化建设;贴近地质工作实际,体现地质工作特色;坚持文化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建议:弘扬地质精神;建设地质文化阵地;推动地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建立一系列保障地质文化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地矿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初步建立了充满活力的地质工作体制,地矿经济实力显著提高,职工生活逐步进入小康,地质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基本经验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必须坚持地质立局、地质强局方针;必须把地质工作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中去;必须抓好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地质资料服务的制度及政策,为不同时期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制度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地质资料服务出现了诸如版权、收费、采矿权与探矿权保护、对外服务等新问题,制定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办法,规范地质资料服务,是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同时从法规的角度对制定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办法规章框架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将商业性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是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的方向。在有色金属部门地质工作中商业性地质工作只占10%左右,与市场经济中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主体地位相距甚远。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内涵是不同的,是发展变化的,正确地认识与把握我国现阶段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内涵,对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改革,促进地质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质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国家及主管部门领导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明确指示地质工作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本文从多年的实践经验出发,借鉴国内外的一些经验教训,从认识上、如何结合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地质工作无论是公益性的,还是商业性的,都要认真研究解决与下游产业和服务对象的结合问题,切不可以地质为轴心研究地质工作.同时,要从立项、报告编写和利用三个方面出发,在激发有效需求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长期地质工作中,产生了大量的具有重要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但对实物地质资料缺乏统一规范管理.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标准化研究,建立完善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标准体系,是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统一管理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30年,地质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地质勘查队伍的社会定位和工作性质及发展理念,地勘单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经济实力和队伍结构,人事、劳动、分配等管理制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山西省地勘行业3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要使地质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跨越,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增强活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地勘经济;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保持队伍稳定,推动和谐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组织工作在服务地质事业改革发展中发挥了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从地质工作历次重大变革看,组织人事工作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证明,组织人事工作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与地质工作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激发内在动力,为地质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促进地质事业的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