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呼包银榆经济区作为资源地区经济转型试点的代表区域,对其协同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协同理论从企业协同扩展应用至区域发展基础上,使用CITESPACE和PAJEK进行区域发展协同的知识网络与图谱分析,发现领域研究的主要焦点分别是协同创新、协同发展、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和产业转移与四类主要问题协同发展驱动力、协同机制、协同绩效以及协同成熟度与评价。综述分析结果对资源型经济区协同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区域协同创新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协同论等理论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创新性采用区域间协同数据,从创新资源、协同合作、创新成果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黄河流域9省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差异明显,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各省区之间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创新联动。建议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深化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创新协同网络是发挥技术创新集群效应,实现资源与要素汇聚的一种机制。本文利用2004年和2014年江苏省13个市的截面数据,将影响区域经济创新协同的要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要从实现国家战略部署以及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高度,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有效整合区域内资源,加快区域内部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全方位军民融合,推进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搞好国防建设和区域经济的互通、互补、互动和互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需要建立区域经济和和国防经济的双向开放机制:建立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良性互动机制以及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及配套产业集群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推进区域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要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发展机制,引导和促使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形成合理的区际产业结构和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浩  罗力菲 《改革》2023,(5):105-123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国家自创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试点与区域创新载体,深刻影响着区域协同发展。通过对中国21个国家自创区的综合数据分析,探讨国家自创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相关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路径,深入研究国家自创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成渝城市群成为国家区域发展的第四个增长极。本文从顶层设计、科技创新资源、创新载体、产业链创新链、体制改革等5个方面系统梳理成渝协同创新的先进特色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并从规划制定、路线图研究、平台建设、基金设立、机制探索等方面,为京津冀进一步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国内外尚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涉及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多从产业与区域经济协同、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时近期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并提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背景,探讨了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前提,包括城市定位、地理资源和产业结构等都存在梯次性和互补共生性.通过对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比分析,从规划政策、人财物流动和科技资源共享三个方面探讨了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实现区域协同创新不仅能够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从协同学视角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点,从京津冀创新资源条件的现实基础出发,分析了目前三地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包含战略协同、组织协同和创新要素协同的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战略框架。  相似文献   

13.
周福礼  何彦东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36-141
郑洛新区域作为中原地区的战略性国家自主示范创新区,科学产业布局与协同发展策略,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崛起国家战略能够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为推动郑洛新区域产业联动,提出横纵一体化的区域产业立体协同发展策略,通过设计面向生命周期的纵向产业协同和基于分形理论的横向产业协同,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的产业立体协同网络;针对郑洛新区域产业特征和各自主导产业,提出郑洛新区域产业立体协同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区域协同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空间正义的角度审视,现阶段区域协同发展还存在空间异化、空间分割和空间侵占等非正义现象。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仅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增强区域合作共识,还需要完善多元合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分析,义乌市区域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创新主要做法是:政府创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技术、信息、资源、人才、成果共享机制,创意园搭建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浙江大学义乌创业育成中心孵化企业,虚拟研究院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攻克关键技术,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结合国际比较,得到启示:区域产学研合作模式机制创新人才、资金是核心,建立产学研共赢机制是关键、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红霞 《改革》2012,(4):64-68
都市圈"中心–外围"格局的特殊性决定都市圈治理区别于传统的区域治理。都市圈治理主体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于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四个层面,建构合理的经济和空间秩序,以实现都市圈协调发展是都市圈治理的中心。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机制、资源开发和生态补偿机制、梯度产业格局的培育机制、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机制构成都市圈治理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港口物流链是港口连接经济腹地的纽带,完整的港口物流链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有巨大的作用。建立现代港口物流链需要整合跨区域的物流资源,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因此,各港口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强港口群的整体建设。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港口群较为密集的地区,但是腹地资源不足、货物量少等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明确各港口功能定位的基础上,环渤海地区应整合港口物流的资源、建立区域协同机制、完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以期拓展港口物流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设统一的区域信用体系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实质性进展比较缓慢,难以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加速的要求.京津冀应借鉴长三角地区在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在组织机构、法律法规、信用标准、信用市场等方面尽快突破,最终实现信用资源的无障碍流动共享,从而带动其他经济资源在区域内实现合理配置,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论述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地区差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逻辑路线,并从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体系、建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提升农业文化产业跨区域整合发展的"溢出效应"等方面对农村文化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宁波经济》2006,(8):19-20,24
奉化市地处象山港区域,为保护和利用象山港区域海洋生态资源,必须坚持以科学规划为主导.以产业联动为主线,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为主旨,以配套设施为支撑,致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统一的发展机制和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