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6 毫秒
1.
顾博 《中国高新区》2010,(10):48-5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时下全球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世界各国都期望能够在这场火热的竞争中快人一步,作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各地高新区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新兴产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加快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主要依赖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梳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科技政策发挥的促进作用,针对存在的弱项不足,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支持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科技政策制定、调整、实施提供借鉴参考,助力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3.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正式发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视为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近两年来,各地大张旗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谓争奇斗艳。然而,出于拉动投资、创造GDP的目的,一些地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表现出急于求成的心态,甚至出现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苗头,有悖转型升级的初衷。日前,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相似文献   

4.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为指导思想,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必要性,深入分析了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的现实基础,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种国际合作模式,即:产业联盟模式、产业集群模式和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目的是为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可行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2013年上半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相对较快,正在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为了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发展,要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的推动机制;要加强资本市场培育,推动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步伐;重视需求端拉动作用,用各类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6.
唐山市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唐山市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本文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对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探讨了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参与主体、服务模式、构成和运行。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唐山市政府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方向,也有助于唐山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7.
要闻     
《上海国资》1999,(收录汇总):9-10
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会会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也是国家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要深刻认识集中力量、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资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有力的产业人才支撑。在新时代人才强国背景下,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实体经济快速提升,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厘清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专业技术类人才和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产业内的企业更青睐于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才,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求的人才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目前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阶段。基于此,应转变企业引才观念,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机制;增设相关专业,扩大对口专业招生规模;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模式等,以期缩小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缺口,进一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济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围绕抢占转方式调结构的制高点,市委、市政府把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已经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以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利用DEA模型评价产业技术效率并进行细分产业效率排序分析,研究结论对于地方政府科学合理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同时,针对副省级城市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评价工作,对于构建基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体化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兰 《中国高新区》2010,(11):22-25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新兴产业的成长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培育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一时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风生水起,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贸》2013,(2):68-69
2012年,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突出成绩,特别是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明了方向。展望2013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面临新一轮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各地发展热情高涨等有利条  相似文献   

13.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请各部门结合当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工作予以落实;各地发展改革委在推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4.
徐蕾 《特区经济》2011,(4):59-60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会起到重要的调整和引导作用。京津冀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也面临一些障碍,因此需要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整体部署,通过产业分工和集聚形成产业带,以各地现有优势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巨大合力,以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代明 《改革与战略》2012,28(11):49-52
产业融合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作为产业重要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章认为,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应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共识,破除产业融合发展障碍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探索科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来实现两者的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新区》2010,(8):12-15
金融危机把全球经济带入深渊,经过一年“阵痛”之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后危机时代”的新宠儿。美国、日本、欧盟等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政府表示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央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我国在中长期内能否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得到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自2009年开始.各地纷纷确定了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域.出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天津市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决策。应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突出该产业战略性、成长性和带动性的特点,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的不同组合模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丹  李奎 《特区经济》2011,(2):26-27
目前,我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各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从目前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的制定情况来看,还仅有少量的方向性政策,缺乏整体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本文将以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和强调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提出了广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韭的几大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20.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人才立身.根据江苏省2003-2011年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据,采用灰色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情况并预测需求量.高校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本文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高校开发和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