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近期,关于人民币升值和物价上涨的问题成为国内经济聚焦的热点。二者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无论是汇率稳定还是物价稳定,都对一国经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都是宏观政策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而为了控制物价的进一步上涨,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可以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实现对物价走高的控制。这一观点是以经济学中的汇率传递理论为支撑的,但其能否成立需取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效应的存在以及人民币汇率对物价具有较高的传递程度。在研究汇率对物价的传递问题上,经济学理论中有完全汇率传递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2-2007年的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季度数据,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选择欧盟的居民消费价格作为模型中的外国物价的代理变量,对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基于1994~2005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国际石油价格作为外部冲击的代理变量,并以使用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衡量国内物价的变化,通过运用E-G二步法、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三个指标受到的传递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长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显著地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其中CPI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大于RPI,RPI的弹性大于PPI。而且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具有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其中CPI修正功能最强,其次是PPI,再次是RPI。传递效应在4个月之后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滞后期持续24个月。短期而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CPI和RPI是持续增加的传递效应,而对PPI是先增后减的传递效应,发现采用CPI和RPI这两个指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李杰  吕剑 《金融纵横》2008,(3):25-29
本文基于1994-2005年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国际石油价格作为外部冲击的代理变量,并使用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物价指数(P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来衡量国内物价的变化,通过运用计量方法对三个指标受到的传递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短期视角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变动的影响效果较为有限,其作用途径主要包括对外贸易途径和内外资本流动带来的国内货币供应的变化途径.从长期视角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影响较大,以巴拉萨-萨缪尔森理论为基础的实证模型结果显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率的总冲击系数达-0.485.因此我国货币当局在政策工具的应用上,短期可将汇率政策作为调控国内物价变动的辅助工具,长期则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增加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货币的价格,其对各国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物价作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之一,在我国宏观调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的月度数据,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多元统计回归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的物件水平具有负向的影响,但影响效果较为微弱。  相似文献   

7.
胡静 《云南金融》2011,(4Z):69-70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中国的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由于中国1994年对汇率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1980—1993年和1994—2008年两个阶段,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显著情况是不同的。分析形成两种情况的原因,为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汇率制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走上了持续升值之路,2008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近  相似文献   

9.
胡静 《时代金融》2011,(11):69-70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中国的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由于中国1994年对汇率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1980—1993年和1994—2008年两个阶段,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显著情况是不同的。分析形成两种情况的原因,为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汇率制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房地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我国1998年第3季度至2007年第2季度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房地产价格的季度数据建立协整模型,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人民币有效汇率和房地产价格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保持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有利于维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充分考虑桂林入境旅游需求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桂林入境旅游需求模型,并通过VAR方法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会对桂林入境旅游需求带来反向的影响,但是,在所考察的样本区间内这种影响不足以改变桂林入境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桂林旅游资源及消费群体的特殊性分析了该结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不适用于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中美双边贸易权重也不足以让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汇改后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的走势在人民币汇率体系中也不具有代表性。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尽快计算并公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以弥补用人民币/美元双边汇率替代人民币汇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价格传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5.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部分来自快速的经济增长应当与实际汇率升值相联系的观点,这与"Balassa-samuelson假说"相关联,它认为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引起非贸易部门的价格上涨,但人民币实际汇率没有显示出长期升值的趋势.本研究扩展了"Balassa-Samuelson假说",并引入扩展的1-2-3(CGE)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压低了中国的实际汇率,从而没有观察到"Balassa-samuelson假说";如果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服务业部门,即非贸易部门,实际汇率也将面临向下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汇率沟通已成为货币当局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本文评估了汇率沟通在人民币汇率变动中的效力,并就其效力与实际干预的效力进行了比较。经验结果表明:汇率沟通时滞短,能使汇率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且汇率沟通冲击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解释力较强;然而实际干预时滞较长,其效力明显弱于汇率沟通,对汇率变动的解释力弱。这两种政策工具的差别表明,汇率沟通在汇率市场是个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现有研究物价传递效应的文献以线性模型为主,甚少关注物价传递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本文在充分考虑我国转轨时期所面临的各种经济冲击的条件下,利用最新发展的多结构变化协整回归方法考察了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物价传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物价传递效应分别在1998年8月、2002年10月、2005年8月及2007年7月发生了四次结构变化,传递效应虽总体趋减,但2007年7月后出现了反复,且符号也发生了改变。在上述结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美元指数、人民币对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指数等问题作了一些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编制人民币指数、计算实际有效汇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1999年1月至2009年10月的月度数据,使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建立了2005年7月汇率改革前后的两个子样本,比较分析了汇率改革前后的长期汇率传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在整个样本期间内,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较低,当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变动一个百分点时,国内物价指数仅变动0.405410个百分点。但2005年7月汇率改革后,汇率传递系数有了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特点及现实走势分析:2005—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我国现行汇率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就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现实走势以及相关表象之下的政策原理问题,分别展开了剖析和讨论,认为现阶段人民币汇率的最主要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两点:即部分行使货币政策职能和逐渐变得富有弹性。预计未来一两年内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在保持适度弹性的同时.在走势上将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回归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