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当前我国区域信贷资源配置及其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统一授信标准、集中审批、分散发放等方面.这种模式虽然基本解决了按照行政区域配置信贷带来的问题,但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环境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又带来了信贷的区域集中、城市集中、行业集中和期限集中等问题.本文对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信贷配置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信贷配置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的信贷集中策略,不仅增加了大额贷款损失的风险,而且客观上产生了“紧缩银根”的负面影响,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并采取相关策略,是我们实施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宝鸡市信贷集中问题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信贷集中的具体表现、潜在风险、形成原因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各金融机构不断强化内部控制、严格贷款风险管理、调整信贷结构的不断深入,集中信贷资金向生产经营好、规模大的企业发放贷款,已成为县域信贷投放的显著特点,也是县域金融机构普通采取的经营策略。信贷集中趋势与众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产生了更加突出的矛盾,出现了新的信贷结构失衡。为了搞清信贷集中问题的现状、原因等,探索信贷集中的应对策略,我们对平山县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4.
李军  姜晓霞 《甘肃金融》2004,(11):34-36
甘肃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优质行业和企业较少,信贷结构性矛盾既是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形成原因,也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又会使信贷结构性矛盾突出,信贷趋于集中.最近我们对甘肃省信贷结构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关策略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四点解决信贷集中有关问题的对策建议,即中央银行应加大"逆向操作"的力度,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效益优先,分类授权"的原则,完善目前的授权机制;中小金融机构应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及时拓展生存空间;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例,剖析了企业兴衰与信贷集中的历史演进,并分析了"套牢"下信贷进一步集中的原因,进而提出突破双重信贷集中的四条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配合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部门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大,信贷投放总量持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向好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严格信贷风险管理,大力调整信贷结构,信贷集中趋势与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产生矛盾,农业、中小企业、技改等方面的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比较普遍,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削弱了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本文拟就信贷集中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影响进行分析,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信贷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问题是各国银行的管理重点。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金融业全面开放、银行间竞争趋于激烈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信贷集中趋势,导致银行业风险增大。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在对信贷集中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介绍了江苏地区信贷集中情况,对信贷集中形成机制及导致的风险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银行信贷过度集中的理论解释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银行业过度信贷集中问题突出,不仅降低了银行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而且加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在客观上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本文对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且提出了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征信体系、鼓励银行进行贷款模式的创新、发展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设立存款保险机构、加强对银行信贷集中的监控和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问题的提出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的风险问题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我国金融业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改革,强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强调金融机构独立自主开展市场化经营.商业银行在经营机制、信贷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突出表现是在全国实施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加强信贷资金的集中管理,并提出信贷资金向优良企业、优势行业和发达地区倾斜的信贷营销策略.西部欠发达地区信贷资金的集中有其必然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运行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本文在总结信贷资金集中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集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了如何看待信贷集中的几个角度,最后就有关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毅 《银行家》2006,(1):22-26
在探讨有关小额信贷及其在中国发展的基本问题上,理论界和有关政府部门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上期本刊刊登的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黄毅博士撰写的“中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上)”中, 作者集中探讨了小额信贷的基本问题及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下文作为上期文章的延续,集中分析了小额信贷在中国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托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数据,对"十五"期间山东省信贷投放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对第一产业支持力度稍显不足、信贷集中风险等应关注的问题,进而提出"十一五"期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市场进入利率市场化新时代,但商业银行贷款集中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须改变原有理性行为体分析视角,模拟银行真实信贷行为。使用行为金融学基础上建立的进化博弈模型,模拟银行与不同类型企业信贷行为中的互动过程,求解进化稳定策略。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因银行存在行为金融范式,商业银行信贷分散化目标难以实现。须改变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范式,重点构建新的信贷绩效评价体系,以解决银行信贷集中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常德市信贷投放总量、结构及存在的问题,近期,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和走访银行、企业等形式对常德市辖内金融机构和20家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今年以来,常德市金融机构贷款快速增长,但贷款主要投向基础没施建设和垄断行业,信贷集中问题较为突出,潜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竞争激烈,为解决传统银行业务中小企业融资模式手续复杂、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等问题,众多商业银行尝试网络信贷这种全新的中小企业在线融资模式,而随之而变的网络信贷盈利模式相应进行调整.目前,商业银行关注的问题多集中在电子渠道的应用、产品设计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应在网络信贷收益模式方面开展创新.本文从银行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商业银行网络信贷收益模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目前商业银行对线上、线下融资采用同一标准测算收益的潜在问题,提出银行网络信贷收益模式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海南省居民储蓄存款小幅增长,企业存款快速上升,存款总体稳定性下降,贷款适度增长但投放波动幅度大,中长期化趋势明显,信贷投放地区集中,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领域贷款增加较多,货币信贷运行总体平稳但信贷投放波动偏大、信贷结构的非均衡性更加突显.针对这些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紧扣发展主题、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开拓新业务增长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宋继水 《时代金融》2009,(6X):135-137
信贷集中不等于风险集中,信贷适当集中是必要的,是否构成风险与经济结构所引致的信贷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关系。为进一步认识信贷集中、风险集中与经济结构的关系,本文以S省为例,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信贷集中情况、产业的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信贷市场出现了信贷失衡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集中流向效益好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成为信贷收缩的对象,这种信贷失衡既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短期理性的表现,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本文从信贷行为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出发,揭示了我国信贷市场上激励机制的失败是导致信贷失衡的重要原因,并据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晓春 《济南金融》2001,(10):12-14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问题较为突出,如何正确认识并采取相关策略是当前亟待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贷集中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四点解决信贷集中有关问题的对策建议,即中央银行应加大“逆向操作”的力度,支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按照“区别对待,效益优先,分类授权”的原则,完善目前的授权机制;中小金融机构应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及时拓展生存空间;大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解除银行投入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0.
信贷资金过度集中已成为当前银行业一个非常普遍而且突出的问题。信贷投放的结构性问题,制约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启动内需的宏观调控目标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总结了信贷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如何调整信贷结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