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小梅  李霞  曾妙 《财会学习》2016,(10):231-233
利率市场化就是市场在利率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是金融自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赖以发展生存的基础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以2013年7月20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为界限,从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情况入手,对比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净利息差和净息差的变化,选取商业银行具有代表性的盈利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产生的影响,同时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要求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主体决定的机制.它是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而产生的.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为突破政府的金融管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创新,使银行的金融产品实质上绕过了利率管制的束缚.西方国家政府为了顺应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步放松了利率管制,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从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以看出,由于金融业的发展,传统的银行业受到冲击,为了银行生存发展,规避政府的严厉管制,银行业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从而推动了金融自由化及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由美国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越来越被大多数国家模仿与追随,包括发展中国家以促进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为目的所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发达国家放松金融管制的改革。国际经验表明,虽然金融自由化尤其是资本帐户自由化在某些程度上可能对一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金融自由化确实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因而无论是曾经由于金融自由化而遭受金融危机的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实行不同程度的金融自由化改革。本文简要回顾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历程,同时分析我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自由化的进一步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履行人世承诺,要求金融体制与国际金融接轨,国内金融自由化程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入.需求增加,管制减小,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市场空前繁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传统的资产负债式经营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在详细介绍了中间业务的概念与业务品种等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产品交叉及渗透越来越多,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在此背景下,西方银行凭借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单纯设立网点来从事个人银行业务的高成本运作方式,为个人客户提供了更加快捷、丰富、方便和安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的个人金融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层次并不丰富、平衡,本文在对国内外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发展措施,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发达国家对金融管制的渐渐放松,银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正逐步向全能制银行过渡。各商业银行为缩小与国外大型商业银行的差距、强化竞争实力,纷纷探寻应对措施。笔者认为,寻找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之中间地带、大力推广适应市场需要的中间业务应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中间业务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因竞争的需要也在加紧提高电子化水平、扩大金融服务种类,但是,大多仅以此作为传统业务竞争的附加手段,并没有切实将中间业务的发展提高到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制度创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斌 《中国金融》2003,(18):52-53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商业银行的利润目标和经营自主权日益加强,在尽快降低不良贷款的压力下,贷款越来越谨慎,自主性操作越来越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本不是企业化银行的追逐目标。对存、贷款利率实行基本管制,以及货币市场利率自由化,必然驱使商业银行对信息不对称及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是自然的市场行为。在近期贷款利率不能完全自由化以及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政策,中小企业投资咨询、财务培训等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之前,不能对用货币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持有过高的、不恰当的期望。在这一基本判断下…  相似文献   

8.
商业银行贷款理论定价与实际操作的差异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的核心环节,而放松利率浮动区间管制又是整个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关键步骤。200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快了放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实践,希望逐步培育乃至最终赋予我国商业银行完全自主的贷款定价能力。在中央银行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加强了对贷款定价的探索,以资金成本、服务理念、利润导向等为基础,初步建立了相应的贷款定价模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供求矛盾、风险考核、竞争环境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理论定价与操作实践出现明显背离。有效消除这一差异需要商业银行不断根据内外经营环境来修正定价模式,使之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金融创新的必经之路。放松利率管制,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流通,将大大活跃我国金融和经济。但利率自由化在给予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主权的同时,也促使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的产生。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分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商业银行风险,并对其管理与控制提出了若干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沫 《中国外资》2011,(2):46-46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履行入世承诺,要求金融体制与国际金融接轨,国内金融自由化程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入。需求增加,管制减小,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市场空前繁荣,这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传统的资产负债式经营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在详细介绍了中间业务的概念与业务品种等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刘冲  杜通  刘莉亚  李明辉 《金融研究》2019,469(7):38-56
为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与信贷配置效率,监管部门于2014年开展了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试点工作。本文基于上市银行2010至2016年的微观数据,与银监会公布的行业信贷风险进行匹配,采用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前述改革如何影响试点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调配。研究发现,在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后:(1)试点银行显著降低了风险加权资产的规模;(2)试点银行风险偏好的变化存在非线性的特征,在调减高风险行业贷款的同时,并未显著增加最安全行业的贷款,而是增加了风险略高行业的贷款,体现出试点银行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3)进一步将行业划分为“虚”与“实”,研究发现试点银行减少了房地产业(“虚”)、制造业(“实”)和建筑业(“实”)贷款,显著增加了金融业(“虚”)贷款。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资本监管方面的文献,也对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银行传统理论认为:货币当局以准备金率控制贷款规模,以资本充足率控制贷款风险。本文从分析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对贷款规模的约束机制入手,引入银行资产负债表模型,证明银行贷款规模主要受资本充足率影响。研究结论是:准备金率对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已经弱化,资本充足率对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趋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和发行理财产品的关系及其经济后果。本文发现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越弱,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具体来说,非四大国有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的网点数量越少,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贷存比越高,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银行所在地区的金融机构密度越大,通过理财募集资金越多,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非保本理财产品加大了银行经营业绩波动,从而增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宏观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一直在高位徘徊,成为制约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收集2004年1季度~2009年1季度的最新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共线性诊断、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模型,探讨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和贡献率.由实证结论发现:宏观经济因素与不良贷款余额负相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对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贡献度最大,每增加1%会导致不良贷款平均降低0.0249%和0.0248%;宏观经济因素对降低不良贷款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在操作层面上可通过扩大内需、改善商业银行的外部信用环境等措施间接降低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resents new half-yearly time series for the asset ratio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England and Wales, 1860-1913. The series reveal new evidence on the nature of the banks' business and are, therefore, relevant to the debate on the role of banks in Britis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new estimates are used to examine trends and short-term changes in bank liquidity. Analysis is concerned with the changing stability of bank asset structure and with substitutability across different asset ratios. The main finding is of a sharp, long-term increase in liquidity and a concomitant decline in bank credit to the non-bank, private sector. The article also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short-term shocks to the trend increase in bank liquidity. The new findings are supportive of the argument that, over time, English banks became less involved with the non-bank private sector. In general, the results confirm that the English and Welsh bank asset structure became more liquid over time. However, no detailed breakdown of bank loans to the non-bank, private sector (for example, between business loans and personal loans), is available for this period. Moreover, the current study offers no evidence as to the trend in financial provision to the business sector from institutions other than the commercial banks. Nevertheless, the results are clear in showing a strong upward trend in commercial bank liquidity and a relative decline in private sector credit provision by the commercial banks.  相似文献   

16.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条件约束与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金融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日益显著,国内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及表现形式既具有一般性,又具有利率市场化改革阶段的特殊性、动态性。银行对这些风险控制,要充分考虑现实约束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利率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0年4月中央政府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陆续出台了多项严厉的调控政策,随着房地产市场不确定性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原本安全性较高的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也在逐渐加大.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情况、普遍存在的风险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防范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企业间接融资的首选渠道,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小企业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存在风险高、成本高、效率低、收益低的现象。文章对小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国际接轨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及其监管带来了很大影响。新会计准则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的主要影响有:(1)新会计准则关于贷款损失准备的规定与监管审慎性要求相矛盾;(2)新会计准则规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与监管要求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有分歧。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主要有:(1)降低了商业银行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性;(2)使得贷款损失准备具有更大的波动性;(3)引入时间价值,可能导致准备水平的提高;(4)可能导致利息收入和减值准备同步增加,并将影响各会计期间的利润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对以上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戴亦一  张鹏东  潘越 《金融研究》2019,470(8):77-95
本文首次利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失信被执行人数据(俗称“老赖”)度量地区诚信水平,并以200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地区诚信水平对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诚信水平较高的地区,上市公司在失信环境下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借款。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更高、受外部监督更多,能够缓解失信环境下企业违约风险的提高。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当银行作为原告方的诉讼中“老赖”比例越高时,失信环境对上市公司银行借款比例的作用更加显著;而当企业遭遇行业危机或企业所在城市信用体系建设相对完备时,地区诚信水平的影响会被削弱。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本文从银企借贷的视角解释了地区诚信水平对企业融资和发展的作用,也为企业获取信贷资源、缓解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