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利润和盈余管理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什么是盈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在其所著的《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美国著名会计学者Schiper在1989年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而并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对外部财务报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而被普遍认可的是Hedy和Wahlen于1999年对盈余管理所作出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利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2.
收益均衡、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是三个相关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对这三者的界定,可以基于实用视角对它们的概念、动机和手段进行比较分析,阐述三者的区别及其存在的共性和联系,从而得出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eaminga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private gain)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自己的财务结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2002-201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区域竞争程度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区域竞争程度越高,银行的盈余质量水平越低。进一步,从银行规模和上市情况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区域竞争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负向影响在由小所进行审计的银行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银行竞争的经济后果等方面的文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利益相关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产生于不同会计准则的不同会计信息,会因此影响各利益集团的利益分配。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不是一种纯技术过程,而是各利益集团多次博弈达成的均衡结果。本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了会计准则制定中的政府间博弈,并就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性向自愿性披露的变化对首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首发上市制度影响条件下,自愿性盈利预测制度使首发公司披露盈利预测的偏好明显下降,盈利预测高估程度明显降低,且激进会计政策选择偏好明显下降,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市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动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业绩预告制度的实施和演进,我国资本市场上逐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这对于缓解管理层与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是什么因素激励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披露业绩预告?通过借鉴西方的自愿信息披露理论,并结合我国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本文提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业绩预告的三类动机:资本市场交易、管理层股票收益和管理层能力信号传递,并以2001-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此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融资需求高、管理者利益协同程度高、会计业绩好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自愿披露业绩预告,并且国有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动机更弱。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不同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时间选择行为。我们首先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识别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进一步通过考察季度间盈余反转来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虽在各个季度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第四季度利润中包含了比其他季度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特别的,巨额冲销的公司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调低利润,前三季度表现欠佳而年末好转的公司在第四季度通过盈余管理调高利润。 相似文献
13.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的现实表现及与管理者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相对短期过度自信而言,管理者更多地表现为长期过度自信;短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正向盈余管理,而长期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则更倾向于负向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