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为了提高潜水蒸发有效利用率,以河南省柳园口灌区为例,基于GIS的区域潜水蒸发计算方法,从潜水蒸发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入手,提出潜水蒸发有效性评价标准,区分了灌区的有效和无效潜水蒸发。结果表明:柳园口灌区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为0.508亿m3,其中无效潜水蒸发量为0.262亿m3,占51.6%;有效潜水蒸发主要集中在3—5月,6—8月次之,10月的无效潜水蒸发最多,其他月份也都有一定的无效潜水蒸发量;2—5月的潜水蒸发主要发生在灌区中部和北部,麦地的为有效潜水蒸发,非农业用地的为无效潜水蒸发;提出的灌区潜水蒸发有效性评价方法简单实用,易于区域化。  相似文献   

2.
根据土壤水的运动和潜水蒸发原理,通过大量观测数据分析,潜水蒸发的主要因素是水面蒸发和潜水埋深。并建立公式,成为水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4.
潜水蒸发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土壤水的运动和潜水蒸发原理,通过大量观测数据分析,潜水蒸发的主要因素是水面蒸发和潜水埋深。并建立公式,成为水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5.
有作物条件下的潜水蒸发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4,(2):40-42
为了更好地考虑作物生长对潜水蒸发的影响,将作物增量(有作物时与裸土时潜水蒸发量的差值)用于计算逐日潜水蒸发量。逐日作物增量与由阿维里扬诺夫公式计算结果代替的裸土时潜水蒸发之和为有作物时的潜水蒸发量。在对作物增量与生长季节及潜水埋深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作物增量的计算方法。与现有方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得到更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潜水蒸发规律和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山西省水科所地中蒸渗试验资料,对潜水蒸发类型、影响因素、规律及其调控措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认为潜水蒸发不仅是地下水均衡要素中的一项,而且是土壤盐分累积的动力,同时潜水是作物可利用的重要水源。提出1.5m为潜水埋深的调控基础深度。  相似文献   

7.
农田潜水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依据实验资料,对农田潜水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潜水蒸发随埋深的变化规律,潜水蒸发在年内,作物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潜水蒸发系数和潜水蒸发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有作物情况下的潜水蒸发规律与裸地显著不同,潜水蒸发的日变化与外界蒸发力较一致,但是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随埋深增加表现愈明显,最后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逐月潜水蒸发模型,给出了较为可靠的潜水蒸发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鞍山市台安径流实验站1999年实测数据资料,通过分析潜水蒸发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用双因素无重复方差分析法比较了地下水埋深、土质和月份(即作物不同生育期)3种最主要因素对潜水蒸发影响的显著程度,推求出辽宁中部平原区潜水蒸发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依据实验资料,对农田潜水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潜水蒸发随埋深的变化规律、潜水蒸发在年内、作物生育期内的变化规律、潜水蒸发系数和潜水蒸发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种有作物情况下的潜水蒸发规律与裸地显著不同;潜水蒸发的日变化与外界蒸发力较一致,但是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随埋深增加表现愈明显.最后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逐月潜水蒸发模型,给出了较为可靠的潜水蒸发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以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的控制来实现区域真实节水的技术框架,将节水由原来的只注重取水量的节约扩展到真正耗水量的节约上。该框架以蒸腾蒸发量为控制指标,在不突破流域总可消耗量(蒸腾蒸发量)的基础上,以准天然状态为参考,经由水文模型模拟分别得到流域内各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可控和不可控蒸腾蒸发量,并通过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灌溉水量、保墒等措施对区域可控蒸腾蒸发量调控,实现区域实际蒸腾蒸发量与区域允许蒸腾蒸发量的平衡。最后以河北省馆陶县真实节水为实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系统回顾了基于热红外地表温度和基于阻抗过程的两类遥感双源蒸散发模型研究进展,综述了能量平衡模型、特征空间模型和基于阻抗过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在未来遥感蒸散发模型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上述两类双源模型物理机制的结合,强化机器学习方法的应用,在基于阻抗过程的蒸散发模型中加强与碳循环的耦合,进一步开发适用于城市区域的遥感蒸散发模型。  相似文献   

13.
区域蒸散发遥感模型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类遥感蒸散发模型,包括基于能量平衡的单层与双层蒸散发模型、彭曼模型以及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的经验模型等,并对这些模型各自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评述。由于地表水热过程的复杂性,在区域蒸散发模拟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地表特征参数和地表温度反演中的不确定性,遥感反演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扩展的困难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验证问题等。因此要提高区域蒸散发反演的精度,必须进一步提高遥感辐射传输模型的精度,降低遥感输入数据和反演参数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不同尺度的田间观测试验加强对地表水热传输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遥感和陆面过程模型的结合能有效降低模型和数据中的不确定性,陆面过程同化模型能提供更为可靠的连续的地表水热过程模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是洪灾评估和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考虑致灾因子、自然以及社会的作用,从洪水灾害危险性以及社会经济易损性两个角度出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采用易、快的因子叠加分析法对研究区(湖北省)进行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实现各种指标定量描述和综合,得出湖北省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洪水灾害风险性比较大的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的襄樊盆地的大部分平原核心地区,与实际情况能较好地符合,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以其独特的功能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本文针对目前水资源评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应用GIS软件之-Ar-cview的空间分析功能和等值线的生成,通过生成区域降水等值线和径流等值线来计算区域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及其统计特征参数,为区域水资源量的计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环境质量的准确评价可降低由水质不确定性导致的农业水管理决策风险,对于指导区域发展绿色农业、清洁生产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ELM会随机产生输入层与隐含层的连接权值和隐含层阈值,导致网络泛化能力降低以及过度拟合引起的评价结果失真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的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模型。选取黑龙江省建三江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典型农业机井中地下水体的实地采样,利用构建的PSO-ELM模型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SO-ELM模型拟合性高于传统的ELM模型和RBF模型,并提高了区域地下水水质的模拟评价效果。建三江地区下辖的15个农场,整体地下水水质较好。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等级呈现出集中式分布特点,地下水综合水质较差的农场集中在研究区中东部,水质较好的农场集中在研究区的东西两侧。建三江地区地下水水质地域性规律主要与化肥施用量有关。为此,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的同时实现清洁生产应注意控制化肥的使用量,积极探索作物高产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根据降水丰枯特性,选取吉林市区67眼监测井1984-2014年地下水埋深资料,研究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变异性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市区地下水埋深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增强,1984-1999年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2000-2014年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1984年和1999年空间最大相关距离较小,空间自相关距离小,连续性较差,其余各年份相关距离较大。各向异性比总体呈减小趋势,说明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各向异性逐渐增大。克里金插值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埋深除了随地形高程和水源地分布空间变化,还受开采强度的影响,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过程。开采漏斗区地下水埋深近几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地下水环境演化分析研究中的空间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问题,设计并开发了地下水环境演化分析系统,利用GIS空间分析建模技术构建了地下水动力场分析模型、地下水化学场分析模型和地下水环境演化效应分析模型,通过编程实现了相应的系统功能。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典型研究区进行了实例验证,应用地下水环境演化分析系统对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进行分析,验证了地下水环境演化分析模型的可靠性,检验了所开发的地下水环境演化分析系统的实用性及效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北京市昌平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在对北京市昌平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分析了地下水位的年内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地下水位动态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昌平区地下水2001-2011年,年内变化较大,总体上与多年年内变化一致;年际变化较大,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昌平区2011年的平原区松散孔隙浅层地下水位埋深最大为89.8 m,最小为2.0 m左右;与2001年相比水位埋深普遍增大,平均地下水位埋深较2001年增加了12.55 m,降深最高达到22.0 m,年均降速为1.1 m.平原区中部和东部开采强度大,地下水位降深较大,而山区以及山前平原一带开采力度小,水位降深不大,部分地区有回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对昌平平原区浅层、深层及基岩地下水的氮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从垂向和水平向对氮素分布情况作了对比,发现昌平平原区的浅层、深层及基岩层地下水中氮素含量较高,其中浅层地下水中硝态氮和氨氮含量较高,深层地下水为氨氮含量较高,基岩层亚硝氮含量较高,且从浅层到深层、基岩层.氮素含量逐渐降低。结合氮素的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氮素来源于地表含氮物质的下渗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