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马克思土地产权变迁理论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并且对马克思土地产权权能理论、土地产权结合与分离理论、土地产权配置市场化理论和地租理论在我国当前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研究表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方向应以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为指导,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安排下,克服农地产权制度的现有缺陷,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设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设的理论探索和政策设想杨学成史建民靳相木薛兴利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通过农业合作化建立起来的,经历了人民公社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变迁以后,这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农村土地制度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土地使用权从土地所有权中...  相似文献   

3.
一 马克思关于绝对地租的理论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为前提条件,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但是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绝对地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一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马克思把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归之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且进一步指出不同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和不同形式的绝对地租的存在马克思指出:“不论地租有什么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特征和土地使用权立法依据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 ,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 ,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这种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作为农村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及其农业生产的方式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八条明确规定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  相似文献   

5.
正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以来,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行已有60多年。其间,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农村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实现分离。当前,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农村土地制度又处在了重大变革时期,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作为重大理论创新被提出。其中,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各自属性及相互关系,成为厘清农村土地权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土地所有权对使用权约束的理论表明目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主义农村建设的瓶颈,如不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对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土地制度成为新农村建设瓶颈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理顺农村土地承包中的产权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开始的。在我国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总目标以后,农村的改革仍必须从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寻找突破口,以使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本文提出农村承包土地的双重所有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姚鹏  党森  安福杰 《农业经济》2018,(12):77-78
农业发展必须走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模式必须改革。本文所构想的农村土地股权制度旨在将土地所有权中的收益权能独立出来并股份化,同时将土地的经营权集中,以此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土地双重所有权理论的历史渊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论设立农地发展权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意义》①一文提出的土地“双重所有权”和“二元主体”等问题,引证英国法学家梅恩《古代法》和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说明:承认土地的双重所有权是欧洲封建时代的特点,欧洲19世纪土地所有权观念的变化,是由土地单一所有权制度及渊源于罗马法的一物一权法理,逐步替代了土地双重所有权制度及相关法理,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的农用土地使用权制度仍处于未完善阶段,从现实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的具体内容看,土地承包经营权仍属债权性质。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对于充分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稳定农用土地制度、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历史与现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废除,以封建土地租佃为基础的永佃权已不复存在。50年代农村合作化完成以后,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并由集体统一行使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即由集体统一行使对农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农村社员不享有单独的土地权。70年代末,农村土…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农村土地政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不变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分离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将一度被人为隔断的农民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重新有效连接起来,彻底打破严重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集体经济模式,从而确立了农户家庭的农业经营主体地位,构造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活力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土地制度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建议的模式选择也循着这三个层次给出:  相似文献   

13.
张立平 《农业经济》2018,(2):110-11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土地权利制度的核心,满足了农民的均田思想,但也带来了诸如土地细碎化等负面效应,阻碍了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推广。因此,经营权退出作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核心,成为当前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核心议题,然而要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合法的流转,势必需要借助法律手段对之予以保障。本文首先总结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现实诱因,并剖析了经营权退出的具体路径,进而就如何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合法性提出了相关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项贤春,张立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其核心是土地制度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现行的土地承包制下土地小块平分,长期承包经营的土地管理制度与现实我国农...  相似文献   

15.
土地所有权、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中的使用权称为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三权”.从历史的角度反观我国土地制度中的“三权”演化,使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我国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我国土地制度在发展中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坚持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本前提下,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必然选择。广东省阳山县利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制红利,遵循"土地整治整合——‘新四化’——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线索初步建立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其经验可概括为:在制度层面,立足于县级发展规划整合不同层级政府的农业政策与制度,重视制度的延续性、整体性与靶向性;在作用路径方面,利用土地整治整合推进土地确权,建立健全农地产权交易市场,扶持家庭农场、经济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的现实条件;在农业经营方式方面,探索出家庭农场、股份合作制经营、"农民变工人"、"委托集体代管"等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与此相适应,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体系也主要着眼于维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经营权。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以  相似文献   

18.
股份合作与农业土地制度改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股份合作与农业土地制度改革徐锋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但这种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为特征的经营制度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所有权主体模糊的体制特征。土地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已日益表现出其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们基本上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土地制度的建设,即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加强土地管理权。当前,有关土地制度建设的论述颇多,其中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由于农地“均田”无偿或低偿使用制度不合理,从而导致农业后劲不足。突  相似文献   

20.
<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经营权共同构成了立体化的农村土地权利体系。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眼"。守住了"魂"、"根"、"眼",就守住了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的核心,也守住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更守住了搞活农业农村经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