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诸多定义中,目前得到最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它包涵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实现现代际间的公平,这是可持续性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之一;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部干扰时维持其自身生产力的能力,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公平,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机会均等,以实现他们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公平即世代平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代人要合理利用资源,不要损害后代人获得发展的能力。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自身的繁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采取全球共同…  相似文献   

3.
中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始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部地区能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其可持续性增长进行评价。本文构建了农业可持续性增长方式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对其作实证分析。结论认为现行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为不可持续模式。  相似文献   

4.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可持续社会体系的羞础。FAO农业与环境会议“丹波宜言”(1991)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采取某种利用和维护自然资源荃础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后代人对农产品的偏求不断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包括牧业、林业和渔业)能维持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承受的农业。由此可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不可持续发展的区别在于人类创造的农业经济系统是否超过了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判断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标准为…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农业发展包括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农业系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农业用水短缺、耕地流失、不适当地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环境退化等许多障碍,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系统概念模型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一直以来,关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主要建立在FAO于1993年定义的"可持续土地利用(SLM)"概念基础之上.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一概念的局限性.本文力图从系统论及环境协调论出发,通过对土地利用系统及其特点的分析,从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重新阐释与描述,探索一个更全面的可持续性评价平台.  相似文献   

7.
森林认证是一个交织着政治、经济、社会、环保等因素的复合体,他取决于认证体系间差异的可区分度和成本高低等复杂的问题.仅从林业生产的角度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加上社会的、消费的因素,只有保障了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的林业发展,使森林永续、孕育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其他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各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兼顾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基于榆林市12个县域有关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榆林市区域发展可持续性与协调性进行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榆林市各县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其次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各县域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进行评价,并结合榆林市域与县域发展实际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诠释,在分析农业发展可持续性的现状基础上,归纳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总结归纳了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确农业以及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希望本文能够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基于目标种类的管理方法失败后,渔业专家、学者及管理者又相继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提高渔业的可持续性.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方法是必要的,特别是对说明渔业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但其自身却不足以解决导致渔业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两个重要因素:渔民的不适当激励机制和常常存在于商业渔业的无效管理.因此,本文认为,当对渔业进行管理时,应更多地关注渔民的激励机制,因为基于激励的渔业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说明社区和个人的渔获量及生态系统服务,而且还可与公共研究、监测及有效监督一起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林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构想与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和林业在世界性的环境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森林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基础,在为人类提供生态效益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本身的经济价值。因此,林业的持续发展并木仅仅是一个行业性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整体问题。据专家研究认为可持续林业可定义为:“不危害和削弱后代人满足对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产品和服务需求,又能为当代人提供最大森林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林业。”《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及重大行动纲领,为我国林业走…  相似文献   

12.
枣产业作为我国农业重要的一部分,在增加农民创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文献调查法,对我国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河南6个枣主产区的分布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土地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土地经济可持续性及社会文化价值和社会可接受性角度对我国枣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枣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统筹兼顾、建立枣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合理规划、保障枣主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枣树种植技术,制定优惠政策,规范发展等建议,以期为我国主要枣产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可持续性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农业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四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利用熵值赋权与变异系数的综合确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测度评价。结果表明:2014-2018年甘肃省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综合指数值由0.2074增长到0.8796;近年来,甘肃省农业资源禀赋发展水平较低,增长速度缓慢,最高指数值仅为0.1395;2017年以来,甘肃省农村社会效益得到大幅提升,但指数值及其增长速度仍然较低,故增强农村社会发展能力仍是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甘肃省农业生态效益在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系统中的影响显著性逐年增大,两者的交互作用愈发增强,2018年其指数值达到0.2990;评价年份期间,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由0.0233增长到0.2153,仍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但表现出了良性发展态势。据此,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增强农村社会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制定系统间协调发展措施等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的今天,各国注重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 益增加到最大限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云南茶叶产 业支柱之一的普洱茶产业同样需要在原料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其可持续的发展。该文从影响 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因素入手进行分析,最终找出实现普洱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比较了2001~2009年生态足迹变化,并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了江苏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足迹测度方法的理论再思考,评价江苏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发展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问题,发展模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针对江苏省严重的生态问题,建议江苏需要进行经济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机制的建立问题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农业系统是由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经济系统、技术系统和信息系统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技术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论文通过对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多角度分析和探讨建立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是矛盾的统一。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各自都具有截然不同的反馈机制。农业经济系统的反馈机制是增长型的它要求不断加大系统的投入和产出,实现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而农业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则是稳定型的,它要求系统在动态发展中维持平衡,逐步趋向最大的稳定状态。但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不一定是生产力最大的系统,当农业生态系统达到最大的稳态时,系统的净生产力接近于零。但是,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经济的增长与生态的稳定程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能量得到比较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同时又能保持生态的非平衡稳态和持久的自然生产力,即实现生态经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发展战略,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部分。农业的持续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而,探讨农业科技创新因素,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一、科技创新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通过发展可持续农业,使农业生产能永远延续下去,满足人们世世代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含了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三个方面的内容。1991年联合国粮…  相似文献   

19.
荆宇 《农业经济》2004,(2):30-31
可持续农业既不是传统农业的复古,也不是生态农业或自然农业的继续,更不是对常规现代农业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现代社会向可持续发展过渡过程中对现代农业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是现代技术与资源开发应遵循的新的发展观和决策观,从其思想分析,可持续农业包含了现代化农业的全部内涵,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归纳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