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江西省为分析样本,利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基本公共服务现状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与江西省70个县2011~2015年的统计数据,具体分析各项转移支付具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税收返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负效用。但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中,财力性转移支付对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都有积极的正效应;专项转移支付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这三类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与财力性转移支付相比,其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一般预算收入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保障,一般预算收入增加1%可以使得社会保障供给提高1.0631%。  相似文献   

2.
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1995年,随着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提高,中央财政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我们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引入标准财政收支概念,出台了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改变了一对一谈判,讨价还价的理财方式,树立了规范,公正,透明的理财观念,增强了财力薄弱地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逐步推进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近,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全省转发省财政厅的《关于建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四项具体措施:(1)确定对口帮扶关系。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和江门7市为财力转出方.负责实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其他14个地级市为财力转入方,承接横向财力转移。  相似文献   

4.
2015年新《预算法》的实施,首次将转移支付信息公开写进法律,显著提升了转移支付的透明度,规范了转移支付资金用途。本文利用2007-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作为观测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对于不同的地区,新《预算法》实施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异质性因素对政策实施效果产生的差异化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新《预算法》的实施有效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政府间竞争的影响因素下,新《预算法》的实施依然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存在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清、转移支付的结构不合理、转移支付形式过多、缺乏相应的立法以及监督机制等问题。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一)优化转移支付结构。目前,我国转移支付结构不尽合理,最能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尽管比例逐年升高,但仍未超过专项转移支  相似文献   

6.
陈辰  叶映红 《理财》2011,(7):67-6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城乡之间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拉大。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均等化,切实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出发,重点从财政视角分析了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7.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等化的转移支付是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有效手段,其资金分配公式中标准财政收支的科学度量是准确判断各个地区应取得转移支付资金量的关键,也是实现均等化目标的关键。在我国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具有均等化转移支付性质的只有均衡性转移支付。鉴于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中标准财政支出测算中存在的问题,以下讨论运用一种相对简单且客观的测算支出需求的方法测算标准财政支出,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均衡性转移支付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乡“二元结构”利益固化的财政政策,导致局部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大,且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因地而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应加快扩大国家财政“三农”支出比重、明确地方财政承担“三农”支出的责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我国存在明显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异,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呈现能力差异和水平差异,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及成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常玉斐 《云南金融》2011,(8X):191-191
我国存在明显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异,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呈现能力差异和水平差异,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及成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时产生正的“外部性”,或者说存在收益“外溢”。奥尔森指出,在小考虑收入分配的情况下,将联邦政府的资金转移给州政府的惟一合理理由是地方提供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超出了它所辖的行政边界。如果赋予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可能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具有较大外溢性的地方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12.
张雪 《财政研究》2009,(8):22-24
2009年是扩增长、保内需的关键一年。在4万亿投资计划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鲜明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  相似文献   

13.
闫豫 《财政监督》2012,(10):66-67
义务教育使个人、家庭、国家都受益,普及义务教育势在必行。由于义务教育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突出矛盾,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特别在普及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转移支付是指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实际上是财政资金在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众多有关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文献进行综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出现的原因,以期为更好地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财政支出视角下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战略,并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和谐社会重要战略支点。在财政制度逐步转向公共价值导向之际,公共服务均等化衡量着财政制度的公共性及其实现程度。目前我国已经将公共服务均等化放在了重要的位置,2007年中央财政有2500多亿元用以提高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公共财政对涉及民生的支出,数量之多,增幅之大,前所未有。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等化是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要逐步形成惠及全体公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本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目标。本文在探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基础上,基于我国七个省份1996年~2015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论证了财政支出均等化与基本公共服务产出均等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表明在我国通过推进财政支出均等化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李鑫 《投资与合作》2011,(12):247-247
鉴于我国当前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完善性.本文将时我国目前转移支付制度框架体系予以简要概述.并指出其中存在的弊端,进而借鉴于国际经验,立足于我国现实状况,浅谈自己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军 《财政研究》2009,(5):37-39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的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形成的原因和改善的途径,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在财政体制和政府间财政关系上。很多文献据此提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已20余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其目的在于均衡各地区的财力水平,使居民能够享受平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本文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集2000~2015年福建省58个县(市)级~①的财政收支、人口与财政转移支付等数据,通过变异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从纵向与横向实证分析福建省县域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的效果。从纵向看,县域地区在获得财政转移支付后,财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从横向看,不同项目的转移支付起到的均等化效果各异,其中,税收返还均等效果不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占比大致均等,但一般性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要高于专项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