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教育收费制度的推行及收费标准的提高,教育资助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助学贷款作为资助贫困生上学受教育费用一有效途径,适时推出并纳入实际运作,开办教育助学贷款,虽说只是银行向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贷款资助,但却涉及社会、家庭、金融、教育等多个方面,涉及效应十分广泛,为此,本文谨对教育助学贷款开办后的个人家庭效应予以说明,以有助于大家充分认识教育助学贷款的功用,并积极参与、促进该贷款业务的顺利开办。  相似文献   

2.
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资助经济困难学子完成学业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对莘莘学子来说更是具有"雪中送炭"之功效.自1999年国家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以来,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具有速度缓慢性和结构不平衡性等特点.最近,我们对生源地余江县助学贷款业务发展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我国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约 560万人 ,其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 2 0 %以上 ,这部分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 ,而专门针对上述问题开办的国家助学贷款也因此成了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一、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的意义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于 1 998年组织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以帮助高校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新型贷款品种。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 ,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办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金融手段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完成…  相似文献   

4.
助学贷款自1999年正式推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2004年9月,国家调整了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使贷款门槛逐渐降低,方式日趋灵活,为广大贫困家庭学生求学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06年初,全国有200多万贫困大学生获得了贷款资助。仅就辽宁省而言,截止到2007年3月末,有4家国有银行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累计发放助学贷款88439笔,金额为95658万元,贷款余额为74527.7万元。但随着贷款  相似文献   

5.
雷霖 《甘肃金融》2003,(3):72-72,71
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3年来,国家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不断进行了完善,同时提出了开办一般商业助学贷款业务的具体意见和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而采取免征国家助学贷款利息收入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6.
1999年,我国开始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经过几年来的不断调整,国家助学贷款对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稳定和支持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致使运行结果不尽人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缺陷,并提出相应对蓑建议。  相似文献   

7.
关于改善国家助学贷款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银行向借款学生发放的由国家财政贴息,用于借款学生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所需学费、住宿费的贷款。自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办以来,支持了数以万计贫困学生的求学,  相似文献   

8.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但由于诸多软、硬环境的制约,商业银行办理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业务发展缓慢。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和风险防范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使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我国推出了大学生资助制度,经过几十年发展形成一个"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其中"贷"即国家助学贷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开办的、国家财政贴息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的助学贷款.作为国家高校资助体系中最主要的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1999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历十年.  相似文献   

10.
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对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补充和完善,是在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建立以前,既能保证贫困学生上学,又有利于防范贷款风险的有效措施。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此项业务发展缓慢。笔者通过对长治市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现状的分析,找出欠发达地区此项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杜永强 《甘肃金融》2002,(12):17-18
开展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金融措施,国家对开展助学贷款工作非常重视和关心.但是,我国的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还不很理想,尤其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缓慢.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助学贷款余额为3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13亿元,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19亿元.从开办时间与发展速度来看,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比国家助学贷款晚开办半年,但贷款余额超过了46%.下面,笔者就全面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贫困大学生急需助学贷款的资助而有关部门开展业务不畅的现状,分析当前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信用以及认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助学贷款在内蒙古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实际运作当中,还存在着发展速度放缓、满足率低、结构不平衡及信用风险较大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建议:1.优化国家助学政策结构,构建多层次的助学贷款体系;2.协调好助学贷款管理中相关各方的关系;3.加大政府参与和资助力度、完善相关制度;4.合理修正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中的若干要素;5.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中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4.
国家助学贷款是实行国家财政部门贴息,不用经济担保,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操作的商业性贷款.开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速人才培养,保证经济困难的优秀青年得以继续深造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支持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计划的具体体现.自1999年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来,该业务在国内大中城市已纷纷启动,但各地开展很不平衡,桂林与省外一些大中城市相比差距甚远.  相似文献   

15.
国家助学贷款:如何做到各方面都欢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显亭 《中国金融》2005,(23):40-40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运用财政贴启、资金撬动银行贷款、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一项重要政策。国家助学贷款如果不“助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国家助学贷款如果不按“贷款”的原则来办,也就失去了可持续性。如何把国家助学贷款办成各方面都欢迎的贷款,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政府相关部门和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各经办银行始终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陈正平 《西安金融》2011,(10):37-38
2007年8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在汉中市开办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成为全市生源地贷款发放的新主体,信贷助学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但是实施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以来,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较平稳,而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发展则相当缓慢,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更是推而难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市高新支行地处杭州文教区,周边各类高校有20余所。该行自2000年9月开办助学贷款业务以来,已先后与11所高等院校签订了助学贷款合作协议,截至2001年10月末,累计发放各类助学贷款2577户,计1333万元,占省分行营业部助学贷款发放总数一半以上,助学贷款业务发展势头良好,为了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助学贷款业务,自今年2月始,该行与省分行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助学贷款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并对浙江大学等9所高校近10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大学一、二年级为主,随机抽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经过调查与分析,课题组认为:国家助学贷款尽管仍存在许多问题,但助学贷款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抑制助学贷款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国家、银行和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国家助学贷款是高校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化,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2009年国家发布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新政策之后,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和力度进一步扩大。国家助学贷款走向市场化,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二级市场的建立和商业保险制度的引入,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是运用金融创新工具改进助学贷款制度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助学贷款二级市场和保险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并对国家助学贷款市场化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美助学贷款制度的比较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民心工程,自1999年以来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富有特色的美国助学贷款制度给予我们一些启示:完善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必须树立多元化资助理念,规划资助体系,修正贷款要素,增加贷款品种,防范贷款风险,优化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