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出发,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承接国际外包、价值链升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并利用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数据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承接国际外包活动对我国工业行业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承接全球价值链外包的不同环节以及高低两种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存在面板门槛效应,当我国工业行业承接国际外包环节低于或接近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当承接国际外包环节明显高于我国要素禀赋结构时,承接国际外包则产生了显著的正面影响。从长期看,进一步动态提升我国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破除限制劳动力流动体制障碍是提高全球化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促进效应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就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自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生活有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与其它省份相比许多方面仍比较落后。其中就业问题成为影响西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障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通过促进就业再就业以达到缓解就业压力的目的,就必须掌握就业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社会就业状况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针对西部相对落后的青海省经济状况、制度建设、财力状况的实际,分析青海省就业压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析解决青海省就业的政策措施,这将对西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再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主要要加快经济发展 ,扩大就业容量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扩大就业范围 ;发展劳务输出 ,开辟就业新门路 ;积极培育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4.
人均收入偏低构成当前湖北省提高消费支出比重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瓶颈".基于经济结构决定就业结构进而决定收入水平的逻辑,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的结构性原因在于:创业环境不佳造成了创业和就业的畸轻畸重;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化制约了社会就业总量扩大;所有制结构偏国有制拉大了部门间的工资差距;城镇化水平不高阻碍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协调增长.因此,提高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高经营性收入比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非重工业部门的就业总量;调整所有制结构,提高非国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的角度看,解决我国国际劳务输出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劳务输出法.该法应符合国际服务贸易的有关规定,贯彻国家主权与利益原则、鼓励劳务输出原则、保护海外劳工合法权益的原则,设立相应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影响就业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规模、贸易战略的选择、贸易结构的变化对贸易国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成为各国就业变动的“驱动器”。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本国就业量的变化;第二,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各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和国际经济形势选择适宜的战略;第三,贸易结构的优化既能提升本国产业竞争力,又能有效地促进一国就业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我国就业压力不断增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因其自身特点,吸纳就业人员的规模巨大,理应成为我国长期大力扶持的对象.针对现行税收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的现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关部门应在增值税税率的设置、一般纳税人的认定等方面完善税收政策,消除制约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在出口退税方面,则可"应退尽退"并注重税收优惠与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的就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的就业量下降、就业结构变化、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增大、国家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调控、失业的非周期性等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的国际市场化配置必然加强.经济全球化把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卷入一场国际竞争,只有那些能够顺利地适应变化者,才能赢得竞争优势.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各国均从实际出发,调整了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9.
再就业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为实现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主要要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范围;发展劳务输出,开辟就业新门路;积极培育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模式,而且取决于就业弹性系数.我国人口基数较大,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较大,下岗和失业成为不可避免,造成失业的原因主要是体制和结构的改变.扩大就业减少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为详尽地剖析了西方发达国家解决再就业问题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进而探讨出推进我国再就业工程的若干对策;提高认识;完善政策;启动经济快速增长;加快农业产业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开展再就业培训;实现“市场就业”;增加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向世界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其内部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诸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GDP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就业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也为破解中国的涉外经济带来的新挑战提供了思路:唯有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涉外经济,重视以人为本,才能确保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在向世界经济整合的过程中,其内部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诸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GDP增长过度依赖外需,就业与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等.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总结经济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也为破解中国的涉外经济带来的新挑战提供了思路:唯有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防范国际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涉外经济,重视以人为本,才能确保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逐渐承担起多种社会服务功能.这为社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由于存在诸多障碍,社区在城市再就业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可通过政府调控,建立服务体系,开发就业岗位,落实优惠政策的措施来发展社区就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WT0规则的全面实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各国之间的直接关税贸易壁垒不断降低,甚至完全取消.这为珠三角大都市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国际物流创造了机遇.然而,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本国或本区域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设置障碍.绿色壁垒就是目前制约珠三角大都市圈国际物流发展的最大障碍.如何破解绿色壁垒,就成了珠三角大都市圈国际物流能否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等原因 ,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的增大。缓解就业压力 ,可通过促进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等措施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三地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近四年来在中央指导下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三地在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有序推进,但人才一体化少有突破,人才资源整体上流向京津地区尤其是流向北京的趋势依然强劲.通过调查样本发现,河北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生源地就业依然占主流,赴京津就业占比不高,主因是自身竞争力、信息渠道、流动成本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北为促进就业、吸引人才应抓住机遇发展经济,省内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校企合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将产业面临的外部需求与内部本地化集聚现象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系统考察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引发的就业溢出效应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能够在城市内部行业间引发显著的就业溢出效应;(2)行业适度邻近容易形成更大的就业溢出效应;(3)劳动力投入结构差异及产业下游关联是就业溢出效应的主要来源;(4)大中型城市就业溢出效应更明显,户籍制度造成的劳动力流动障碍显著弱化了就业溢出效应;(5)就业溢出效应在地区、城市群及行业性质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研究结论为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稳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劳务输出作为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新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劳务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发和利用,但是,随着输出人员的增多,凸现出一系列问题,如劳务输出给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带来的问题、空心村现象等.劳务输出仅只是表面原因,农民利益才是深层次原因,解决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矛盾,要从根本上入手,关注农民利益,缩小剪刀差,做好土地文章,激发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确保农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在片面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并没有均衡考虑对就业的影响,这导致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调.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内外关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研究文献就显得很有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技术进步就业效应的研究,即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和结构影响的研究;二是将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纳入经济增长和政策框架中进行研究.因此,通过借鉴这些研究文献的结论和成果,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政策,对更好地发挥技术进步的就业创造效应,进一步缓解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