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苗颖 《经济师》2005,(10):252-253
在本币因持续性国际收支顺差而被迫升值的情况下,货币当局如何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对于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国家尤为重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首要坚持的原则,不能因惧怕本币汇率升值而放弃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
稳定人民币汇率与制度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币汇率是货币资产的价格,讨论人民币稳定或升值问题逻辑上应分析决定人民币汇率供求的变化,而不是讨论人民币升值后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表明,一国汇率由实质经济、金融经济和外汇市场参与者的选择行为共同决定。在中国现有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人民币汇率主要决定于实质经济层面且在该层面的“估值”明显偏低,的确存在升值的压力。但是,人民币汇率在金融经济层面的决定却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3.
随着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已成常态,探究开放经济中汇率波动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92个来自经济基本面和金融市场各个层面的变量,基于TVP-SFAVAR模型提取共同因子,测度经济和金融波动现状,并刻画汇率波动对经济和金融波动的时变影响特征。研究发现:汇率上升的正向冲击即人民币贬值在短期内有利于经济基本面,而长期中起到抑制作用;正向冲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短期中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利用NARDL模型,深入分析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双向冲击对经济与金融波动的非对称影响,结果表明,汇率冲击对经济和金融稳定具有非对称影响,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更大且在长期中显著。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一个九变量块外生SVAR模型,全面讨论了三个主要外部冲击美国利率、美国收入和国际油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美国利率和收入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基本符合传统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美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货币政策具有短暂的传染效应,反映了我国货币政策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国际油价冲击没有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传统宏观经济学中讨论的滞胀问题。外部冲击对我国几个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均有显著影响。从相对重要性来看,美国利率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最大,分别解释了我国外汇储备波动的11.5%、汇率波动的15%、GDP波动的20%和通货膨胀波动的9%;美国收入和国际油价冲击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美国不断紧缩的货币政策。美联储未来的加息政策将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带来重要挑战。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价格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里的两个结点,独立存在,但又紧密相联。一位经济学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5年全球最大的谜团是人民币汇率,中国经济的最大谜团是房地产价格,这两个谜团。只要打开了其中的一个,也许就可以找到打开另一个之道。”(《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05月10日,《汇率与房价同在一张网》,王擎)目前已有不少讨论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关联性的文章问世,但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切合中国实际的深入系统的分析尚不多,本文拟从房地产的供求关系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研究。供求均衡是研究价格决定的基本分析逻辑,只有将价格决定问题放诸供求均衡的统一分析框架之中,才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亚洲金融风波与人民币汇率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房地产价格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是涉及国计民生且敏感性较强的因素.而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调整,汇率在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力也日趋加强.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结合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选取1998年7月到2010年12月的汇率和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月度数据,对我国人民币汇率和房地产价格的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汇改后人民币汇率与房地产价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的结论.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外汇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刍议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经济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自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对亚洲各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冲击。1998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在动荡的环境中经受住考验,不仅对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保证,也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深化蔓延起到关键作用。在1999年,为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增长,我国仍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一项明确的目标,这既与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相适应,也将为稳定亚洲金融与世界经济做出国际贡献。所以,继续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显然是我国明智的选择。实际从客观经济条件来看,我国实现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目标是有坚实基础的。除了我们拥有14…  相似文献   

11.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估计与实际汇率错位的测算   总被引:81,自引:5,他引:81  
基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 ,本文应用多种经济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自 2 0世纪 50年代中期至 2 0 0 0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状况 ,估计出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 ,进而测算了实际汇率错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在计划经济时期 ,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被高估。改革开放后 ,均衡实际汇率长期处于贬值状况 ,现实的实际汇率长期被低估。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特别是 1 997和 1 998年 ) ,人民币实际汇率出现了明显的高估。 1 999年这种高估状况得到部分缓解 ;2 0 0 0年出现了根本性好转。在现实中 ,1 999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顾标  周纪恩 《经济学》2007,7(1):283-296
本文详细考察了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双边真实汇率、真实利率差异与进出口之间的统计关系,结果发现:(1)人民币真实汇率与真实利率差异间不存在显著且稳定的统计关系;(2)人民币真实汇率具有较强的“自回归”性,并且存在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动态调整特征。因此,研究人民币真实汇率自身的特定生成机制可能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范言慧  席丹  赵家悦 《财经研究》2015,41(3):111-120
尽管金融发展对一国经济有诸多有利之处,但文章认为它也可能通过影响物价、全要素生产率等引起货币实际升值.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银行对私人部门的信贷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均可引起人民币实际升值,且主要是通过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实现的,而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仅产生有限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汇率则不是金融发展影响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主要渠道.因此,金融发展带给经济的可能并不全是福音,应充分认识金融发展通过人民币实际升值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科  吕剑 《财经科学》2008,(3):30-36
本文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国情,在对标准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拓展的基础上,运用我国与美国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检验.蛄果表明,在标准的和拓展的两种模型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均存在显著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我国与美国间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两国间相对物价水平的差异.其中,拓展模型更加适应我国实际国情,其效应比标准模型显著得多.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分析框架对揭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必然趋势有很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平  胡晏 《财经科学》2022,(2):1-16
本文构建了开放条件下切合中国实际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资本管制对人民币汇率超(低)调动态演变的影响。理论研究指出,当资本管制程度高于阈值时,中国的货币扩张将导致人民币汇率出现低调;当资本管制程度低于阈值时,人民币汇率会超调。经济结构参数决定了汇率超调或低调的程度和持续性,资本管制力度对汇率动态的影响存在不对称性。随后本文测算出了中国的资本管制程度和人民币汇率超(低)调的程度,对理论模型的预测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人民币汇率在升值趋势中低调,但在贬值趋势中超调。深入分析在资本管制下人民币汇率动态的多样性,有助于为中国的资本账户开放和人民币汇改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慧刚 《经济经纬》2007,(4):124-127
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利率和汇率三者相互联动、相互协调、自动平衡。利率市场化是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的前提条件;资本控制程度影响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利率和汇率相互作用、相互传导。一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资本控制程度和利率或汇率水平的变动,更取决于资本控制、利率和汇率三者的联动效应。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之间的关系,发挥三者联动协同效应,实现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18.
19.
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1999年1月~2008年6月的月度数据,运用ARDL-ECM模型检验了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与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人民币汇率预期变化率和国内外利差是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显著因素,人民币汇率水平、国内股市收益率和房地产收益率并未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国内外利差和房地产收益率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有显著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20.
The late 1990s saw a US IT investment boom, large capital flows into the USA and an appreciation of the US$. At the time, this appeared to be driven by expectations of continued IT‐related knowledge spillover externalities and associated productivity and profit growth. Using a two‐region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externalities, we find a once‐off productivity shock leads to capital inflow and a real appreciation only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long term, capital flows stabilise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 depreciates. For a single shock to trigger long‐term growth in capital flows requires unrealistically large external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