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11,(5):72-73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礼品文化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礼仪的精神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礼文化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平,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正是礼文化的初始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文化已脱离最本真的内涵,成为目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人情投资”。  相似文献   

2.
谈“礼”     
“礼”,乃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如礼仪、礼让、礼貌、礼遇、礼品等等。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宁波旅游业紧紧依托“资源、制度、资本、智慧”的结合,强化主导,探索创新,镜意进取,走出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中国旅游报》曾连续在头版用六个长篇系列,报道宁波发展旅游的实践,旅游报总编还撰写了编后语《宁波经验懈读》。宁波发展旅游的实践得到了旅游业界和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宁波经验。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一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都会表现在他的外在礼仪形象上。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职校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小学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作出明确规定。2014年2月江苏已制定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对幼儿园、小学和初高中提出分阶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目标。在具体内容上,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强调抓好“八礼四仪”。江苏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由于当前的教育现状和社会现实等诸多因素,导致当前的职校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思想道德滑坡,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笔者认为在职校学生中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贯彻“以德治国”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近年来,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将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礼仪培训,推出礼仪情景剧比赛,进行“绅士淑女”评选……,培养了一批知书达礼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沈善增 《沪港经济》2008,(12):74-74
“和其光,同其尘”,语出《老子》,现在通常的译解是,“含敛光耀,混同尘世”。我进一步解释为“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后来读了《乐记》中关于“礼”和“乐”的性质、功用的论述,才知道我的理解与《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意还是有相当距离。  相似文献   

6.
“八礼四仪”教育是江苏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基础工程。“八礼四仪”教育突出基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江苏人。  相似文献   

7.
关于“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崛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时期以来 ,“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平崛起”这三个词组在关于中国外交和国际问题的文章中出现频率颇高。依笔者愚见 ,这几个提法的立意虽然不错 ,但在用典、用词方面都有欠妥的地方。“和为贵”。典出自《论语》中有子的话“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礼所不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这里说的“和” ,是指“礼贵得中 ,知所节”的“中和” ,即严守“中庸之道”的意思。也就是说 ,要在一定的秩序中讲究调整和均衡。现在有不少作者只是抓住字面 ,把“和”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和平” ,用“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报道》:宁波在我国是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很快的,您作为市委书记是怎样理解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的?把“好”放在“快”前面,宁波有什么大的思路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傅祖栋 《宁波通讯》2009,(12):29-29
上月末,宁波大学沈浩杰副教授走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给广大师生带来了题为《永远的歌声——经典红歌赏析》的讲座。这是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走进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五大系列讲座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在文化建设上出新招、开新局,推动文化大省建设走深走实,为浙江改革发展注入文化精神动力“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这是2003年7月10日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仅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就有170多处讲到文化,可谓是高频词。在《文化是灵魂》《文化育和谐》《“浙商文化”是浙商之魂》《“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等篇目中,  相似文献   

11.
《宁波通讯》2008,(1):62-63
在中国,一个城市如果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000亿元,等于是“富可敌省”。《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在刚过去的2007年,佛山、宁波、南京、成都、东莞、武汉、大连等七个城市,已挤进中国GDP“3000亿俱乐部”里。这使得中国“3000亿俱乐部”不但成员增长了一倍多,覆盖面也扩展了近一倍。  相似文献   

12.
饶雪玲 《特区经济》2022,(11):139-142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夏商的“礼神”到周朝的“礼制”,再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礼治”,礼仪文化贯穿了整个华夏民族的兴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但在近现代社会,由于时代变迁、战争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偏差,我国引以为荣的礼仪文化不断凋零。进入新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振兴中华的重要手段,也迎来了礼仪文化发展的春天。本文就礼仪文化产业化的基本概念、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通过礼仪文化的传播与运用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及民族归属感、自豪感。  相似文献   

13.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论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宁波初民在人与水的对话中,诞生了河姆渡文明;宁波先民从生存到生活的抉择中,开启了宁波文明的水之路。独特的四明之水,造就了宁波特有的水利文化,因此而孕育了宁波特有的稻作文化、运河文化、诗路文化、书香文化、渔文化、港口文化…一  相似文献   

14.
《宁波经济》2014,(4):I0022-I0023
布鲁塞尔当地时间4月1日,时长60秒的“美丽中国·宁波”系列形象片《香约宁波》在新华社海外“欧洲屏媒”上亮相。《香约宁波》以制作精美的微电影方式呈现,电影以异国恋情为线索,贯穿“书香、渔香、米香、心香”四个主题,画面绚丽唯美,  相似文献   

15.
泰栋 《宁波通讯》2005,(3):48-49
早已听闻各地竞相争说自己所在区域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还列举历史的和后来造出来的遗址加以证明。2003年1月26日,《宁波晚报》报道了鄞州“欲为‘梁祝’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前几年宁波旅游业紧紧依托“资源、制度、资本、智慧”的结合,强化主导,探索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中国旅游报》曾连续在头版用六个长篇系列,报道宁波发展旅游的实践,旅游报总编还撰写了编后语《宁波经验解读》。宁波发展旅游的实践得到了旅游业界和  相似文献   

17.
崔雨 《宁波通讯》2011,(14):41-42
天一阁、天一广场、天一学院、天一家园、天一讲堂、天一论坛、天一街、天一巷……宁波人具有浓浓的“天一”情结。在宁波,提起“天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一”已经渗入到宁波的历史文化中,渗入到宁波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天一”成为宁波一个雅称,成为宁波一个别号,成为宁波的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18.
范昉 《宁波通讯》2008,(12):27-27
凭海临风,潮起东方。改革开放,50年,宁波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在一篇短文中全面展示这些变化是困难的,且让我从《宁波日报》刊登的“50年50事”中拈出数例:  相似文献   

19.
姚瑶 《改革与开放》2014,(7):78-79,83
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说,播音主持人的礼仪风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人文情怀、涵养德行的综合展现;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说,播音主持人的礼仪风范是个人形象、文化修养、节目水准的真实写照。从言之有理到言之有"礼",从称呼之礼到穿戴之道,涵养高尚的礼仪风范,塑造播音主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0.
《宁波通讯》2012,(21):42-45
宁波文化建设十年路径图 2000年8月,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 2003年6月,宁波成为浙江省两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按照“管办分离”的要求,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