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依托“双高”建设开展新商科专业协同育人,应致力于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并通过丰富新商科专业建设内涵、协同开发实践型课程、打造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平台、营造新商科良好校园氛围等途径,加快“双高”建设背景下新商科专业协同育人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传统商业向数字商业转型,由此催生了复合型商科教育以及新商科人才培养,建立适应数字商业发展和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的高职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生态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在分析当前高职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生态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从产教融合、新商科专业集群、新商科育人体系、"双师型"卓越师资队伍、新商科特色文化体系、新商科国际化、新商科数字化教育物理环境等方面探索构建新商科数字化的教育生态,推进新时代数字商业人才培养,强化新商科供需环境的关联耦合,更好地服务数字商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背景下,传统商科既有的培养体系难以支撑新的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人才需求,新商科应运而生。新商科人才培养是人才需求动态变化的外在驱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其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新商科的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专业重构和课程重置,对接区域经济、行业和人才自我发展需求,实现资源融合、双创融合、产教融合、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新经济的加速到来,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推动着传统商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的商科建设该如何应对商业模式的新变革、培养"适销对路"的"新商科"人才,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文章分析了商业业态的变化及其催生的大量新产业、新岗位、新工种对于人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重构职业教育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职院校新商科的创新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兴技术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创新了商业模式,重构了商业生态。新的商业模式与生态倒逼商科教育的变革重塑,"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应运而生。将新技术赋能商科教育,推动职业教育"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和普通高校"大商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当下教育界、产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目前已有一些行业专家进行了前沿思考和实践探索,本期"新商科研究"栏目特别推出两位专家关于新商科建设的独到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加强中高本贯通培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途径.在贯通培养的过程中,课程是衔接和贯通的重要支点,因此,构建具有鲜明商科特色的、动态演化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贯通培养视角下构建的新商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了以商业文化、互联网思维等为核心的新商科文化素...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大力开展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可以“新媒体营销”课程为例,探索在线开放课程的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重构、信息化教学优化的路径,通过校企共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使课堂工具为教师赋能,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课程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高职商科专业的教育有别于工科专业的教育,安徽工商职业学院通过传承徽商文化教育,与龙头商业企业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形成了"四共"、"四合作"校企合作平台,以订单人才培养为载体,形成了现代商务管理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理论体系,提出了高职商科专业中基于商学对接的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适性模型,本文并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了该模型在专业建设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快节奏要求新商科人才具备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全面的现代商务技能、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以及创新的思维与胆识。高等院校商科教育必须做出变革以适应"互联网+"新商业模式对新商科人才的要求。第一,搭建高校教学联盟,为商科学生提供跨校学习跨专业知识的机会;第二,建立优秀校友组成的社会实践导师人才库,提升商科学生社会实践质量;第三,建设校友会员制在线教育平台,引导商科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第四,打造"三师"型导师队伍,试行定制化商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期间无锡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必然会对无锡地区各职业院校培养的商科类专业毕业生提出质与量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无锡地区各类高职院校应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改革、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商科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以满足无锡地区各类商业企业对商科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更深入地合作。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课岗融合"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发展,汽车后市场迅速崛起,"汽车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困境;重新认识汽车营销的内涵,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汽车后市场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并结合商科院校的传统优势,汽车营销专业方向应重点放在汽车营销、售后服务、汽车金融和二手车等,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徽商人之所以能够赢得成功,最大的秘籍在于徽商人能够拥有不断创新的改革精神及高素质的文化涵养。本文对徽商文化与商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针对商科专业教学的培养模式特点,探讨在徽商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动学生商业素质的提高,并对基于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商科学生商业素质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的前十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发展,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商业人力资本发展水平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未来十年,我国商业从业人员中高中文化程度人员自然减员加净增将需要补充约1 700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自然减员加净增将需要补充1 500万人以上,而同期我国商科中职与普通高校商科人才培养规模及质量无法满足未来十年商业发展的需求。对此,课题组建议,适度扩大各级商科教育培养规模,提升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适应商业模式变化和商业企业多样化、多规格的人才需求,鼓励设置一批懂得特定行业产品知识的商品学专业,开发工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大量职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企业,提高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技能。  相似文献   

15.
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的需求,为实现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原则,工作室教学的模式逐渐清晰,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模式到课程设定等,都要进行改革和完善。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将专业和设计企业、设计岗位进行对接,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使高职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取得了更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笔者立足当前学界对商务英语学科内涵与专业建设诸方面的理论研究,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本精神,就商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展开讨论,集中探讨商科院校背景下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学科重心、专业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为商科院校培养复合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做好基础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7.
商业伦理信念是个体对商业伦理重要性的认知,它会影响商业个体的态度与实践。文章采用PRESOR量表,获得727名南京高校的商科学生样本。结果发现大多数人的商业伦理信念水平较高,约92%的人认为商业伦理对企业生存和长期发展有利;约80%的被试认为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女生比男生表现出较高的商业伦理信念水平;大一、大二学生的得分均值最高;学生在专业、成长地区、家庭收入、是否有实习经历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质在于课程开发。在经历"学科化""能力本位(CBE/DACUM)"等课程模式探索后,"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课程开发技术及项目化教学设计,日益成为国内高职课程改革实践的标杆。以商科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培训工作岗位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实践专家研讨会及文献分析研究方法来确定培训工作岗位中的"代表工作任务",为课程开发、教(学)材编写、项目化教学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荷兰萨克逊大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了其应用型和国际化,每学期以企业实践项目为导向,开设相应的课程,开放的学生参与式的教学形式,严格的考试评价体系,形成了学生主动、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氛围,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有所提升。为国内同类商科院校营销专业培养提供有益经验,国内营销专业应夯实国际化和加强应用性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以来,对商务英语课程的外延建设和内涵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务英语口语课程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涉外商务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实现课堂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