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著名的异化劳动,由于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其异化劳动理论的出发点是从抽象的人的类本质来谈,因此它还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2.
梁永艺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0):12-13
人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思想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管锦绣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0):27-28
本文认为异化劳动理论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是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的钥匙,因此,文章沿着马克思相关理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家卢卡奇对其理论的发展,解读马克思哲学的原意并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内容。 相似文献
4.
盖军静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45-50
现代性问题以人的生存悖论方式显现出来。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看,马克思思想中蕴涵着深刻的生态意蕴,这不仅体现在马克思对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解读和异化劳动思想之中,也体现于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之中。这些思想为我们正确解读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和把握生态危机根源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李朋来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2):169-170,180
列斐伏尔通过解释马克思的异化观点来阐述自己的异化理论,他认为异化是全面的,无所不在,并进而揭示了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中,与生俱来,个人无法从中得以解脱。异化的消除就是“总体的人”的确立,要造出“总体的人”就要开展总体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乔姗姗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81-83
在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论述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导致出现违背人的类本质异化状况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的公共生活中劳动异化却依旧存在。究其深因,在于公共生活的公共性本质在工业化社会以外再约束的形态得以体现,这种依靠硬性制度实现公共性的途径只具备程序合法性,没有深入人心的实质合理性。只有打破政府作为公共生活单一承载主体的现状,构建多元中心自由合作治理的自治模式,使公共生活成为人们平等、自由参与的领域,人的能动性才能得到释放,以实现人的类本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6):72-74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论述。以往有的论者,常常局限于马克思的某 一经典论述来探讨人的本质,未着眼于马克思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观。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实 践——社会——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8.
杨康裕欣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6(4):10-12
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并构建出了共产主义的蓝图。在重新研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从现实出发,分析人类在倍受精神危机困扰的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问题,从而试图寻找在当前既定生产力状况下与异化的根源和结果做斗争的手段,以求通过回归自然、追求全向度的发展、转变劳动形式等手段来消除异化,重拾劳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活动的核心,在教育目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育目的工具化、教育目的利益化和教育目的片面化等异化现象。造成现代教育目的异化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实施过程的复杂和难以预测、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传统官本位思想和考试文化的影响以及教育目的的理想化色彩加大了与现实教育的差距。寻求有价值的教学,突出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更好地消除教育目的异化,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魏仁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16-17
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在私有制社会里,劳动的异化导致人的自然属性的异化,人的真正解放就是使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达到同一. 相似文献
11.
信用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强有力工具,与货币、生产过剩、价值论共同构建信用与危机的批判性理论体系。信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信用理论对于防范市场经济发展中蕴含和潜在的经济风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梳理马克思货币、信用在总生产过程中与经济危机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机理,结合VAR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联动效应分析,有利于我国的信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沈为英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在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理论视角下,当代女性的消费行为,表面上标榜着理性、自由,实际上却是满足“虚假需求”的异化消费。异化消费下的女性,进一步受到控制和奴役,逐渐了丧失主体性。只有摆脱异化消费,回归理性消费,女性才能真正解放自身,走上独立、自由的幸福道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广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9-15
产权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元素,是市场交易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通过对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比较分析,会给我国的经济学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于长秋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1,15(3):201-203
认为马克思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虚拟资本问题。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虚拟资本属性的阐述入手 ,分析了他对虚拟资本的扩大和减少及其与实体资本运行关系等问题的深刻认识。这有利于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识和研究当代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 ,提高驾驭虚拟资本的能力 ,防范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崔巍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2):14-19
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以经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稳定持续的秩序为保障。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从制度的本身去理解制度,犹如手持长矛的堂吉诃德乱冲乱撞,而可怕的是中国经济学界的桑丘式人物更多。因此有必要遵循马克思的思路进行再研究,还制度的根源基础于物质的生产生活关系,还制度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的主导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和谐经济理论是从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经济学说以及庸俗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通过辩证地“扬弃”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经济学的本旨来看,和谐经济理论是科学的和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理论学说。当前,我国提出并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以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理论为指导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杨玉平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3):8-12
资本有机构成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历史趋势的理论创新。但其关于资本不同部分变动规律的论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规范意义的价值判断,而欠缺必要的相关因素实证分析。撇开制度属性不谈,边际主义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有着相同的逻辑起点和分析轨迹,都着眼于长期经济过程中两种要素的变化趋势与利润最大化关系的研究。我们将二者结合,引入西方经济学等成本线等分析工具,对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作尝试性的分析,旨在寻求对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赵学增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28(4):1
普鲁东、通货学派及奥地利学派等认为经济危机源于政府信贷过度膨胀,马克思则把经济危机归因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在错误。20世纪以来依次流行着饱受各种批评的三个危机理论都片面地强调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其致命缺陷在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不足以支撑作为危机理论所需要的解释力。马克思扬弃了前人孤立考察危机的局限性,始终把上述各种因素作为一个互相之间不可割裂的整体,从资本主义生产现实运动的整体过程去把握危机成因秘密。马克思虽然判定资本主义达到了它的极限,但这个极限应该是逻辑性的,存在着周期,存在着危机,但没有特定的历史限期。因此,危机应当在逻辑上理解为一个经济运行系统寿命的最后终结和资本主义存在的内在极限。 相似文献
19.
卫兴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24-31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杜林、谢韬、辛子陵和王成稼都作了乱解和错解。由于版本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述"重建个人所有制"与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一版、《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表述不同。杜林把马克思讲的"重新建立",简单理解为"恢复",即"恢复"被资本主义否定了的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学界一般按恩格斯的解读来理解重建的个人所有制,就是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其实,马克思在论著中把个人所有制分成两种,一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个体劳动者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或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是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也就是社会主义要建立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个人所有制。后一种是与公有制相统一的个人所有制,也可以说既是公有的(社会所有的)也是个人的。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指的就是后者。王成稼主张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重建封建社会末期劳动者的消费资料个人所有制,而谢韬、辛子陵的观点是主张生产资料回归个人所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大潮将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实践推向了市场经济的浪尖,从国际直接投资的趋势考察,国际直接投资成为了利用外资的最直接和非常重要的因素,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和不发达经济体发展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但需要进行合理控制以实现优势匹配.我国在利用外资上要转变观念、抓住主动权,还要以自身长远发展为目标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