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影响国民幸福指数的因素中,经济应该是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因素。尽管经济增长和国民幸福指数之间并不一定线性相关,经济的增长也不一定会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收入越高,人们能感受的幸福程度就会越高。本文通过对国民幸福指数和经济増长进行研究,讨论如何在经济增长中提高国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2.
人均GDP基尼系数是判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在解释了基尼系数的含义之后,计算出广西十四个地市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并把它们与十四个地市的人均GDP指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得出十四个地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水平和均衡程度以及所属的经济发展类型,并且对每种类型提出了发展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依据相关理论,运用SPAERMAN相关检验、线性回归等计量方法及1985—2011年面板数据、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对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在研究期内除个别时间段内出现了就业份额的"逆趋势变动"现象外,我国就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于经济发展阶段;二、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偏小,且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远小于第三产业就业份额的人均GDP弹性系数;就业因素对人均GDP存在总量性及结构性双重影响,且两种影响分别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空间技术将黄河流域2005年的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GIS空间专题地图显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人均GDP空间分布显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呈现“点-轴-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段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式的圈层结构,整体上沿黄河河道由下游往上,发展程度呈现梯度推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的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GIS空间技术将黄河流域2005年的经济差异状况展示在专题地图中。GIS空间专题地图显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梯度差异明显;人均GDP空间分布显示,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呈现"点-轴-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分段来看,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开发现状主要呈现出一种核心-边缘式的圈层结构,整体上沿黄河河道由下游往上,发展程度呈现梯度推移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文在提出土地综合承载指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合城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综合承载指数能够反映土地利用状态,能够符合实际地表达各地土地利用的效率。该指数显示石家庄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2000年石家庄市土地综合承载指数下降是由于土地自然承载分项指数下降而导致,2002年土地综合承载能力上升,主要因素是土地经济承载能力增强导致,经济增长是土地绝对数量增加为基础的;石家庄人均GDP呈现明显的逐年抬升趋势,单位土地面积从业人员和建成区绿地面积率逐年减低的趋势,说明建设用地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7.
投资、消费、出口一直被认为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伴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模式的日趋合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应该越来越重要。而反观中国现状,消费在GDP中的占比明显偏低且发展趋势不甚合理。一方面展示了我们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另一方面预示中国未来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潜力。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后,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并扩展国际上通用的贸易引力模型,加入两国人均GDP、贸易政策因素两个变量对2001-2007年间中国与东盟、日、韩12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两国GDP值、空间距离、他国人均GDP值、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在"10+3"区域中进出口双边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得出:如果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更多的由它们的GDP总量决定,说明两国的贸易尚处于初级阶段,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两国的主要贸易产品;中国的人均GDP对于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影响不大,统计上不显著,而其他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影响较大,统计量较显著,东盟10国和日本、韩国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明显;ASEAN组织成员国相比APEC组织成员国更有利于发展与我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相似文献   

9.
幸福指数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构建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要。结合相关理论对城镇居民幸福指数进行研究,以调查问卷和因子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幸福指数的4个层面,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幸福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建立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评价体系,以真实反映出人民生活幸福的高低,以利于政府制定提高居民幸福水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居民幸福指数作为衡量和评价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受重视.既有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表明,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构建的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很难达成统一的标准.基于综合评价法的福州市居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遵循完备性、独立性、可操作性、普遍性、针对性原则,囊括了经济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健康状况、环境条件、文化状况等客观指标及20项主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分省分行业两位码水平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市场一体化、制造业地理集聚与地区专业分工的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分工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制造业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制造业已表现出较高的地理集聚水平,集聚的区域主要是东部地区。但近年来随着产业集聚的强化和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地理空间分布正发生显著变化,出现了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正在和平崛起,但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中华民族需要复兴,但这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的指导。西方经济学有其不可克服的阶级局限性,它维护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承认差别而不主张共同富裕,主张自由竞争而反对政府调控,维护发达国家利益而无视发展中国家利益,更无解决“三农”问题之策,等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当然还需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可取之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平与效率的协调、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城乡关系、地区关系、政企关系、官民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学进一步作出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为属性数据,利用ArcGIS和GeoDa软件,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我国财产保险市场的地区空间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的分布特征在南北方向上基本一致,在东西方向上不一致;各地区保险密度的分离度高于保险深度的分离度;我国财产保险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兼顾污染排放和环境治理的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绿色指数RGI,测算了各省的相对绿色GDP,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1998~2009年考虑环境因素的中国30个省市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存在非常强的空间依赖,表现出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布空间集聚格局。政府环境管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考虑环境因素的省域经济增长起到了稳定的推动作用,间接促进了空间集群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所有制结构中的国有成分和对外经济发展对环境约束下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利用中国23个主要省域的地级市2005—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三个维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发现,首位度越大、集中度越大、人口分布越不平等,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已经出现"要素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工业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的显著作用。说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动力中,工业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城市化的作用慢慢凸显。同时,以"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城市人口融合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更开放包容的城市人口政策,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最终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结构主义的视角,利用中国23个主要省域的地级市2005—2011年常住人口数据,从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劳动生产率与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三个维度来界定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发现,首位度越大、集中度越大、人口分布越不平等,越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在区域经济增长模型中,已经出现"要素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现象,"工业化"倾向的产业结构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的显著作用。说明在促进区域发展的作用动力中,工业化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城市化的作用慢慢凸显。同时,以"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的城市人口融合度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负向影响。这表明更开放包容的城市人口政策,不仅有助于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最终也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有优势,但均需要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需要实现从体系创新到范式创新的转变。“国民幸福论”的提出有着丰厚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也必将助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学创新的话语权较大,应该首先考虑用“国民幸福论”助推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国民幸福”是有较大理论创新空间和对新问题解释力的概念,符合市场与政府力量相结合的学术架构要求,可以开拓出历史阶段分析、数学分析、社会调查样本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的“国民幸福论”遵循政治家与理论界共同创新的路径,必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面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对中南五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之间的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和批发零售、国内生产总值和餐饮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各省的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对GDP的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促进程度在各省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沿海两省远远高于内地三省;地理位置的空间差异对餐饮业、批发零售业对GDP的长期影响程度存在明显性影响。中南五省整体的面板协整方程估计结果同样表明,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促进了各省GDP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三大地区能源消费水平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过程首先,选取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样本, 利用离差指标将省际人均能源消费总差异分解为东、中、西部地区间和地区内部差异; 其次,运用结构分解模型考察人均GDP、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工业化率对能源消费空间差异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能源消费空间差异主要来自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人均GDP能够解释空间差异的50%以上,三个影响因素对地区内部能源消费差异的贡献率随时间动态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文章提出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重在平衡地区内部差异,应从监管、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等方面缩小能源消费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31个省市1978-2008年金融相关比率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绘制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布图,直观地描述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并利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随机收敛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空间非均衡特征较为明显,区域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随机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