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我国是重金属开采、冶炼、使用大国,重金属(汞、铬、铅、砷等)污染近年来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亟需建立一套重金属污染行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方法。文章依据区域生态安全理论,建立了重金属污染行业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响应(R)"5大类共12个评价指标,根据DPSIR模型各因子的内在关系,构建了重金属污染行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ESI。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电镀基地为研究对象,评价了该地区近10年的生态安全水平,得出该地区ESI从0.62提高到7.50,达到较为合理的水平,其原因主要是产业园规划建设、清洁生产、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水平的提高,并从产业布局、环境监管等方面提出了重金属污染行业生态安全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最近提出的区域划分为依据,将全国分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和西北等八大区。ADF检验表明每个区域的人均产出都是包含结构转变的趋势平稳序列,因此以八个区域的产出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研究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溢出效应,东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的产出增加对其他区域的带动作用不大。由此认为,促进“长三角”和沿江地区、黄河中游以及京、津、唐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全国总体经济;推动西北、东北和“珠三角”的发展,仅对这些地区自身有利。  相似文献   

3.
90年代长江经济带全面开放开发具有多重战略意义:(1)T型开放格局将形成;(2)有利于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差距;(3)全国或长江下游区能源短缺急需开发上游区水能资源来弥补;(4)上游区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需同步进行,才能抑制长江流域的退化。战略要点是:下游区重点或是对外开放,对内辐射;中游区关键是对国内开放,起改革开放的推进器作用;上游区是重点开发优势资源和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21,41(7):183-192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2)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增长,而京沪和东南部沿海省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全国30个省区的生态压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处于非常安全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的省区2015年已达24个。(4)从产业类型看,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从产业转移方式看,结构转移不利于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转移则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5)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四大区域,为未来我国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搜集了我国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别从全国和八大区域对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所以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也各不相同。从全国总体水平来看,资本投入和环境政策是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在北部沿海和大西北地区,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污染产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资本投入和市场需求量;北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东北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劳动力、政府税收及市场需求量;黄河中游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资本投入、劳动力以及市场需求量;大西南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为我国未来发展打造核心驱动力的重要部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应把握这一契机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对创新驱动内涵和评价研究的回顾,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游地区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为我国未来发展打造核心驱动力的重要部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应把握这一契机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对创新驱动内涵和评价研究的回顾,构建了创新驱动发展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中游地区在创新资源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4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劣势。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中、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相邻,在发展中存在"一损俱损"的关系,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抑制流域污染显得尤为迫切。长江中游地区为下游东部地区涵养水源、抑制疾病传播、调蓄洪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东部上海等地经济发展对洁净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文章提出东部与中部共享人才这一全新的生态补偿方式,为中部转变发展方式、降低污染,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域,如何在退耕还林还草后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西北地区长期的战略问题。借助退耕还草发展草畜产业,走草地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是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由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共同主办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与会的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表示,长江湿地的生态环境令人堪忧,长江中游地区占70%的湿地已经消失。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长江流域湿地整体面临着面积较少、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问题,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全流域的  相似文献   

11.
汪侠  徐晓红 《经济地理》2020,40(3):5-15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基于2003—2016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Dagum基尼系数法对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区域差距进行了测算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年均分别增长2.48%、-0.53%、3.03%,技术进步是经济质量优化提升的动力源泉;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下游地区经济质量均值最高,上游次之,中游最低;经济质量高值区空间分布格局由上、下游地区演化为中、下游地区,效率变化高值区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为双中心的空间集聚格局,技术变化高值区分布在中、上游地区;经济质量、效率变化、技术变化总体区域差距有扩大趋势,区域间差距是导致总体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江源头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高寒多风干旱的气候,以及人口的增加,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使之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遭受破坏。笔者通过对长江源头地区现状调查分析,对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示范工程调查研究,认为将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依照实际生态环境社会现状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治标并治本,实现长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环境良性转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功能分区视角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及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系统科学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理论,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在识别城市群国土空间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利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系统聚类及GIS技术等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探索城市群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三生"功能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重要节点城市生产功能显著,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长江、汉江流域和"长株潭"地区,生态功能较优城市分布在幕阜山、罗霄山脉以及环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2)优化方案将国土空间重构为6种类型区,分析每种类型区的功能特征,以空间均衡利用为导向,定位不同城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我国现阶段污染产业区际转移为研究对象,以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为例,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定量考察了2007—2014年期间,长江经济带污染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分析了当前各地环境管制差异对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经济发展逐渐摆脱对污染产业的依赖;区域间污染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优势变化相对稳定,产业结构优势的变化对污染产业转移贡献度较大;整个长江经济带重度污染产业转出现象明显,上游地区有轻度污染产业转入,中游地区存在明显的中度和轻度污染产业转入现象,下游地区在考察期内均为污染产业的转出地。为实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各地政府应该积极引导产业绿色化发展,通过制定环境管制底线来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制定我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已经制定,并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通告全国。这确实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笔者经过反复思考,觉得实施起来有很大难度,特别是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其中除长江上中游地区外,黄河上中...  相似文献   

16.
从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服务6个方面选取20个指标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2005年和2013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航空运输的协调发展是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点任务之一。文章从机场体系空间布局、机场可达性、机场空侧服务能力以及航空运输产出等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发展格局。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航空运输在上、中游及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发展差异。长三角地区机场密度大、可达性好、空侧服务水平高,绝大部分地域单元能便捷地享受到航空运输服务;中游地区机场密度与空侧服务能力最低,虽机场可达性与上游地区基本相当,其航空运输发展总体水平在三大区域中最低;上游地区机场密度较大,但空侧服务能力较低,加之集疏运体系不完善,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明显。结合当前我国航空运输成本较高的现实,文章从机场体系布局与集疏运网络优化、空侧服务能力提升以及大力发展廉价航空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中上游地区航空运输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时空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政府、学者与公众关注的焦点。以黄三角为例,采用PSR模型构建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黄三角生态安全预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三个结论:①2005—2010年,黄三角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2010年各县市的生态安全预警值大于2005年的生态安全预警值;②2010年黄三角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预警等级仍处在第Ⅲ等级,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③黄三角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整体上要优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最差的区域集中在东营和滨州两市。研究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生态修复与补偿、差别化区域空间管制等是改善黄三角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企业时空演化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20年来,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和安徽省承接了大量转移企业,制造业发展迅速。文章基于微观企业点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以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展示了产业转移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发现,总体来看,制造业在长江中游地区呈现分散分布的态势;2008年前,有向着主要核心城市群地区集聚的态势,2008年后,则有向城市群以外的地级市市辖区均衡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部委声音国家三部门组成督查组赴八省区开展矿山生态环保专项检查为加大对矿山生态破坏的查处力度,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组成4个督查组,近日赴8个省(区)对矿业集中区域等重点地区进行督查。督查的范围是云南、广西、福建、江西、陕西、山西、黑龙江、吉林8个省(区)中的矿业集中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群众反映强烈、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