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接庇古税的福利效应分析——以交通污染控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认为当机动车污染排放产生负外部性时最优政策工具就是根据外部性的大小征收相应的庇古税,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然而由于每一辆机动车的污染排放水平不一,根据污染排放量直接征收庇古税很难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替代性的政策是对与机动车污染排放息息相关的燃油消费进行征税。文章在Diamond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最优间接庇古税模型,分析了间接庇古税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一是由于机动车使用年限、消费者收入水平、汽车排量选择偏好等影响燃油消费的异质性因素存在,最优间接庇古税只能是次优的;二是最优间接庇古税作为治理机动车污染外部性这种市场失灵的政策工具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对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产品在消费后阶段被消费者废弃所引发或可能引发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即废弃产品问题,它主要源于产品自身承载了大量的资源以及具有潜在的致污能力.依据外部性理论分析,废弃产品问题实质上是一种环境负外部性问题,既包括消费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也包括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但主要是生产的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延伸责任作为生产者从佑无到有的一项延伸义务,是生产者环境保护义务的新增,并将内化为生产者的生产成本.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对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的政府管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将成为废弃产品的生产负外部性内部化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刘一明 《经济问题》2000,(12):24-27
破产资源及其回收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影响我国矿产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因素,由于政府管制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了矿产品价格过低从而导致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及回收资源的利用率低下。要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政府一方面应放松其对价格的管制,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激励生产者和消费者更多地利用回收资源,减少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相似文献   

4.
消费外部性的效率损失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费外部性是指个人或家庭的消费行为影响他人或社会,但个人或家庭并未因此而给予相应补偿或取得相应报酬。无论是正消费外部性还是负消费外部性,其结果都使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为此,政府必须通过直接管制、经济手段等措施来治理消费外部性。  相似文献   

5.
陈欣   《环境经济》2014,(3):47-50
正排污税与宏观因素息息相关,在商品经济流转过程中税负可随产品转嫁给消费者,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成本较高的产品购买量,实现了资源的再分配利用,引导绿色消费取向。近期雾霾天气笼罩在我国华北及中东部地区各大城市,我国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国民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气候变暖、大气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爆发正在倒逼机制的完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特征,即环境问题是市场机制在治理外部性出现的失灵。这就为政府运用市场机制,制定环境经济政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将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汽车消费会产生废气、噪音及相关的热导效应等环境污染和道路拥挤的负外部性问题。大气环境与道路的共有资源特征是造成汽车消费污染和道路拥挤负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根源,矫正负外部性问题需要通过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税收、法规和行政制度安排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的外部经济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尤其是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外部性的存在使资源最优配置的外际条件被破坏,导致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于消除外部不经济性的影响,将外部问题内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构建中国的环境税收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征收环境保护税。将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改为征收环境保护税。按照“谁污染、谁负税”的原则,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应为:从事有害环境的应税产品的生产和存在应税排污行为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生产经营者。考虑到可操作性以及征收成本等因素,可暂不对个人征收。对个人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主要是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提高其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个人消费成本,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人们使用或消费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在环境保护税的税率设计上,应根据污染物的特点实行差别税率,对环境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9.
陈玉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4,(16):291-292,300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外部性概念引入环境保护领域,是为了寻找促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有效方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响,将外部性问题内在化。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学基础之一:“市场失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由于自然环境提供的服务不能在市场像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交易,市场机制无法对经济运行主体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调控。庇古将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外部性,称为“负的外部性”。由此看来,生态环境污染是负外部性的典型表现形式。作为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成本未参与其产成品的生产成本核算,只是一种社会成本。由于企业无须参与社会成本的负担,在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按照“边际收益=边际成本”的原则,安排…  相似文献   

11.
投机性购房是一种具有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实行实名制、征收物业税、加大保障性住房等措施,抑制投机性购房。  相似文献   

12.
庇古手段中外部成本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缺陷之一就是外部效应扭曲性的存在,理论上对负的外部效应即外部成本的纠正是予以补贴或征收庇古税等,但是对补贴或征税的量的界定,也即外部成本的定量始终没有好的途径。利用环境价值估量生产外部成本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拥挤及相关的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是城市公路和环境资源无偿利用产生的负外部性。该文介绍了西方国家关于城市道路定价的由理与方法,提出有效解决该问题应按照其社会价值或社会成本对城市公路进行定价。可行的政策手段有拥堵收费、通行税、泊车费等。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城市道路定价手段,来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针对填海造地的生态环境损失,文章探讨了生态成本补偿问题的几个关键点。文章认为,由于填海造地行为彻底改变了海洋资源的自然属性,并造成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需要一种补偿来弥补填海造地的负外部性,补偿的主体是填海造地的开发者,补偿对象是海域的所有权方,补偿的标准应以被填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失成本为依据,补偿的手段应为征收生态补偿金。文章以福建某填海造地工程为例,对补偿标准的计算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该项填海造地工程的外部生态成本为377.70元/m2,计算结果可为国家征收填海造地的生态补偿金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填海造地的有偿化和有序化。  相似文献   

15.
一、完善现行资源税,为优势转化服务。 1.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应将目前只局限于矿产品和盐资源的税目扩大到所有可计量的矿产资源。应当将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等纳入课税范围,以防止开发过程中出现为了取得短期经济效益而过度开采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6.
对环境污染现象,传统的经济学解释是外部性。外部性有正负之分,不管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个人最优与社会最优的不一致,为此,庇古认为应该采取“征税”或者“收费”的手段,对于产生正外部性者给以补贴,而对于产生负外部性者征收税收。我国目前采用的排污收费制度就是“庇古税”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把外部性内部化。但是,庇古税收难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绪龙 《时代经贸》2008,6(19):202-203
当代人在按照自己意愿利用和选择环境资源方式组合时容易给后代人带来不利的影响,即产生负代际外部性。科斯定理在特定假设前提下提出通过界定产权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但恰恰正是这些假设条件导致其解决生态环境负代际外部性问题上的失效。因此,代际负外部性的解决还需要经济学理论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和向疆外输出的同时,给矿产资源原产地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当资源地生态环境受损时,没有合理的机制保障当地居民的损失得到补偿。因此,从环境保护、补偿和建设的角度看,国家必须考虑对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进行补偿,建立起以调整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环境与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为核心,以内化相关生态保护外部收益或破坏行为的外部成本为基准,以经济激励为目的,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障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9.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行为以维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通过资本转化保持区域总财富不减少。  相似文献   

20.
刘立新 《时代经贸》2008,6(1):19-20
循环经济是指从资源开采、利用,到产品设计、生产,再到产品消费、废弃物回收这一经济活动循环的过程中,以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为核心。本文首先讨论了建立资源产权制度和绿色的核算制度,将引起负外部性的内部化,接着分析了通过经济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型过程创新?主导产业的增长威胁生态环境,最后研究了循环经济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