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造船业发展势头迅猛,造船产量逐年提升,市场份额迅速扩大.无论是硬件设施条件、造船生产效率,还是造船技术水平、产品结构升级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中国造船业的迅速崛起直接推动着世界造船业由四极格局向中、日、韩三足鼎立的转变.对于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日本造船界起初不以为然,认为中国造船业与其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水平上都相差甚远,中国还谈不上是个真正的竞争对手.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国造船业的飞速发展,日本造船业的警觉也越来越高.2005年乃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的造船接单量超过了日本,这在日本造成了轩然大波.日本造船工业会和日本主要造船重工企业的高层领导均对此进行了评论,"中国造船威胁论"的声调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2.
德国造船业从近代开始就在世界造船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造船技术水平和造船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之后,随着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东亚国家在造船市场上的崛起,以及东欧国家造船企业开始进入国际造船市场,德国造船业在这些国家人工成本低廉的优势面前,逐渐失去了订单,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也逐渐减少.困境中的德国造船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励精图治,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世界造船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在世界造船竞争格局中,日本、韩国、西欧和中国这四大主要竞争者的力量对比在进一步发生明显的变化,新的竞争格局初现端倪.面对新形势,各主要造船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了关于未来造船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进行新的产业定位,制定新的竞争策略.这预示着新世纪头一二十年新一轮激烈竞争正在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4.
亚洲各国造船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欧洲及日本船舶工业急速膨胀.欧洲造船业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领跑国际造船市场,实力雄厚.1956年,日本造船能力和造船(商船)产量首次超过了英国,成为全球造船业的领头羊.20世纪70年代中期,韩国造船业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在普通货船的建造上已开始与日本平分秋色.在手持订单、年度新订单和完工量等一些指标中,数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短短50年间,世界造船业的头把交椅三次易主,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世界造船业竞争之激烈.  相似文献   

5.
一、重组背景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雄居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地位,其造船总吨位曾居世界的一半以上,但自80年代后期,韩国造船业迅速崛起,与日本造船业的差距逐渐缩小,大有超过日本之势,致使日本在国际造船市场的份额一点点地被韩国瓜分,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韩国造船业咄咄逼人的功势以及近年来中国造船业的迅猛发展,直接威胁着日本各大造船公  相似文献   

6.
一、方兴未艾的民营造船业 中小型民营造船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以江苏省某市为例,70年代后,随着一些新兴造船配套技术如气囊下水技术的问世,中小型造船业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发展.由于该市地处长江之滨,京杭大运河、盐邵河贯穿境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全市民营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理条件.  相似文献   

7.
近一年多来,世界造船业爆炸性新闻不断。金融危机迫使韩国政府下决心调整改造大财团的业务结构,通过财团之间相互交换企业达到调整的目的,造船业务也在调整之列,韩国造船业将面临着第一次大的调整。欧洲造船业也掀起波澜,红极一时的克瓦尔纳集团宣布退出造船业。最近日本又突然宣布要对其七家大型造船企业进行合并调整,最终形成3~4家大型造船企业集团。纵观当今世界造船业格局,可以说是日本、韩国和日韩以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中国及西欧三分天下。日韩造船业的大调整虽然有其客观因素,但其主观意图不言而预,就是继续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优势。对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认真加以研究,拿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钢铁产业伴随造船业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钢铁工业逐渐加大了对造船业的产业配合力度。造船用船板产量从过去的几十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2000万吨以上。从过去不能满足国内船厂造船需求(每年需大量高价进口国外船板).到现在不仅基本满足国内造船需求.每年还能向国外出口几百万吨船板。国内一线钢铁企业的传统船板质量已经被所有世界一流船级社认可。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大型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船(LNG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附加值产品主导市场。韩国造船业再次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我国造船业多年来形成的产能过剩和粗放型增长的“顽症”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一系列海事新规的陆续生效将持续、深刻地影响着全球造船业的竞争格局。本文试对船舶...  相似文献   

10.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船市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骤然降温。新船成交趋于停滞,船价开始下跌,撤单不断增加,新船转售日渐增多,各主要造船国家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随着世界造船能力整体供过于求的趋势愈发明显,未来世界造船市场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当前,我国造船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冲击,积极应对,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下大力气解决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实现我国造船业的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韩国船企在纪念韩国"造船节"的大会上,明确提出了将低附加值项目转移到国外的战略任务,此举引起了中国造船业界的重视.其实,日、韩造船业这种战略早就在中国实施,并非才刚刚起步.这样的投资,对于日、韩造船业来说,既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又浪费了中国宝贵的资源,还不会帮助中国造船业的进步,可谓"一箭多雕".  相似文献   

12.
世界造船产业最先的霸主源于欧洲.进入上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的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了日本.1999年.韩国新船接单量超过日本.2000年.新船接单量和手持订单量远远超过日本.造船产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而在2009年6月.中国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双双超过韩国.成为世界第一.  相似文献   

13.
尽管2010年世界新船市场有所回升.但日本造船业外受中、韩造船企业竞争夹击.内有日元升值带来竞争力下滑.日本造船业新船订单有所恢复但依然在低位运作。整体来说.日本造船业依然采取保守发展的态度.但是经营策略变得更加灵活.并加大了对绿色环保等新船型技术研发力度。  相似文献   

14.
欧洲曾经是世界造船业的中心。随着日本、韩国、中国以及新兴造船经济体的迅速崛起.从上世纪70年代下半期开始.欧洲的造船产量份额在逐年下降.按照总吨计.其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从42%左右降至目前的10%以下。  相似文献   

15.
从世界经济贸易及能源发展趋势看,高附加值船舶需求更加旺盛,这促使世界造船竞争格局更加聚焦于高附加值船舶的竞争.中国造船企业要实现造船业转型,不仅面临船舶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核心技术上的拼夺,金融方面的重点支持和策略上的不断智取和改变,还需要培植世界第一阵营垄断企业,这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概述 在以信息电子技术为引领的产业革命中,我国造船业开始走数字化造船之路,造船效率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了船舶工业的设计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造船领域成功地经历了"经济体制"和"造船模式"的双重改革;面向国际市场,引进、吸收、提高、出口,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建立新的造船模式,减少造船业对劳动力和大投资的依赖;使得造船吨位有了跨越式提高,造船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造船品质有了跨时代的提升,双重改革为中国造船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世界造船产业最先的霸主源于欧洲,进入50年代,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国一统天下的书面。而从70年代开始,韩国的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了日本,1999年,韩国承接新般接单超过日本。  相似文献   

18.
全球造船市场全面遇冷,尤其是散货船市场陷入低谷,使日本造船业面临着严峻考验,日元持续升值、日本国内劳动力不足等各方面压力使得日本造船集团面临着困境.本文对日本以及日本主要造船集团手持订单进行分析,以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日本造船业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据克拉克松统计,韩国接获新船订单的数量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年底,韩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首次突破3000万修正总吨,达3540万修正总吨,比2003年年底的2630万修正总吨增加了910万修正总吨.现在韩国造船企业手持订单量相当于今后4年的作业量,2004年韩国造船企业新船完工量为830万修正总吨.虽然多年以来,韩国造船业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各种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也一直处于领先位置.然而,韩国国内造船业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地遇到困难,韩国造船业是如何不断的在逆境中开拓创新求得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韩国造船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成就卓著。主要得力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雄厚的资金支持。政府把造船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出口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适时地进行宏观调控管理,鼓励造船业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扶持船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并注重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当前.面临着国际经济萧条和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韩国造船业经受着严峻挑战.为了保住造船强国的地位,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这一切,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