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逐步推进,各类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凸显,由此诱发的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环境群体性事件已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样成为三大群体性事件之一,成为抑制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探究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形象,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强制拆迁已由非法强拆演化到暴力拆迁.全国非法强拆事件屡见不鲜,暴力拆迁事件也愈演愈烈.从四川成都唐福珍自焚事件到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潘蓉夫妇遭遇强制拆迁,再到江西宜黄"钉子户"在强拆中被活活烧死.多少鲜活的生命都在暴力拆迁中扼杀,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的利益熏心,更是法律的不完善.本文拟从分析强拆的法律本质,提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建议,以期对规范强拆行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2011年国家实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这就体现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在征收工作中的重要性。只有了解了房屋征收工作中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原因,对这些潜在的隐患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对项目实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进行评估,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才能提出项目应采取的稳控化解措施。通过对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实施方案及征收工作维稳预案的审核,得出项目是否可以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房屋征收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达到和谐拆迁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方烨 《时代经贸》2011,(8):68-69
在我国,强制拆迁已由非法强拆演化到暴力拆迁。全国非法强拆事件屡见不鲜,暴力拆迁事件也愈演愈烈。从四川成都唐福珍白焚事件到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潘蓉夫妇遭遇强制拆迁,再到江西宜黄“钉子户”在强拆中被活活烧死。多少鲜活的生命都在暴力拆迁中扼杀,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有些地方政府的利益熏心,更是法律的不完善。本文拟从分析强拆的法律本质,提出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建议,以期对规范强拆行为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王铮 《当代经济》2016,(36):44-47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形势下,由于房屋拆迁引发的社会群集事件越来越多.为了减少城乡不动产征收过程中社会不稳定风险,需要对拆迁活动中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文通过构建非对称二元“鹰鸽博弈”模型和引入“城市区域内整体扩容拆迁回搬共生”策略的非对称多元“鹰鸽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与拆迁居民在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并得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是实现政权稳定、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提高政府信用度,既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正在考验着中国基层政府的信用,为此必须建立健全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提高政府官员依法执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程度不同的社会动荡,由此产生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此,试从法律的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手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玉华 《经济师》2014,(6):39-41
近年来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环境事故频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环境群体性事件不仅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造成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更有可能加剧社会的暴力化倾向,化解生态环境引发的群体性环境事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世界环境保护的经验表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方法。我国多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公众参与中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公众参与的视角深入分析造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公众参与、化解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困局措施。  相似文献   

9.
群体性事件近年来的扩大趋势已成为不争盼事实,这与中国当前正在经历的深层次全方位社会变迁有关。在有关群体性事件“新特点”的研究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群体性事件的诱发、促进、形成、激化抑或化解的过程中,开始扮演令人侧目的角色和作用。在一个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在一个网络社会,如果要想深化对群体性事件的进一步认识,如果要想实现更多群体性事件由“危”到“机”的转变,决不能忽略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深入分析。本文在转型社会的历史场景下,通过对群体性事件中角色冲突的深入分析,从体制层面探求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进而寻求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制度化整合机制与协调机制;同时,文章分析了网络舆情在社会公共空间建设以及民意代表方面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并在转型社会的秩序构建层面做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南宛 《经济师》2009,(7):47-48
群体性事件是是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它产生有心理失衡、归因偏差、从众和匿名心理等社会心理机制。处理群体性事件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用新思维、新角度去处理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现在进入了艰难转型期,社会矛盾急剧增加,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框架的建设来规范社会行为和政府行为.从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群体性事件开始显示出增加的趋势.因此处理好群体性事件非常重要.本文探讨了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总结了处理群体性事件的方法和方式.尤其是现场处置对策,对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上升,正在考验着各级政府的施政和治理能力。为此,要将群体性事件纳入转型时期社会发展战略,要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拓宽群体性事件处置的主体力量,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和程序建设,要掌握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在妥善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中打造现代政府新形象。  相似文献   

13.
维护社会稳定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对某个地区进行综合性、多因素的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之一。文章认为所谓社会稳定风险实则是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而社会不稳定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体行为的综合表现,个体行为又是行动者对环境因素的主观认知和价值判断的产物,因此,环境因素构成了社会不稳定行为的基本诱因和必要条件。文章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环境—行为"视角,构建了环境因素和社会不稳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了可能增大社会不稳定事件发生概率的三十六个命题,并通过案例实证分析了其中的关键要素和监测目标,为进行综合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7,(7)
为了更好地做好集中式光伏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减少由群众不满引发的群体事件,提出了针对集中式光伏项目的社会稳定性风险评估体系,并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伴随着旧城改造,一些地方出现了由拆迁带来的较为激化的矛盾.拆迁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社会和谐的首要因素之一,各地频发的暴力强拆以及唐福珍以身抗议拆迁事件层出不穷.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拆迁这一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领域承待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体性事件由于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行政执法失当等原因处于不断上涨的趋势。在网络的时代,话语权1的争夺越来越重要,而关于话语权争夺的空间已经超出了传统的表达模式范畴,城市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网络的公共平台传达开去,这使得政府危机管理的难度加大,后续影响更加难以消除。政府在新的环境下应找到合适的应对危机管理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日趋多样性,手段方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相互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民众利益被漠视,又缺乏调整利益的法律体系,法律诉求渠道不畅,有关部门执政理念落后,缺失法治理念。对此,应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管理法治化,畅通法律救济渠道,建立法治政府等以应对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这些群体性事件在性质上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群体性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是法治文化缺失,进而使维稳偏离法治的轨道。因此,要维护社会稳定,就必须回归到法治的轨道,走依法维稳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转型期的中国,由人民内部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增多.在治理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政府肩负着治理群体性事件的直接责任.但是政府自身在资源分配、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确实很难做到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高效、快速、协调、灵活.因此,应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作用,可以在健全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协调机制、法制机制、互动机制、预警机制、自律机制、监管机制、动态机制、学习机制、资源配置机制、宣传机制、评估机制、责任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非政府组织参与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运行机制.努力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化建设的必经过程和必然趋势,城市拆迁的主旨是持续稳步推促城市化进程的展开,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标准。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城市拆迁非但没有达到城市化进程的初衷,反而制造了新的贫困和弱势群体。与以往研究拆迁问题的角度有别,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对城市拆迁问题进行探讨,对现行城市拆迁决策及其相关补偿安置制度进行反思,可以重塑政府责任伦理机制与矫正制度化风险,并能探寻政府风险管理和规避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