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目标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丽萍 《北方经贸》2005,(11):30-32
长三角经济圈,作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翼,现已定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率先试点地区。本文分析了长三角经济圈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进而提出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目标构想。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与“淮海”两经济圈交汇地区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鹤龄 《商业研究》2006,(4):211-213
“长三角”和“淮海”两经济圈交汇地区包括江苏淮安、盐城两市,以及扬州、泰州市的一部分。本区域历史悠久,区位重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前景良好。基于“长三角”和“淮海”两经济圈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情况和区内发展实际,交汇地区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发展一体化和经济发展区域化的趋势下,使交汇地区利用好两个经济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加快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缩短东西部的较大差异,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构建,这对于推动西部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西三角经济圈地区的物流量和物流生产总值等进行分析,概述了西三角经济圈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并对西三角经济圈物流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够对整个西部地区物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马诚慧 《商业科技》2014,(7):193-19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经济圈,希望以这些地区的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这个概念提出时间虽然比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两个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毋庸置疑,虽然我们划定了三大经济圈,但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不同,京津冀经济圈始终在自己划定的怪圈中打转,十年之中稳步不前,本文通过比较长三角与京津冀,来简要解读京津冀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经济圈,希望以这些地区的协调发展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但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而言,京津冀经济圈这个概念提出时间虽然比较早,但发展进程十分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两个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毋庸置疑,虽然我们划定了三大经济圈,但由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不同,京津冀经济圈始终在自己划定的怪圈中打转,十年之中稳步不前,本文通过比较长三角与京津冀,来简要解读京津冀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物流圈发展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经济总量位居三大经济圈之首,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2005年该地区的GDP达到29758亿元,2006年的GDP则为32500亿多,几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长三角物流圈也是中国四大物流圈之一,2005年其物流总量为98385亿人民币,2006年其物流总量将超过12万亿人民币。从长远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优势也极其明显,潜力巨大,只要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发展机遇,有效规避风险,长三角物流圈必将会跃上新的发展平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借助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城市层面数据,本文研究了外资区位选择因素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发现,早期阶段,优惠的引资政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对于三大经济圈吸收FDI都有决定作用。近年来,政策的优惠已经不是决定这三大经济圈吸收外资的主要因素,集聚效应和基础设施,尤其是邮电通讯设施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用地成本过高都不同程度地抑制了三大经济圈外资流入。研究还发现: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外资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但是珠三角地区依旧是劳动密集型外资占主导。  相似文献   

8.
关于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圈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其经济实力的加强,再加上受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要求长三角经济要从以外向经济为主导转变为以拓展内需为主导。长三角地区大批制造业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带动了腹地地区的经济发展。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邻省,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之一,也成为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安徽省在区位地理、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政策倾斜等方面,对于产业承接具有相对优势,而长三角地区由于自身水土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污染较为严重,也为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安徽省应加强产业选择自主权,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引资质量,培植优势产业,最大限度吸纳本地劳动力。  相似文献   

9.
首都经济圈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都市圈已经成为引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地区。研究廊坊在环首都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对于提升廊坊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廊坊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前人关于费用粘性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范围,通过分析2010-2013期间的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3668个观测数据,探讨在我国三大经济圈内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程度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三大经济圈均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且珠三角经济圈的费用粘性最强,环渤海经济圈次之,长三角经济圈的费用粘性最弱。  相似文献   

11.
比拼三大都市经济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法国学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经济圈(带)”概念以来,大都市圈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逐渐形成了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这三个最大的都市经济圈目前竞争力的走向,已经受到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京津唐都市经济圈的政治文化角色作用仍然是其它经济圈所不可替代的;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加工制造能力是其传统的长项;而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对外开放前沿地位仍是其制度创新的源泉。据统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塘经济区,以及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三个城市群总人口只占全国的7.53%,土地只占1.24%,但GDP却占到30%,利用外资额更是高达73%。三个经济圈三足鼎立,优势各显,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关于费用粘性的研究基础上,本文选取当前受关注度较高的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为研究范围,通过分析2010-2013期间的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3668个观测数据,探讨在我国三大经济圈内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程度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三大经济圈均存在费用"粘性"行为,且珠三角经济圈的费用粘性最强,环渤海经济圈次之,长三角经济圈的费用粘性最弱。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呈现出不同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特点:老工业基地使得该地区经济结构中国有企业比重大,改革开放又使得外商投资型企业密集。  相似文献   

14.
《国际市场》2007,(1):64-65
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上海(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珠三角都市经济圈、环渤海都市经济圈初步成型,可以预见都市经济圈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加快上海(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对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并增强其服务全国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长三角经济圈将进一步发挥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是支撑经济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根据和谐、持续发展长三角经济圈的需要,探讨其交通运输业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一步发展长三角经济圈交通运输业,提高现代物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重点方向,已成为"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和企业关心的热点问题。宁波地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三角经济圈的重点区域,也是我国较早地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之一。对宁波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为探索和总结我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金融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区域协调机制等原因,但相较于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存在产业实力弱、产业结构不优、区域协调政策及机制缺失等问题。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对成渝双城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金融业状况进行比较,为加快成渝双城经济圈金融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部悬念     
凭借先发优势,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圈率先融入全球化经济大舞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工程的推进,西三角经济圈又呼之欲出;当“三极论”进入宏观决策,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开始踏上复兴之路。那么,沉寂的中部地区是接受“塌陷”,还是酝酿隆起呢?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状 长三角地区以中国东部地区发达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独具江南特色、兼具现代都市风貌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良好的旅游服务和方便的旅游交通为基础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发展潜力最大的旅游经济圈。1992年,长三角区域就曾经共同举办“江浙沪旅游年活动”,开创了中国旅游区域合作的先河,在海内外旅游市场形成了较好的影响。2005年以后。长三角的区域旅游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部门出台了各种措施以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产业创新是长三角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创新人才则是实现产业创新的最核心资源。基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创新中的人才支持体系建立的实践探索及理论总结,结合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集群趋势下的人才供需现状,长三角经济圈产业创新中的人才支持体系的构建需从四个方面展开:互补性的区域人才优先投资体系;开放性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市场主导下的科技创新人才区内自主流动机制;一体化的区内人才协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