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货币需求理论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它研究国民经济的变动对货币数量的决定、研究货币数量变动后经济部门的各种调整适应活动对国民经济运行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从而找出规律性,指导和评价货币政策的规定与操作。目前我国认为货币政策过紧或者过松的各种批评和主张已成为经济理论界经常争论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尤瑞章  徐蓬  陈彬  王庆  宋瑞晰 《浙江金融》2012,(1):13-17,24
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调控成本巨大,调控目标越来越难以实现,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扩大货币统计口径的范围,给出了M3、M4等货币供应量指标,以引起货币当局对全社会资金的重视。与此同时,我国国库库存余额逐年加大,季节性波动明显,国库库存变动对与货币供应量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国库库存的运行变化。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国库库存与货币供应量的特征,并分析了两者关系;接着探讨了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理论依据;然后利用近十年的数据检验将国库库存纳入货币统计口径后的实际效应;最后得出:货币当局将国库库存变量纳入中介目标监控体系,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在结论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曹辉  张士云 《海南金融》2010,(11):10-14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保障,我国连续多年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央行被迫增发基础货币致使通胀预期上升,货币政策在内外失衡时的作用受到影响。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和VAR模型验证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动实证检验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货币冲销对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最后基于实证检验结果提出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于货币中性、非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能否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不同经济学派在各自的假设条件下所得出的结论也各不相同。货币是否中性是实施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关键所在。更进一步说,我国货币的中性问题直接涉及到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如何制定货币政策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货币中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首先对货币中性问题进行理论回顾,将经典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阐述;其次,将已有的关于货币中性问题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比较;然后,根据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耿中元  曾令华 《新金融》2006,(10):19-21
探讨股市和房市对货币流速的效应是对货币流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方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房市变量与狭义货币流速、广义货币流速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与货币流速负相关。股市和房市导致货币流速下降的原因,有助于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规范股市和房市的发展,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股市和房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要采取预防性货币政策,保持经济与金融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93-2002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检验我国股票市场和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与货币供给量显著正相关,股票价格走势对货币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互动关系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这预示着,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密切关注股票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化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货币乘数不稳定,不易控制;二是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存在反向运行,表现为当央行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时,货币乘数下降(上升),使得相对于增加的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减少)并不明显.这两个问题给货币政策调控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分析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对于准确地确定货币供应量目标,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央行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平 《南方金融》2003,(12):24-26
我国货币供应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预期目标之间的非相关性再次实证了货币供给内生性命题。这不仅使货币供应量更加难以控制,进一步加剧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波动.更为根本的是它冲击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因此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中央银行当前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变量,降低内生性对宏观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影子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其具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本文重点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加大了央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难度,放大了金融风险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挑战。最后,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股市和房市对货币流速的效应是对货币流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一个方向。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房市变量与狭义货币流速、广义货币流速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与货币流速负相关,狭义货币流速主要受股市影响,广义货币流速主要受房市影响。股市和房市导致货币流速下降的原因,有助于解释我国的一些经济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进一步规范股市和房市的发展,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股市和房市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要采取预防性货币政策,保持经济与金融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货币迷失现象具有客观性和累积性,不同货币层次、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货币迷失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货币迷失现象主要源于经济中存在超额货币需求,货币化进程、虚拟经济发展、巨额不良贷款、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都是形成货币迷失现象的重要因素,大量迷失货币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新挑战.需要坚持总量控制、存量转化、结构优化和政策协调的原则,坚持在金融发展中逐步消除迷失货币的不利影响,重点是严格控制增量迷失货币和合理疏导存量迷失货币.  相似文献   

12.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当前同时存在着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其中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反替代的程度则不断增强。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本文运用回归方法检验了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程度。结论是,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都会影响到我国的货币供给,进而会降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货币供给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供给调控中,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起着传导作用,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努力程度也影响着货币供给调控,目前,我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存在使货币供给调控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加强中央银行区域分行在货币供给调控中的作用,逐步推行区域性货币政策,改善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14.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货币在实体经济中的运行影响着货币供给和需求。它使得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变得困难。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减少了基础货币,增大了货币乘数;此外减少了货币需求余额。本文拟通过研究电子货币对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影响,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运用ARIMA模型,对199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规律进行研究,并运用模型对给定样本期内的M2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ARIMA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透过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深入观察并揭示反映经济发展规律与本质的货币运行特征。以财政政策的四大主要政策工具为主线,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分析财政政策对货币运行特征的影响机理与程度,以便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观察和把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空间和互动架构。  相似文献   

17.
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货币乘数的周期性变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吻合性,以及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的变动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的波动周期基本吻合,货币乘数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趋势表明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同时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的变动也不符合传统理论的结论。因此应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和产业政策相配合来引导资金流动,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由此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国库现金管理是连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直接有效的结合点,通过国库现金管理运作,不但能够扩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财政部门与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运行方面的协调与沟通,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现状,并以货币供给理论为依托,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替代和反替代会通过多种渠道影响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当前同时存在着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其中货币替代的程度在不断下降,而货币反替代的程度则不断增强。通过构建包含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的粘性价格货币模型,本文运用回归方法检验了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程度。结论是,货币替代和货币反替代都会影响到我国的货币供给,进而会降低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货币替代的影响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20.
梁森 《浙江金融》2007,(9):19-19,9
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是货币金融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为货币政策,要运用好货币政策其关键之一是对货币供给的调控,而对货币供给的调控又必须以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需求为依据目前我国货币政策是过紧了还是过松了正成为经济理论界经常争论的话题,而过紧或是过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数量界限,这就必须研究货币需求与产出、利率、通货膨胀率等经济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并建立适合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