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改委版本的城镇化规划出台在即,综合目前的争论,关于城镇化的推进在民间几乎已形成共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问题是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制度改革驱动城镇化的自然生成,继而形成新的经济新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德国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欧洲之行首站来到瑞士,参观了位于苏黎世市郊的古尔登贝格家庭农庄;欧洲第二站是德国,双方将签署涵盖城镇化、制造业、投资等领域的一系列合作协议。新华社第一时间关注了以德国为主的欧洲国家的城镇化,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出台前夕,"国际视野"带来了想象空间。本刊有幸第一时间请到爱丁堡大学社会学教授Buschmann Schultz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3.
观点"城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皆不是房地产,甚至可以说80%以上的内容与房地产无关,房地产只是其中一个利益相关方。""未来5到10年,中国地产业的整合将会十分迅速,能生存下来的地产企业将转型成为资源整合型城市运营商、生活提供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地产开发商。""围绕着商贸物流这一核心定位,对周边的就业、生活、税收甚至城镇化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减量规划"求解城市土地饥渴症新型城镇化全国规划即将出台,不少省份的城镇化规划纷纷揭开面纱,有的抱团城市群,有的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有的准备建设一批批特色小城镇。全国规划中重点强调通过户籍、土地、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城镇化有质量地发展值得期待。但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这个载体。而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已  相似文献   

5.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华生是影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三项重要变革(价格双轨制、国资管理体制、股权分置)的主要提出和推动者。当年参加了影响深远的"莫干山会议",在如今的经济学者圈,"上山"成了一种荣耀。对于当前热浪滚滚的新型城镇化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记者专访了华生教授。《中国房地产业》:对于新型城镇化,我们一方面看到您对此的赞许态度,同时您对此也有诸多批评。两种态度的核心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群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本文依据中心地理论和位序——规模理论,以我国三大城市群和7个重点建设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市体系的首位度分析和位序——规模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群发展机制模型,对十大城市群发展演化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表明,市场参数、政府因素、交通条件是重要的解释变量,以市场为主的社会消费总额和政府财政支出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对城市体系演变影响很大,产业结构的演变和交通条件也是影响城市群城市体系演变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国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观点"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要求政府必须作为市场交易的中立者,中立的规制者。""所有旧的城镇化还是土地的城镇化,没有变成人的城镇化。""进行城镇化就必须经过征地,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思路发展,就不会有新型的城镇化。"现在看来,在城镇化一系列需要改革的制度中,土地制度应该是当前最紧迫的改革之一。过去的土地利用模式问题比较多,出现了很多纠纷和冲突甚至社会悲剧。归根结底是土地的公有制导致国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过大,通过资源交易产生的城镇化不足。我们的城镇化都是政府在其中起作用,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城市发展不符合人们需要,导致大量鬼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问题,近些年来有大量的研究和成果,但对县域层面的城镇化研究尚缺乏足够的关注。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来看,县域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重点。县域城镇化是以县、乡镇为单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发展有其独特性。在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城镇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将城市的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相似文献   

9.
观点"人口的聚集会产生诸多无形的效应,但这还需要通过市场和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于是取消户籍制度和改革土地制度最为紧迫。""在新型的城市治理机制下,政府的职能不再是经济建设,而应转向以提供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为主。""建议取消城市的行政级别,停止按行政级别分配公共资源,避免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超大城市。"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个经济政策。城镇化的提高并非来自政府主动的和有意识的推动,而是城乡社会、经济、市场、产业和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把城镇化当成一个经济政策来拉动内需、来刺激投资,把城镇化当灵丹妙药来解决经济中的问题更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观点"城镇化建设必将伴随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并相应产生诸多相关需求,从而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城乡二元经济向一元结构靠拢的全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融资需求。"在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未来的增长点将主要体现在基建投资、居民消费和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未来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冯仑:用立体城市实践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房地产20多年,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急速的脚步。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第一个困扰,就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城市化一方面土地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挤占大量耕地,使城市扁平化无限铺开,也使中国原有的生态环境格局遭到了巨大破坏。第二个困扰,就是在整个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房地产成为一个主角,而本身城市发展的经济引  相似文献   

12.
8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召开了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发布会。会议由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新闻信息服务部副主任孙正懿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介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村镇建设的有关情况,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陈蓁蓁出席发布会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从全世界三次城镇化的浪潮来看,第一次城镇化发生在英国。美国的城镇化是第二次。紧接着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有3个特点,转移人口多:有6亿到8亿人从农村转移到  相似文献   

14.
观点"财富并不能与幸福划等号,前城镇化的巨大发展甚至是以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的。"如果我们即将进行的是新型城镇化,那么我将之前的称之为前城镇化。前城镇化时代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大城市和大城市群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催生了沿海诸多开放城市以及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重要的经济圈;二是以房地产的野蛮发展为代表的杠杆撬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对经济贡献瞩目,但也有高成本的代价。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造新城、要政策支持来推动城镇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这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最大误解。"政府来推动就会有大问题。"在李铁看来,中央的政策非常清晰,就是要把城乡之间原来的门槛给砍掉,是进城还是留在乡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中央要制止的、坚决要矫正的就是地方政府喊着"我要推动城镇化"。"城镇化的国家规划中,从来没有‘政府推动’这个说法。"以下是本刊记者对李铁的专访。  相似文献   

16.
<正>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同时也为钢铁行业缓解产能严重过剩,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一、背景分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3000美元10000美元的阶段是中等收入国家向发达国家迈进的机遇期,在这一阶段,拉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土地溢价产生于某些现行体制和目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从事投机性购房的某些高收入阶层,共同拉动地价和房价上涨,造成地价、房价虚高,并通过供求关系的传导和扩散,最终转嫁给城市居民。寻找并剥离出不同的土地溢价,也许能为土地的制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推进城镇化发展面临重要机遇,但也面临严峻挑战。面对城镇化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城市和城镇方面问题的专家,住房和城  相似文献   

19.
一个无论从财政收入还是人均GDP等各种经济指标来看都与三、四线城市相当的省会城市贵阳,资源不丰富、产业活力不够、缺乏发展资金、城区面积狭窄、基础设施亟需升级等,林林总总的缺陷,代表了国内许多中小城市目前的现状。研究正在被"泡沫"曲解的贵阳,也许能为我们应对当下宏观层面的危机与挑战和中小城市把握当下的新型城镇化机遇找到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一次变革的话,那么城镇化就是人类社会空间组织形式的一次变革。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城镇承担起了国家或地区财富产出和积累的主导职能。长期以来各国的城镇化研究更多侧重于城镇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定位、分类和空间组织结构,并以此推断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进程。然而,从资源环境学和生态学的角度看,这种建立在GDP产出和产业结构特征基础上的城镇职能划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为城镇及其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相应的资源环境基础之上,其生存和发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寻求物质、能量和信息投入与产出的动态平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