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我国住房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钢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住宅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巨大需求,预计2014—2020年内1亿人进城落户将带动钢材消费累计达5.6亿吨左右,年均约8 000万吨。此外,新型城镇化给建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特点,绿色、低碳、节能省地型建筑将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对建筑安全性要求将进一步提升,钢结构建筑比例将进一步增加。随之,我国Ⅲ级及以上强度钢筋消费量将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高强抗震钢筋、耐腐蚀钢筋也将迎来较快发展。钢结构建筑比例将不断提高,钢结构用中厚板需求随之增长,且建筑用钢板朝高性能(高效)方向发展,高强度建筑用钢板、抗震钢板、耐火耐候钢板将逐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国家层面的一些政策已陆续出台,许多省区的规划也已完成编制.展望2015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试点、重点地区城镇化发展等方面还将会取得新的进展,为实现《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奠定更为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巴曙松与杨现领合著的《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一书,最近广受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推崇。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巴曙松为城镇化提供的金融视角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亟需补修的重要一课。在他看来,城镇化并不必然与增长相联系,也有可能与衰退相联系,而城市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生命周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钱从哪儿来?以前地方政府大多通过两种渠道来筹集资金:一是卖土地,先是低价从农民那里征收,然后再高价卖给开发商,政府从中获得土地增值收益;二是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从银行贷款。今后资金筹集的渠道将会更宽。首先,被征用土地的增值收益依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资金来源。在以往的分配中,政府拿了其中的大头,而农民只拿到其中很小一部分,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造新城、要政策支持来推动城镇化,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这是对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最大误解。"政府来推动就会有大问题。"在李铁看来,中央的政策非常清晰,就是要把城乡之间原来的门槛给砍掉,是进城还是留在乡村,要尊重农民的选择。中央要制止的、坚决要矫正的就是地方政府喊着"我要推动城镇化"。"城镇化的国家规划中,从来没有‘政府推动’这个说法。"以下是本刊记者对李铁的专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把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展望未来,新型城镇化既为房地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也促使房地产业加快转型,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为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在西安召开第五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主题为"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制约现代城市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投融资渠道不足。而项目融资是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模式。本文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BOT、TOT、PFI以及ABS、PPP等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了它们内在的一些联系,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涛 《中国房地信息》2014,(Z1):154-155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新型城镇化成为地产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中小城市区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板块。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推进是否成功,将决定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经济战略的未来。我们认为中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的房地产市场中存在几大主要需求:首先是一级土地市场的投资需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大量土地的流转配置。目前地方政府普遍缺乏足够的土地以及整理和收储资金,使市场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这就为开发企业进入到一级土地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相似文献   

9.
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国城镇化率增长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从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化率增长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制度促使政府官员追求GDP并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分税制造成地方政府财政的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  相似文献   

10.
观点"要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新’,关键是要打破土地财政。""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要尊重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土地产权,要在农村土地确权赋能的基础上,让农民也参与到土地征收的谈判和博弈中。"新型城镇化契合中国渐进式的改革思路,阻力会相对较小。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镇化高于30%之后便进入加速阶段,我国现在刚好处在这个阶段。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载体,拉动投资的持久动力,提升城镇化率,将有利于改善我国"轻消费,重投资"的经济失衡格局。  相似文献   

11.
地方融资平台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自金融危机后,地方融资平台经历了5年疯狂的发展,积累了大量风险,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尤其在资源型城市,由于其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基础设施匮乏、环境破坏严重等原因,政府负担的城市发展任务更重。所以在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能源储量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的财政状况更是逐渐恶化。以地方性债务为切入点,逐步分析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最后给出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风险之道。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业向何处走?政策调控又会向何处去?这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情况具体研究,但房地产业和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不容置疑,新型城镇化为中国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创造了机遇也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3.
8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召开了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闻发布会。会议由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新闻信息服务部副主任孙正懿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李兵弟介绍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村镇建设的有关情况,规划司副司长张勤、城市建设司副司长陈蓁蓁出席发布会接受媒体集体采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伪城镇化问题越发严峻,它直接造就了一个游离在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于此同时,城市中产生了就业歧视、社会保障参与低、农民工住房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不和谐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农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有许多城市都是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而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面临西部地区共有的一些困难外,还有其特有的一些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因素.有必要从“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的角度出发,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在中国已畅行三十余载,当人们对这个由中国专家独创的词汇渐渐熟悉并习以为常之时,它不甘落寞,又一次以其高调的步姿娓娓而来。这一次,它放下自己的优柔身段,演化为商业地产大咖们势在必得的超级"金矿",在此"金矿"还未探明之前,众大咖早巳摩拳擦掌,调兵运粮。城镇化,尤其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成为拉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商业地产无疑在此次"城镇化"建设之中扮演着绝对的主角,加之地产业内人  相似文献   

17.
观点"一个城市能不能以健康的方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看不见的地方。""新型城镇化一定要把城市交通统一布局和基础设施协调工作做好。"我们国家第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告一段落,成绩我们大家都看到了,在30年的时间里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城镇化当中的土地来源问题,相信大家都非常关注。土地资源有限,所以显得格外珍贵,以往土地开发引发的腐败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城镇化新一轮的征  相似文献   

18.
冯仑:用立体城市实践新型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从事房地产20多年,深切感受到了中国城镇化发展急速的脚步。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当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第一个困扰,就是土地资源的浪费。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城市化一方面土地非常紧缺,另一方面挤占大量耕地,使城市扁平化无限铺开,也使中国原有的生态环境格局遭到了巨大破坏。第二个困扰,就是在整个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房地产成为一个主角,而本身城市发展的经济引  相似文献   

19.
"减量规划"求解城市土地饥渴症新型城镇化全国规划即将出台,不少省份的城镇化规划纷纷揭开面纱,有的抱团城市群,有的加快行政区划调整撤县设市,有的准备建设一批批特色小城镇。全国规划中重点强调通过户籍、土地、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城镇化有质量地发展值得期待。但无论怎样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这个载体。而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已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银行6月1日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指出,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平台数量增长过快,贷款规模迅速扩张,相关运营问题逐步出现,潜在风险须引起关注。消息一出,议论纷纷,虽然主要指向地方政府,但对地方融资平台多有倚赖的中小企业也在踮脚观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