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作为一类重要的汽车轻质材料,应用领域已由军工和宇航工业扩大到普通民用汽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质轻、设计自由度高、集成性强等特点,不但可以使汽车得到更高的轻量化效果,提高燃油效率,还能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冲击性能,碰撞安全性得到提升,也可以大大减少零件数和装配成本。汽车用复合材料经过多年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已成为世界各类汽车的生产基地,拥有巨大的现实和未来市场,这将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发展带来巨大商机。  相似文献   

2.
一、碳纤维材料的基本特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补强加固所采用的基本材料是高强度或高弹性模量的连续碳纤维,单向排列成束,用环氧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板或未经树脂浸渍固化的碳纤维布,统称碳纤维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世界碳纤维的行业格局及日本碳纤维的产业发展,分析了日本碳纤维产业位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事实,并以东丽、三菱丽阳、东邦三家日本主要碳纤维生产企业为代表,介绍了日本碳纤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其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东周 《化工管理》2014,(25):66-66
“我们的T1000碳纤维产品已经中试成功,从原丝到技术均为自主研发,而且包括稳定性在内的各项产品性能指标完全可以比肩日本东丽公司同类产品。”日前,江苏航科复合材料科技公司总经理王浩静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这是航科公司继2012年建成国内首条T800碳纤维生产线并实现稳定批量生产后取得的又一突破。  相似文献   

5.
说起我国的碳纤维发展,有人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吉林化纤集团旗下的碳谷公司与长春工业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成功开发出低成本、大规模PAN基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碳纤维原丝大规模生产技术的国产化,对我国碳纤维事业发展及纺织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日,由吉林奇峰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吉林市2007年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碳纤维原丝开发及中试”通过了专家鉴定。据了解,目前制约我国碳纤维工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是国产的PAN基原丝质量不过关。该项目自2007年立项以来,突破了多项原丝生产的关键技术,现已形成了100吨/年PAN基原丝的生产规模,其原丝性能指标达到了日本东丽公司T-300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梁莉萍  江南 《中国纺织》2012,(10):154-155
9月5日,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在上海举办新品发布会,通过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唯一能工业化生产干喷湿纺SYT45级(相当于T700)碳纤维企业。这标志着我国高性能碳纤维生产已经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夺得对话权。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名誉会长张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建国、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李昕等领导以及经济日报、中国建材报等多家新闻媒体朋友出席。鹰游集团、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致辞,与大家分享中复神鹰的碳纤维产业攻关历程;中国建材协会会长张人、  相似文献   

8.
梁龙 《中国纺织》2012,(3):128-129
当同行们在传统纺织高歌猛进时,宏发纵横已开始在新材料领域试水,自主品牌PGTEX打入欧洲市场;当各路诸侯转身进入风电设备领域时,宏发纵横已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以及关键设备的制造商;如今,凭借在新材料领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力量,宏发纵横正向轨道交通乃至航空、航天领域的新材料应用,发起冲击。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LatiS.p.A公司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硬度复合材料,可以在采用传统的注塑技术成型。该新型材料称为Ultra—Stiff,其材质为高模量碳纤维增强的聚酰胺(PA),聚邻苯二酰胺(PPA),聚醚醚酮(PEEK)和聚苯硫醚(PPS)。  相似文献   

10.
"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这是连云港市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国良写给时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王永顺的一首六十四行散文诗,用以  相似文献   

11.
国家科技部高新司日前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碳纤维多层织造装备及技术研发项目可行性论证会。项目由新一代纺织设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组织单位,以企业为主体,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项目运行方式与管理机制运作,召开论证会是为了保证和推动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从纺织机械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研究纺织工业发展的需求,做好纺织机械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促进纺织机械工业的经济增长。在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要从以下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一是提高传  相似文献   

13.
罗地亚推出了一种创新的聚酰胺66技术,它将超强的流动性与迄今为止最高的增强性能相结合。除了独特的刚性和耐温性,这一基于新型聚酰胺66的聚合创新技术使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易加工性。它拓宽了聚酰胺66的应用范围,使其替代成本较高的功能性塑料或金属材料成为可能。2008年4月1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第22届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上,罗地亚展示了这一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