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品牌经济学的视角,借助其“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对企业的品牌延伸行为进行经济分析,认为品牌延伸行为的成功取决于品牌延伸对品牌品类度,进而对消费者选择成本的产生影响。若品牌延伸没有降低品牌品类度,则品牌延伸是成功的;反之,则是失败的。品牌延伸对企业的“软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企业不具备“软技术”的条件下,品牌延伸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2.
品牌信用度衰减模型及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品牌消费周期内品牌信用度由于情感利益和物质利益的衰减而逐渐衰减。引入品牌信用度衰减系数概念,论证品牌信用度衰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一步构建品牌信用度衰减模型。讨论了品牌消费周期和品牌强化系数对品牌信用度的影响,以及在竞争条件下其他品牌对原品牌信用度的影响。提出品牌信用度衰减系数和品牌相似系数二维模型,讨论了在不同品牌信用度衰减系数和品牌相似系数条件下,品牌信用度衰减变化情况和相应的品牌对策。  相似文献   

3.
网络游戏偷菜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广大网民对其趋之若鹜。本文从品牌经济学角度分析网络游戏偷菜快速流行的内在原因,找到其目标顾客,构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模型,论证其品牌的内在驱动力,最后通过品牌持续度模型,证明该游戏品牌会持久存在。  相似文献   

4.
从品牌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联合品牌的耦合机制,并构建联合品牌信用函数探讨联合品牌与各合伙子品牌的联合规律,本文证明: 联合品牌与各合伙子品牌之间具有连带效应;品类契合对于联合品牌的影响超过合伙子品牌的品牌信用度,品牌联合对于合伙品牌具有均化效应,能降低高信用合伙品牌的信用度.本文还分析了提高低信用合伙品牌信用度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品牌是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降低消费者选择成本的排他性品类符号。品牌与其覆盖下的产品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研究品牌内部关联问题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文章基于品牌内部关联视角,从品牌信用与产品信用的相互关系入手,构筑了品牌内部关联信用度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产品信用度、产品市场份额、产品(品类)需求强度、产品—品牌定位相关性四个因素对品牌内部关联的影响,建立了基本的品牌内部关联函数模型并得出了推论,分品牌策略对内部关联问题进行了解释说明,并应用案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6.
品牌之死——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品牌经济学视角对品牌之死的研究表明:品牌之死有自然死亡、突然死亡和长寿品牌3种基本类型;品牌之死即为需求之死;品牌的品类、品类度和品牌策略决定了品牌生命;因而延长品牌生命也应从这3方面制定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为品牌联合策略的一种重要形式,名人代言使名人品牌与原产品品牌形成联合品牌,改变了品牌信用度,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的需求函数,最终改变了产品的销量或价格.名人代言的联合品牌信用度取决于品类契合系数、产品的品牌信用度和名人的品牌信用度三个要素.其中,产品的品牌信用度要达到一定水平,这是名人代言成功的保底条件,...  相似文献   

8.
消费者在选择和购买时所发生的代价除了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格以外,还存在选择成本。引入品牌后,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变化,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品牌信用度的提高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使得品牌商品的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在此基础上,品牌信用度的提高通过改变需求曲线的位置将使得均衡价格提高,且均衡数量增加,同时将会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我们的分析也为企业摆脱“价格战”陷阱提供一个可行的思路,即通过品牌建设提高品牌信用度,使得在价格提高的条件下,需求数量增加,而只有使需求曲线改变位置方能达到最佳点。  相似文献   

9.
厂商是否建立网络品牌在理论和现实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构建消费者选择模型进行数理分析发现:只有当厂商面对的目标顾客消费单位数量的网络品牌效用大于或等于实体品牌效用时,厂商才有建立网络销售渠道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引入交易费用变量构建厂商销售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实体品牌厂商建立网络品牌后,若单位网络品牌产品的交易费用大于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建立引入连锁品牌空间定位系数、价格、选择成本的需求函数,并以此模型解释了连锁品牌空间定位的决策是通过空间定位系数和品牌信用度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同时对连锁品牌空间定位问题分为同一连锁品牌不同商圈、同一连锁品牌同一商圈、不同连锁品牌同一商圈这三种情况进行了解释分析,并对一些现实进行了论证。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连锁品牌空间定位的空间定位系数—品牌信用度二维模型,并分别从选择高空间定位系数商圈和提高品牌信用度建设方面为现实中的连锁品牌提供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概括了中国不同时期服装品牌的发展状况,分析了服装"老字号"产生和存在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并运用品牌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了传统服装"老字号"在当今时代未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无论连锁品牌加盟商是否实施正确的品牌策略,都将存在连锁品牌外部效应,导致连锁品牌经营低效率,因此,连锁品牌建设与经营应该由连锁品牌总部负责,并收回加盟商品牌建设权。在连锁品牌总部进行品牌建设的前提下,连锁品牌效率最优化条件是:各加盟商为了提高单位品牌信用度所增加的品牌建设费用,应该等于各加盟商因为单位品牌信用度提高而增加的收益之和。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我们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经济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4.
企业增长的动态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现有的理论或模型不能对选择爆炸式增长条件下企业增长的持续性做出很好的解释。在过剩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增长的关键,而品牌又极大地影响消费者的选择。我们把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一个实现企业永续增长的品牌模型。在模型中,品牌品类度和企业品牌策略是企业永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品牌通过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进而决定企业的销售收入,成为企业永续增长的拉动力量。同时,我们对模型进行拓展,分析两种典型的品牌模式,并解释企业的动态增长。  相似文献   

15.
“日本制造”转型的品牌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品牌经济学的选择成本,文章解释了作为产地品牌的"日本制造"成功转型的内在机制,不是一般意义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改进,而是首先采取了与欧美在位者企业相对立的品类策略,开辟了新的需求领域,满足了新市场的需求,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这种与在位者对立的品类创新,不仅开辟了新的需求市场,而且避开了与欧美在位者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这些新需求直接改变了人们对"日本制造"这个产地品牌的认知,从而得出的结论是:在跟随在位者的条件下,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即使是质量一样,也会被认为是粗制滥造。  相似文献   

16.
品牌与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基于目的理性假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一个地道的品牌大国,却又是一个地道的品牌弱国,世界品牌100强中难觅中国品牌的踪迹.问题的解决必须从品牌与人们选择行为的经济分析开始,进而在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使我国品牌成长为世界强大品牌的政策建议和方法.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经济研究对作为品牌弱国的中国尤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品牌经济选择成本分析范式,在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分析框架下,将贴现因子的变动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装备制造业在上、下游动态博弈中,由于品牌的引入降低了贴现率,使其在谈判中占优,继而影响到讨价还价双方各自的均衡收益,从而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自主创新的品牌之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琴 《大众商务》2010,(8):104-104
品牌延伸在营销实践和理论界早已是热门课题,随着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品牌延伸已成为品牌延伸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热点。本文就服务品牌延伸评价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给企业进行服务品牌延伸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企业在服务领域延伸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品牌延伸在营销实践和理论界早已是热门课题,随着服务业迅猛发展,服务品牌延伸已成为品牌延伸领域的重要分支和研究热点.本文就服务品牌延伸评价重要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给企业进行服务品牌延伸提供参考和借鉴,提高企业在服务领域延伸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迪斯尼公司将一个人人喊打的老鼠,变成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米老鼠品牌,并通过品牌授权,使众多厂商成功赢得市场。通过案例分析,文章将企业品牌授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假冒伪劣产品的老鼠阶段、符合产品质量法的小白鼠阶段、视觉夸张设计的米老鼠阶段和快乐故事的米老鼠阶段;同时创新性的提出品牌粘合指数,并通过品牌授权的粘合机制分析,证明只有当品牌建设达到第四个阶段并且粘合指数等于1时,品牌授权才能获得市场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