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对按劳分配原则的马克思原设想与我国过去的实践相比较的基础上,集中地论证了企业职工工资同企业经营成果挂钩作为一种新的分配模式,对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作者列举了新模式的十大发展。作者认为,新模式把按劳分配分作两个层次进行,突破了旧模式中国家直接对个人分配、工资分配顺序、劳动量计量、个别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等理论,并在按劳分配中引入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作者还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上论证了新模式不仅不违背按劳分配的原理,而且是与从产品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是对按劳分配原理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和性质问题如何清除斯大林的经济思想中的错误部分的影响进行了探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家所有制中存在着企业集体所有制因素,因而存在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从而使国有企业成为商品生产者。斯大林的“两种公有制并存决定论”则排斥国有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原理,因而是错误的;消费资料成为商品的“按劳分配决定论”,在理论上、逻辑上均不能成立。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包括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两个部分,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特点,不能照搬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以及计划和竞争是对立物的论断,而应同时强调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之间等价交换和竞争关系的一面,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一面,以及重视价值规律的一面。作者指出,应运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抛弃斯大林排斥商品经济的思想影响,实现经济学教学的革命化。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平均主义在消费品分配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如何看待劳动者劳动报酬存在的差别。平均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反对按劳分配,要求建立某种符合小资产阶级平等观的分配方式,这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平均主义曾经是社会主义学说的一个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后还常常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要求,这是因为一直存在着产生平均主义思潮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学说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交换,因此,按劳分配原则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才能得到贯彻,劳动报酬的数量也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由此就出现了劳动报酬上的差别。这种以劳动作为依据而产生的差别不是“贫穷悬殊”,也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作者还指出,把按劳分配理解为按劳动自然时间分配,把按劳分配原则同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等同起来,都是不对的。 本文还专门分析了国家公职人员的劳动报酬问题。认为,公职人员的工资水平既要体现按劳分配,又要有利于保持杜会公仆的本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市场的作用、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性、市场体系的构成及其内部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有关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应以市场为中心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反映了社会化商品经济发展和各种不同利益的客观要求。作者分析了由基础市场、动力市场和枢纽市场三部分构成的市场体系。其中,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价格是按值(价值)分配和按劳分配的综合体现。价值规律调节的作用在市场,决定基本工资部分;按劳分配规律的调节作用在企业,决定浮动工资等部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有四种形式。最后,作者分析了市场体系内部的内在性机制、整体性机制、运动性机制和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国家与企业间的分配主要指对企业销售净产值的分配。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分配关系,即:政企之间的分配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和国家(社会)对企业(劳动者集体)的按劳分配关系。第一种分配关系以国家政治权力为前提,采用税收的形式实现;第二种分配关系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采用资金价格及其转化形式实现;关于第三种分配关系作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既不宜采取工资的形式,也不宜由社会直接分配职工,而存在两级分配关系,国家同企业之间存在着按劳分配关系。应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采用工资总额(企业集体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经营成果挂钩的形式实现。对如何具体实现这三种分配关系,作者也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新的分配方法是三次扣除(税金、资金付费和大部分企业基金),两级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本文中就经济杠杆的本质以及它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价值规律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经济杠杆不是经济范畴本身,而是对经济范畴的运用,运用是以国家为主体而不能多元化,经济杠杆並非社会主义所特有,不仅仅与价值形式有关,也不仅仅是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关,作者认为经济杠杆是包括价值规律在内的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作用形式,而运用经济杠杆则属于计划调节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一、现行工资制度的弊端1.目前煤炭企业按劳分配是通过国家对企业、企业对职工两个层次的分配形式实现的。第一个层次是国家按照企业实现的社会有效劳动分配给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第二个层次是企业按照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有效劳动的份额进行分配。多年来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加之能源供应紧张,造成了在第二个层次的分配过程中只强调每个职工在集体劳动中所完成的量,而不要求质。因此,这  相似文献   

8.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共有的分配原则,它是更高一层次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必须允许并鼓励企业家才能参与收益分配,同时避免国有企业职工直接参与利润分红的不合理倾向。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正确地阐明社会主义工资的职能,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工资理论、推进我国工资制度的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提出,社会主义工资具有两个职能:经济职能(基本职能),即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分配个人消费品,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以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社会职能(辅助性职能),即根据本国的国情,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特点、经营管理的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因素,使工资有限度地偏离按劳分配这条“中线”,以协调各类劳动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作者不同意那种把“保障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视为社会主义工资职能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把工资的职能和社会保险的职能混淆了,这既不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工资制度,也不利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0.
国营企业职工个人收入既要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又要和劳动贡献相一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规律的客观要求。企业工资总额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只是解决了职工个人收入如何同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的问题,职工个人收入如何同劳动贡献相一致,则是个人消  相似文献   

11.
人们在谈论分配问题时总是这样认为,资本主义搞的是按资分配,而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从现阶段的国情出发,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在分配制度上也必然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相矛盾,应该怎样来正确理解,笔者就此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阐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说明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区别,进而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五年来城乡改革的基本经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特别指出了“国有”与“国营”的区别,国有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实行两级按劳分配,解决两个“吃大锅饭”的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把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和自上而下的集中领导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坚决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特定条件所决定的劳动力价值规律,偏离这个客观经济规律,就会步入歧途.按劳分配这一规律被人们认识以后,怎样才能贯彻执行得当,这是人们所关注的事.对此,我国几十年的实践,总结了不少的经验教训.目前,虽然工资分配的形式很多,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计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实践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等几个重要方面,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作者认为,我们党作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崭新的概念,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它包含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两重含义。作者分析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方面。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是进行改革的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着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经济运行机制进行的,即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经营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以及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作者提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是个自然成长过程,重要的不是具体算定实现时日,而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重塑现代企业制度。按劳分配仍然是我国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因此在确认其他各种收入合法性的同时,应当对按劳分配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系统地研究。研究其中劳动内容标准、计量指标及其横向比较标准,从而把按劳分配原则更好地贯彻下去,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存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间对企业资源占有的不公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分配的不公平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分配因福利份额逐步扩大造成平均主  相似文献   

16.
一.吨煤工资包干属于宏观控制的范畴按劳分配有两个层次,即国家对企业的分配层次和企业对职工个人的分配层次。这样,就形成了工资管理体制上的两个层次: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国家对企业工资总额的核定,属于宏观控制;企业内部的工资分配属于微观管理。实行吨煤工资包干,煤炭生产企业职工工资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不同工资制度模式的比较入手,论证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相结合的工资制度模式的合理性,并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形式——两级按劳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据和实施办法。作者认为,国家应把企业视为一级分配实体,国家对企业的分配实际上是国家根据企业集体劳动成果给予一定的报酬;衡量企业的“劳”的尺度,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分配的具体形式,即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试验办法,不过尚需要进一步完善。作者还探讨了这种工资制度模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作者较系统地分析了技术商品的内在属性和社会主义技术市场的特点。作者指出,技术转化为商品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性质决定的,而技术市场则是技术商品化的必然产物。在我国开放技术市场对落实“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推动技术进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以及打入国际技术市场都有重大现实意义。作者论述了专利权、专利制度的内容及其发展的过程,认为实行专利制度是发展技术商品、繁荣技术市场的必由之路。作者在最后简单地综合概括了技术商品、技术市场和专利制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回顾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争论的过程和分析有关观点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科学论断的意义及其形成的过程,分析了问题的困难所在。作者认为,十二届三中全会之所以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同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作用、同党的正确路线是分不开的,同时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作者认为导致这个问题长期争论不决有四个重要原因:一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二是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三是极左思潮的影响;四是杜会主义商品经济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此外也由于人们对历史知识、国外情况缺乏了解。作者还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要改革现行的计划体制,核心是要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为此,首先必须弄清计划经济与商品生产的关系,这里的症结,一是要对商品生产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把商品生产一般同它在不同社会中所采取的特殊形态区别开来;二是要对计划经济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把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同它在一定条件下所采取的具体形式区别开来。作者提出,在计划管理中尊重和运用价值规律,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在计划中强化价值指标与价格的平衡作用;二是在计划的贯彻执行上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而合理的价格体系则是最主要的经济杠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