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金融需求的分层决定了农村金融供给和金融组织的分层,因此,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实现大型金融与微型金融、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外生金融与内生金融的垂直合作和批发贷款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微型金融的发展与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微型金融创新案例分析,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微型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薇  阳正发 《农业经济》2022,(1):112-114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打通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农村金融改革等诸多难题,使依托于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成为可能。本文基于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视角,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效应重塑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基于平台经济发展特征,构建了成本更低且效率更高的农村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则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本文探讨了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生态以及农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一是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加快普惠型金融改革;三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从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农户金融发展权的要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出发,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问题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等,提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制度的设计,包括完善立法、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等,以改善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5.
农村普惠金融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从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农户金融发展权的要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出发,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注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问题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等,提出普惠金融体系完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制度的设计,包括完善立法、加强对农村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素养等,以改善普惠金融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6.
蒋恬 《山西农经》2022,(17):189-192
文章论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以及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研究了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落后、农村普惠金融组织结构严重失衡和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提出了完善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农村融资体系的现状农村融资体系是服务农村经济的融资系统,包括组织结构、市场体系、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等金融形态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业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农村普惠金融旨在建立一个包容且有效及全方位服务于农村居民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在国家政策及各涉农商业银行的共同推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涉农银行金融机构覆盖率不断提升,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和差异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仍存在金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以及金融机构难以盈利等问题。本文以日本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为例,通过对其普惠金融体系组成和模式的选择分析,提出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困境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增进社会公平。为此,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应遵循普惠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和可持续性等原则。中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由正规金融组织和非正规金融组织所构成。正规金融组织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体力量,而非正规金融组织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重要的补充力量。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金融成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但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为例,分析了该县的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总结了县域农村金融发展问题,为助力乡村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增量改革,为"三农"问题解决提供了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由于改革过程中遇到多重制约因素,改革成果并不明显,农户融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民依然面临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农户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户生产生活水平提升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继续加强农村地区金融增量改革力度,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建设,促进民间金融正规化建设,缓解农户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细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深刻内涵,阐明了互联网金融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客观陈述了我国金融在农村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农村金融在普及时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对其他国家农村金融普惠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可行性措施,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三农"问题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件同时强调了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并就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磬  黄彬 《农业经济》2023,(3):112-114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建设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最大化释放农村生产力,鼓励创新进而激发农村经济建设活力。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因素,如金融风险居高不下,普惠金融的定价模式导致逆向选择行为,许多金融机构难以触及广大的农村地区等。通过探究和借鉴日本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提出加快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对策:加强农村征信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必要可靠的数据资源,创新普惠金融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香兰  张鸣祚 《山西农经》2022,(23):179-181
《2016—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推出以来,普惠金融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已取得长足发展。河北省从传统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提高农民信贷可得性,为农民提供多样化且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让金融切实服务农村实体经济。文章分析了当前河北省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农村普惠金融“输血”、完善普惠金融产品种类、合理分散与缓释农村金融风险等对策,以期稳步推进河北省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催生了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总量已比较庞大,但服务需求日益强烈的情况下,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已经成长为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简单地说,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区别于现有商业运行模式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社内部成员组建的合作金融组织及农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农村金融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具有普惠金融、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农村金融运作效率的作用,对统筹城乡发展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支农、惠农作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金融人才匮乏以及金融监管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丰富农村金融基础数据、健全并完善农村征信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加快深化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行机制改革,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发展普惠金融,纯粹地按市场规则办事,或者纯粹地靠政府补贴,都将难以维持,解决普惠金融的问题,最终需要有一个文化,一个生态普惠金融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农村金融。当前,农村金融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要找准农村金融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四个改造来实现。第一,站在农村的角度,改造金融来适应农村。农村金融的供给制度太少,供给的机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大力实施供给侧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普惠金融概念的引入,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在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中,明确农村普惠金融改革的基本取向,积极构建和完善现代农村金融体制,切实保障农村金融体系整体资金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以及运行安全,对于促进农村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建宽松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保证农村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诞生,是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从其开始产生到经过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规范试验与推广,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在我国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认识这种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运行及其相关政策问题,将关系到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本文依托全国的发展动态和六年来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对这种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有关问题做总结性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