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细碎化是指每个农户的土地分为零碎的几块。本文以小麦和玉米为例,运用常规生产函数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土地细碎化对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不仅降低了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而且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影响。经预测,土地归整为一块将使粮食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视角,分析耕地细碎化、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呈倒“U”型关系。(2)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作用方向受耕地经营规模影响,耕地经营规模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小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正向影响;当耕地经营面积较大时,耕地细碎化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有负向影响。与此同时,耕地细碎化会削弱耕地经营规模对农户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正效应。研究结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受耕地经营规模和耕地细碎化的共同影响,为了提高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在适度扩大耕地经营规模的同时,要整治耕地实现集中连片,扩大地块规模,降低耕地细碎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耕地细碎化使耕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受到威胁,不利于耕地的规模化经营。因此,探讨县域耕地景观细碎化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态势,对维护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推进耕地规模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村为单位,从斑块面积、斑块形状和斑块分布状况3方面构建昌黎县耕地景观细碎化评价指标体系,在确定各耕地景观细碎化指数分级标准和权重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各村域耕地景观细碎化度,分析了昌黎县1996~2014年耕地景观细碎化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1996年、2006年和2014年,耕地景观达到轻度细碎化的行政村数量占比分别为57.33%、41.78%和34.44%,达到中度细碎化的行政村数量占比分别为40.89%、54.67%和62.22%。达到轻度细碎化程度的行政村数量逐渐减少,中度细碎化行政村数量逐渐增多;空间分布上,昌黎县北部的十里铺乡、两山乡细碎化严重,北部的昌黎镇和西北部的朱各庄镇次之,昌黎县各行政村耕地景观细碎化程度不一。[结论]针对不同区域,昌黎县需采取预防或综合整治措施,防止细碎化程度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总结分析固始县在"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促进经济发展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十三五"时期固始县及其他粮食主产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并有针对性地对"十三五"时期固始县及其他粮食主产县的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引导,使供给侧结构改革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经济问题更容易得到解释和预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耕地细碎化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关系,为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以湖北省江夏区等4区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首先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判断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而后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从乡镇层面上计量分析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1)农户劳动生产率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耕地细碎化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3)农户特征及耕地生产环境特征对农户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和非农收入比重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而农机服务率、耕地规模及耕地质量均与农户劳动生产率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结论]应因地分类治理耕地细碎化,加强农户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耕地资源向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种植大户流转,加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而提高农户劳动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粮食主产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 ——以河南省温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探寻适合中国新时代耕地产能评价的新理论与方法,界定耕地健康产能内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河南省温县验证。研究方法:基于"需求—功能—维度—要素—指标"理论框架,构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算法、"1+X"累加模型法、图层叠加法定量评价耕地健康产能。研究结果:(1)温县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诊断结果地域分异特征明显,以青峰岭为界,北部耕地产能和健康状况较南部好;(2)耕地健康产能整体状况良好,乡镇间差异明显;(3)耕地健康产能结果更多取决于耕地健康诊断,主要受耕地生产环境和耕地系统弹性影响。研究结论:耕地健康产能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索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采用Jenks自然断点法分析耕地细碎化程度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两者之间的空间聚集状态并对其进行空间耦合分析。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的空间聚集状态与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相反分布趋势;(2)斑块面积指数、形状指数与耕地集约利用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的耦合关系,而斑块分散指数与集约利用指标的耦合相关性不强;(3)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在不同区域表现不同:西南山区集约利用受细碎化影响较大,而中部江汉平原地带的空间耦合关系不强。研究结论:山区耕地应多加强耕地细碎整治,而江汉平原地带应当严格管制耕地,防止耕地弃耕抛荒现象,从而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城市郊区耕地细碎化程度及其空间相关关系,以保定市新市区为例,选取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散指数3个指标综合反映耕地细碎化程度,并通过全局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1斑块面积指数空间分异与形状指数类似,总体特征是西部高于东部,斑块分散指数的分布则与之相反;2新市区3个耕地细碎化指数的空间聚集程度顺序为:分散指数面积指数形状指数;3斑块面积指数和斑块形状指数的H-H型分布规律相似,主要集中在市区西部,而斑块分散指数H-H型则集中分布于市区周围。结果表明:掌握新市区耕地细碎化空间格局及其空间相关关系可以为耕地集约化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贫困山区不同耕地细碎程度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地域分异的影响,为贫困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结果:研究区左权县4乡镇87个村农户生计策略选择主要分为耕作、兼业、务工3种类型;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存在地域差异性,主导影响因素有高程、平均地块面积、地块密度、灌溉能力和农机通达能力;受耕地细碎化影响,轻度细碎区域农户更倾向于耕作,中度细碎区域农户更倾向于兼业,高度细碎区域农户更倾向于外出务工,研究区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可以分为纯农型区域、兼业型区域和务工型区域,并针对每个区域提出具体脱贫措施。研究结论:耕地细碎化对贫困山区不同区域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地域分异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的影响及机制,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保障农民收入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09—2020年的12期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变量,实证检验了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程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显著促进了农户家庭兼业化。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耕地细碎化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种植业收入影响农户家庭兼业化程度。(3)异质性分析发现,耕地细碎化对农户家庭兼业化的促进作用在二兼农户、“离农”氛围浓郁以及位于丘陵山区的村庄中更为突出。研究结论:应从推动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种植业生产节本增效以及因地制宜保障农户差异化生计需求等方面破解耕地细碎零散、农户分化延缓的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河南省北部强筋麦主产区6个县358个小麦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参与小麦订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耕地面积、家庭外出打工人数、村庄内是否有专门的组织人员、产品市场条件等因素对农户的小麦订单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理清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提高粮食产量、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陕西省603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测算了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农户兼业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1)调研地区全体农户的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值偏低且分化严重;(2)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呈现弱显著的倒U型关系;(3)农户兼业程度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影响的总效应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4)农户兼业在耕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1)多管齐下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推行适度规模经营;(2)依托个体农户特征差异,针对性引导农户职业合理分化。  相似文献   

13.
农户粮食销售行为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主产区粮食销售量对国内粮食市场流通与保证主销区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07年粮食大省--河南省开封市的140个农户样本进行分析影响农户粮食销售行为,并进一步分析农户粮食销售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粮食销售行为受粮食价格、单产、家庭期内现金支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从而推动政府加大对粮食市场价格、粮食补贴、粮食生产率等方面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浅丘低丘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貌类型,探索其背景下耕地细碎化特征并进行分区整治有助于地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助力乡村振兴。方法 文章从村域尺度选择重庆市垫江县某村作为研究区,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3个自然细碎化指标和3个权属细碎化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得每个地块自然细碎化指数和权属细碎化指数,并通过四象限法得到该区域不同的细碎化耦合类型。结果 (1)研究区自然主导细碎化以中等得分(53.41~64.2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以较高得分(66.61~77.4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程度更高。(2)自然细碎化程度极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岭的四周和谷的边缘,程度与坡度正相关;而权属细碎化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相互间杂,全面发育。(3)四象限划分结果分别为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其占比依次为31%、32%、17%和20%。(4)在村域范围内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时,土地整治工程和权属调整都应结合细碎化的组合类型因地制宜,尤其是权属调整方面,可创设性地将自然细碎化高的区域(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和自然细碎化低的区域(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分别流转给不同类型的经营者,让其分别进行专业化经营。结论 浅丘低丘地貌背景下耕地细碎化以权属细碎化为主导,整治时应分不同耦合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粮食产业链整合存在着精深加工程度低、粮食企业规模小、科技水平低下、装备落后、制度不完善等制约因素。为了使粮食产业链稳定高效的运行和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向精深加工转变,积极发展粮食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粮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创立名优品牌,加快粮食产业链各环节基础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主产区面临城镇化进程淤塞,城镇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冲突的现实困境。研究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很有现实意义。以河南省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现实困境找出粮食主产区共同的发展对策。构建河南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与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倒U型"模型,采用统计口径一致的1990~2012年数据进行验证,相关关系十分显著。格兰杰因果关系验证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互为格兰杰原因。城镇化水平达到36.97%时达到"倒U型"的拐点,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契合。通过验证城镇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间的"倒U型"关系,证实当经过"倒U型"拐点后,一系列试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的制度创新会加速促进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基于上述结果,提出粮食主产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策略主要有两点:探索土地制度政策创新;探索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福建省丘陵山区的农户调研数据,探讨耕地细碎化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有序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的种植意愿和种植规模;(2)由于粮食的生活保障作用,当耕地细碎化程度增加时,农户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概率要高于仅种植经济作物的概率;(3)户主年龄、土壤肥力、承包地梯田占比、耕地分散程度、机械化程度、村庄到县城的距离也是影响耕地“非粮化”种植意愿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耕地细碎化促进了耕地“非粮化”,应该在严格把控耕地“非粮化”底线的基础上,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通过缓解耕地细碎化,优化细碎化耕种方式的手段促进粮食生产,从而达到稳固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越来越多的农地被流转成为建设用地,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使得保护农地发展权成为目前土地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地发展权的扩散效应对河南省农民权益保障及其交易影响较大,全文分析了河南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如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补偿、如何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障及农地的归属问题,并基于已有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家庭劳动分工视角下耕地转入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方法:用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提出假设,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实证估计。研究结果:(1)专业型农户耕地转入率为76.39%,远高于不完全分工型和完全分工型农户;(2)耕地利用技术效率随农户家庭分工演进有明显的变化,专业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高于完全分工型农户,不完全分工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最低;(3)农户耕地转入比例的提高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当其经营耕地总规模超过2.00 hm2时,耕地利用效率开始降低。研究结论:(1)通过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发展可促进农户家庭专业化分工及提升耕地利用效率;(2)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应保持适度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