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6年在山东省和河南省开展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调查"所获数据,分析了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使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概率显著降低0.161。运用工具变量的CMP估计法和稳健性检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外出务工的负向影响仍然显著。进一步地,通过区分农户是否以务农收入为主和务工距离的不同,分析不同兼业程度下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影响,本文间接验证了外出务工的影响包括积累能力的积极作用和改变从业重心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并发现:从对不同兼业程度农户影响的差异看,外出务工的负向影响的主要作用人群是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农户;而对于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促进其采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因此,促进农业生产要素流动,释放要素生产潜力,帮助以务农收入为主的农户积累能力,是推广和普及可持续农业技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职业流动是否对其城市定居产生影响?本文基于辽宁省沈阳市农民工的微观数据,构建了一个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其城市定居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职业稳定性、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老家离打工城市距离和务工城市中是否有亲戚都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农民工职业流动因素中职业稳定性与定居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其每份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城市定居意愿越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和职业流动的类型对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一代与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和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OLS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果 (1)住房面积、社会保险、个人收入、对所在城市印象以及城市医疗影响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但是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在低生活满意度水平下,务工年限、个人收入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住房面积、社会保险及对所在城市的印象显著地影响新老两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3)在高生活满意度水平下,社会保险、对所在城市印象显著地影响老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而务工年限显著地影响新一代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结论 新一代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在不同生活满意度分位数水平下,两代流动人口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制定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政策需要考虑代际差异,还需要考虑不同分位数水平下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模型和双重稳健模型展开分析,发现童年迁移经历给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带来显著的消极影响。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童年迁移经历会通过对个体的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和原有社会资本产生消极影响降低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同时,童年迁移经历会对个体的新增社会资本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童年迁移经历对男性农村流动人口成年时期收入的消极影响大于对女性的影响;6~12岁时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大,6岁以前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次之,13~15岁时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市内跨县迁移的消极影响大于省内跨市迁移,而跨省迁移的影响则并不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迁移对个体经济福利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减轻迁移造成的消极影响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温涛  张鑫 《农村经济》2022,(11):77-87
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心理层面研究相对贫困对流动群体城市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状况降低了其在当地的主观融入感。通过使用OLS和PSM模型研究发现不同标准下的相对贫困状态均显著降低了流动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异质性分析表明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本地住房拥有情况、户籍性质、流动方向和流动距离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存在以权利贫困为中介的部分中介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正规就业和社会交往对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感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文中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高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实现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几点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一项老年人口福利调查数据,以生命历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基于多元logistic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居住地类型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作为生命历程中的一项重要生命事件,农村老年人外出务工经历对其离开农村居住的偏好有积极影响;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居住地偏好存在差异,即低龄组老年人对到城市或城镇城郊居住的偏好更强;作为关联的生命因素,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外出务工经历也产生重要影响。子女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老年人更偏好于迁出农村居住,对城镇城郊的偏好最为强烈;此外,农村老年人个人能动性也对其居住地类型偏好产生显著影响。可见,城市、城镇城郊以及农村对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含义,而农村老年人偏好于留居农村还是迁居进城,是整个生命历程中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诸如土壤板结、酸化、水污染等系列环境问题,如何控制化肥用量过快增长成为中国当前平衡农业生产与环境污染的重要考量。1 9 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经历了1984年的流转权能赋权、1995年的资产权能赋权和2013年的资本权能赋权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劳动力流动和化肥施用量具有不同影响。本文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总数对化肥施用量具有稳健且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流转权能赋权和资产权能赋权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具有促进作用,进而导致赋权后的农民减少化肥用量;农地资本权能赋权则对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具有抑制作用,导致赋权后的农民会增加化肥施用量。总的来说,农地权能体系越完善,农民就越倾向于减少化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家庭务工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家庭务工的视角,探讨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户参与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方法:利用CFPS农户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农地转出方面,外出务工对农地转出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有效促进了农地的转出,而农务帮工与其他务工对农地转出行为均无显著影响;(2)农地转入方面,不同务工类型对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影响差异性显著,外出务工与其他务工对农地转入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务帮工则对农地转入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帮扶和引导,提高农村劳动力在非农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减少家庭生计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流动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双向效应,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流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农业经营主体;种植作物单一,产品不具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效率低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农村流动人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负面影响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形势和执政理念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政策一直进行着相应的调整。流动人口政策能够直接影响劳动力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文章从劳动生产率角度出发,分析人口流动政策调整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对劳动力流动的生产率效应以2000年为界总体分为两个阶段,以前两者关系显著,以后相关性开始逐步降低。最后,文章对新形势下潜在的改革红利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流动人口的流出大省,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给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收益。因此,对四川省的农村流动人口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利用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的相关数据,对四川省农村流动人口进行分析后发现,第二代流动者呈现出与第一代流动者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农村到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研究了影响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的个体、家庭和城市因素。本文发现,流动人口子女的性别和年龄、流动人口的工作类型、流动人口家庭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和城市公办学校的教育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的选择都有显著影响。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并未观测到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家庭人均收入对其子女就学地选择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返乡农民工是助推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力量。本文将道路修建作为农村公共事务治理的重要表征,实证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返乡农民工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提高了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相比于未外出的留守村民,返乡农民工更愿意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治理;长期返乡农民工、返乡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和主动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更强。治理机制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能够通过强化返乡农民工对村庄的生活依赖提升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但也会通过弱化他们对村庄的农业生产依赖降低其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配置更好的村庄,外出务工经历能够对返乡农民工的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参与意愿发挥更加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经历不仅对农村儿童的即期福利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成年后的个人发展可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基于河南、四川、江苏3省的农村问卷调查数据,使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劳动者就业质量,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了幼年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年的留守经历总体上显著降低了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其中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完全留守"经历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负向影响强度更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幼年的留守时间越长,成年后的就业质量越低;3年及以上的长期留守经历会显著降低劳动者的就业质量;初次留守发生在0~6岁年龄阶段对劳动者就业质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户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复杂的影响。本文就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性投资、农业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结构四个方面的影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多数研究都发现,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带来的劳动力流失和汇款流入分别对农户的农业收入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影响。但是,流入汇款带来的积极作用不足以抵消劳动力流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率有所下降,技术效率有所降低。有成员外出务工的农户与其它农户对各种先进农业技术的采用程度存在差异。务工农户减少了对农业的投资,这非常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此外,农户的生产结构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发生了变化,但是具体怎么变化,利用不同样本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组2010年初在西部地区289个自然村有外出务工家庭和无外出务工家庭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个体特征,劳动力流动对农民家庭收支、福利及农户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西部农村外出劳动力以文化程度较高的已婚青壮年男性为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缓解农民家庭贫困、改善农民家庭福利状况及促进土地流转具有积极效应;对农村劳动力和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农业产出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库,通过构建面板Probit模型探究农户外出务工经历和外出务工类型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并采用PSM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户创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以临时性外出务工经历为参照,自主创业型、受雇型的工作经历与参照物之间对农户创业影响存在异质性,且自主创业型的影响大于受雇型;自由职业型的工作经历与参照物之间对农户创业影响不存在异质性。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