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妥善解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河南省S村幸福院NGO互助养老模式在其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产生。S村作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特点较为突出的农村,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该地区NGO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兴起时间较早、发展历程较长,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易复制性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基于S村幸福院的基本情况及NGO互助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分析其发展优势与机遇、面临的劣势与挑战,并提出NGO模式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我国农村地区互助养老模式逐步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的养老难问题。互助养老起源于国外发达国家,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都存在较成熟的互助养老体系,其发展模式及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互助养老模式起到了启示作用。我国对此应加以借鉴,用于完善农村地区互助养老体系,使互助养老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河北农村地区除了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等三种基本养老保障方式外,各地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出现了合作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集体养老金供养综合模式等,为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河北、湖北、内蒙古等地的农村地区开始探索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农村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模式,互助养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修复失衡的代际关系,并为一种更加理性化、较少亲情的代际关系均衡提供过渡平台。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化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愈来愈多,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减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负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和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优势。然而,目前在实施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存在政府帮扶程度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农村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从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来源,加强社会宣传、提供互助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6.
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出现的机理和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作与发展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国家在农村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在财政、立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面临巨大压力。由于当前中国代际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举步维艰。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理念对于探索农村新养老模式有较大帮助。基于发达国家互助养老模式的实践,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推行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地区养老问题更为突出。为研究江苏省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对江苏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和养老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得出江苏省农村地区存在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作为主流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普及度不够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需重视、专业老年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仍需提高等问题。建议在江苏省农村地区创新发展多元化新型养老模式,探索家庭养老、社区养老、集体养老、互助养老等模式,走专业化养老和互助养老的优势互补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基本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养老。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使用最为普遍和主要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有关资料显示在县(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全部经济来源有38.1%来自子女供给。但随着我国农村老龄化速度日渐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推广,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正逐步弱化。  相似文献   

10.
在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体构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脱贫地区农村社会场域中,村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乡贤在社区记忆下的自我驱动、脱贫户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基层政府的绩效导向共同推动了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互助共同体构建困难、供需存在偏差、资金支持有限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了村庄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因此,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从制度完善、资金供给、社会动员和服务提升等层面精准施策,从而推动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邻里关系为实施互助养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面临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服务内容创新不足、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规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和工业部门转移就业,家庭小型化、农村人口"空心化"趋势明显,再加上"少子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福利供给已成为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热点。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制度化养老保障水平低、社会化养老服务相对缺失的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优势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创新之举和有效之策,并迅速在全国推广。作为农村未来养老的新模式,农村互助养老在发展过程中遭遇思想观念、法律政策、资金保障、政府执行等现实困境,亟需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促进农村互助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年外出就业,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延伸性问题,成为政府、社会的关注热点。在共生理论指导下,以天津市武清区W村“幸福大院”为例,构建供需主体协调共生分析框架,提出构建责任共担的共生单元、对称互惠的共生模式以及互助养老的共生环境等优化建议,以期破解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互助养老整体绩效不佳背景下,对农村互助养老绩效内涵以及实践逻辑的关注有助于厘清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复杂变化,促进实践中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提高。基于合作生产视角,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解构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的内涵,结果绩效主要表现为互助养老效率、互助养老服务质量和互助养老效益,过程绩效主要表现为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着眼于个体行动、行动者间合作生产福利过程及其所处外部治理环境,结合跨案例资料的比较分析,从宏观结构、中观机制、微观嵌入以及情境影响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绩效生产的实践逻辑。研究表明,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是多环节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提升农村互助养老绩效水平需要优化政府治理环境、加强村庄社会建设、建构合作生产供给机制以及发挥个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增长趋势。自河北省肥乡县互助幸福院试点成功以来,互助养老模式逐渐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开来。互助养老模式成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方式的有效补充,综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点,又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健全农村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念下农村老年人被视为被动的"待养"群体,导致长期以来养老体系中的主体易位和权责让渡,而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围绕着"健康、参与、保障"等养老新理念,推动老年人之间的"自助—互助"以降低养老成本,因而成为解决当前我国未富先老的农村社会养老难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助养老是近年来河北农村出现的养老新形式。本文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方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技术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更甚。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村空巢老人增加,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传统以土地为养老保障的农村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农村地区老年人因老返贫、因病致贫风险较大。需要结合农村现实情况,探索兼顾农村老年人医养双重需求的养老模式。医养融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该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大量老年人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生理与心理需求。本文结合农村老龄化发展现状,阐述农村发展医养融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剖析农村医养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短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的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农村空巢老人经济、生活与精神上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传统家庭功能弱化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养老体系与养老资源供给问题等因素,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农村养老保障与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特点出发,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流动在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农村人口素质提高、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及农村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流出地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空心化老龄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主体缺失、冲击农村家庭养老基础、留守儿童问题突出。各级政府必须正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