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态补偿脱贫作为中央提出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意味着在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生态补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探索贫困地区现有生态补偿政策的减贫效果,对于总结我国生态补偿探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的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三贫困县的实地调研,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调研区域内生态补偿的现金补偿方式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参与政策的农户认为生态补偿政策对收入有增长效应,但实证结果显示,当前标准下的生态补偿政策对农户的长期收入有负向影响,而且对贫困户的帮助并不明显,这意味着生态补偿政策的扶贫效果取决于补偿标准的高低和补偿方式的选择,只有对补偿机制进行精心设计才能同时满足生态保护和缓解贫困两个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推动生态补偿扶贫的大背景下,科学测度不同生态补偿政策的实际减贫效果,对于完善贫困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8月云南省实地调研数据,测算了两种贫困线下区域的FGT指数,分析不同方式生态补偿的实际减贫效果。结果表明:两种不同贫困线标准下,现金型补偿和岗位型补偿均降低了区域的贫困发生率,缩小贫困缺口和减少贫困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相比于现金型补偿,岗位型补偿的减贫效果更好,显示出较高的瞄准度和持续性,而现金型补偿对于农户资源禀赋的前提要求和定额支付的特点,降低了其减贫的精准度和持续性。因此,基于农户的异质性特点充分发挥不同补偿方式的协同作用,积极推动补偿标准动态调整和补偿方式多元化发展,是未来深化生态补偿扶贫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是激励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评估其受偿意愿对制定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实现生态保护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2个县23个村组204份退耕还林调研数据,采用条件价值法(CVM)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受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分位数回归,进一步分析农户在不同分位点受偿意愿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农户退耕受偿意愿为2353.4元/亩,补偿期限5年,约为现退耕还林补偿标准的1.5倍。农户的资源稟赋特征及主观认知是影响受偿意愿最主要因素,且在不同分位数上影响系数存在差异性。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性,年龄大的农户更倾向于现金补偿,而年轻农户更倾向于政策补偿和技术培训。因此,在加强生态环境重要性以及政策宣传的同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补偿标准,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根据农户资源稟赋的不同,实现补偿标准的差别化。  相似文献   

4.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2020年鄂南山区S县贫困户脱贫质量调研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回归模型,实证考察了科技扶贫政策对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检验了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扶贫政策显著抑制了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脱贫农户农技水平和持久脱贫信心在科技扶贫政策和脱贫农户贫困脆弱性之间均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明确了脱贫能力的提升和脱贫信心的增强是科技扶贫政策降低贫困脆弱性的深层原因。据此提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间节点上,要加强对贫困户的识别能力,精准实施科技扶贫政策,瞄准脱贫人口提供农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提高农户的内生动力,调动其参与科技扶贫的积极性,提高脱贫农户的农技水平,增强持久脱贫信心,使得科技扶贫政策取得更好的减贫增收效果,从而降低贫困脆弱性,确保脱贫农户稳定脱贫、不返贫。  相似文献   

6.
农户作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关键利益相关者,设计符合当地农户受偿意愿的生态补偿方案,对于完善源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钱江源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案例点的实地调查,运用选择实验法对涉及的补偿产品方案进行情景模拟与分析,利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农户对不同生态补偿产品方案的受偿意愿(WTA),以期为完善我国大江大河源头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不同补偿产品受偿意愿从高到低依次为农林产品补偿现金补偿就业补偿,农户获得三类补偿后自然资源经营权退出比例分别提高1.69倍、1.47倍和1.16倍;(2)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受偿意愿存在差异,低收入组受偿意愿最高为农林产品补偿,农户自然资源经营权退出比例提高85.02%,而高收入组受偿意愿无显著区别;(3)不同家庭收入结构农户的受偿意愿也存在差异,高农业收入组更易接受现金补偿,其自然资源经营权退出比例提高89.51%,低农业收入组受偿意愿无显著区别。研究认为,要以农林产品补偿为主设计多类型生态补偿产品方案,满足当地农户现实需求;瞄准主要受偿需求群体,健全精准帮扶补偿方案;提高公共财政投入力度,整合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短时间内收入减少,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光伏扶贫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通过在贫困村全方位、多渠道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的公益岗位,积极化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决胜脱贫攻坚的影响。分析了光伏扶贫在公益岗位设置中存在的岗位设置难和岗位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提出因户施策、分类开发公益岗位、健全监管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是理论研究的焦点,也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实施的关键。本文利用CHIP2013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及其空间异质性,并进一步剖析退耕政策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总体而言,退耕政策对农户收入产生了显著负影响,但地区间存在空间异质性;同时,农户劳动供给和人力资本在退耕对收入的影响中分别起到部分抑制作用和部分中介作用。建议政府提高与优化退耕补偿标准,出台与区域发展相联系的差异化补偿政策;同时,发展退耕区服务业,增强对退耕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户稳定增收是“后小康”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从微观农户视角评估森林碳汇扶贫项目的增收效应,对于检验项目开发减贫成效、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2020年四川省4个森林碳汇项目试点县5 225个建档立卡户的实地调查数据,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厘清森林碳汇项目影响农户收入的作用机制,并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 (1)森林碳汇项目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2)相比建档立卡贫困户,森林碳汇项目对建档立卡脱贫户的增收效应更大,且主要来源于森林抚育环节;(3)森林碳汇项目主要通过林地投入和劳动力投入两种作用机制直接或间接降低建档立卡户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进而影响其家庭经济收入,但此机制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脱贫户中存在差异。结论 建档立卡脱贫户在森林碳汇项目中,除了能获取碳汇转移性收入,还可凭借劳动禀赋优势获得工资性收入以期弥补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损失,进而增加家庭收入;而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缺乏劳动能力和农业依赖性强,参与森林碳汇项目难以弥补收入损失,最终导致福利受损。这表明后脱贫阶段,森林碳汇项目能够有效促进欠发达地区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充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项目到期之际,分析农户现有新一轮退耕规模的收入效应对下一步中国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一轮退耕还经济林、生态林规模对农户收入效应表现出差异:还经济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并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还生态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户均退耕规模拐点为9.70亩,在各收入群体中均存在倒U型关系,且表现出益贫性。不同的政策参与强度下还林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同。当前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大规模扩张方面存在实践层面的挑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向经营多元化、功能多样化和综合效益方向转变。对于农户而言,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生产力、家庭资源禀赋后选择合适的退耕规模和林种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甘肃省陇南市农户的自身意愿出发,结合180份调查问卷,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项目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农户更多地希望补偿的多种搭配方式,而非单一的资金和实物补偿;陇南市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可能性比不参与的可能性分别增加0.22和0.14,并据此提出了今后在该类区域生态补偿项目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应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比分析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强化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精准扶贫效用提供信息支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林业生产经营技能、退耕补偿满意度等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且不存在显著的贫困尺度差异;第二,亲戚中是否有乡(村)干部、同村人的退耕效果、退耕风险感知、退耕预期收入等对贫困农户与非贫困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规范并强化乡(村)干部的引导作用,建立退耕还林的典型经验推介机制,提升退耕农户的林业生产能力与非农就业技能,以切实增强工程区贫困农户的退耕意愿,有效凸显退耕还林工程的扶贫减贫效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农户调查数据,本文运用Logistic计量回归模型对农户参与德援项目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项目的认知、家庭平均月收入、林地面积、林地离家最远距离、项目参与要求、农户的从众心理及林业政策7个因素显著影响农户参与德援项目的意愿。最后,提出加大宣传力度、完善补偿机制及制定后续产业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近年施行了一系列类似生态补偿的保护环境的重大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即是其中之一.基于生态补偿项目社会公平性考虑和项目实施的客观扶贫效果,有关贫困农户的生计影响研究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中普遍关注的议题.本文利用英国海外发展部(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初次构建了生态补偿对贫困农户生计能力影响的具体测度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进行了定量计算分析,并讨论了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亟需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归纳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后扶贫时代,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0年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3个贫困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构建“反事实对照”测量并比较精准扶贫时期有无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动态变化,解析了不同类别帮扶项目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发现,2014—2020年样本地区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快速下降。与无帮扶项目情境相比,有帮扶项目情境下农户家庭贫困脆弱性下降更快,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并未使当年样本农户贫困脆弱性出现较大波动。实证结果表明,直接增收类、提升生产性基础设施水平类、提升人力资本类和易地扶贫搬迁四类发展型项目,以及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均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显著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同时,各类项目的影响也因致贫原因不同存在异质性。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可能增加因病或因残致贫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但非直接增收的保障类项目对降低该类家庭的贫困脆弱性有更好作用。提升人力资本类项目对缺技术致贫家庭有更好的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后扶贫时代建立贫困“事前”预警机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适宜的生态补偿是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表明最低生态补偿应能弥补农户环境参与的全部成本;考虑到生态保护的公平原则,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应包括退耕还林的生态服务价值。本文以重庆万州退耕还林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成本流、保护拍卖和选择实验法,分别估算了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成本、接受意愿和生态环境价值贡献基础上的退耕还林补偿水平。不同补偿原则下的测算结果发现,现有退耕还林农户补贴严重不足。适宜的生态补偿标准是确保退耕还林的生态可持续性的前提,也是政府政策设计应该深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基于武汉市289户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了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从农户分化视角探索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方式选择偏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农户对农田生态补偿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需求,绝大多数农户偏好现金补偿方式(8131%),208%的农户希望提供实物补偿,588%的农户选择技术补偿,1073%的农户选择政策补偿。(2)农户分化特征变量与农户补偿方式选择偏好之间具有显著性的关联度。年结余、职业类别、人均年收入与农户补偿方式选择间存在强关联关系(R>75%),性别、年龄、是否为党员、村干部、生活开支、食物开支、年纯收入、是否参加农村医疗、养老保险、非农收入比重、从亲戚朋友获得借款从银行获得贷款等农户分化特征变量与补偿方式选择偏好间也存在较强关联关系(50% R≤75%)。(3)农户分化特征变量对补偿方式选择的影响各不相同:相较于技术补偿,农户对现金补偿方式的选择受到性别、年龄、是否为党员或村干部、生活开支、食物开支、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人均年收入、获得朋友借款难易程度等分化特征变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而农户的年龄、食物开支、是否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这3项特征变量显著影响农户对实物补偿方式的选择; 农户的性别、否为党员或村干部、家庭年结余、人均年收入、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影响对农户选择政策补偿方式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基于农户分化特征,设计差别化的农田生态补偿方可提升农户农田保护的积极性,提升农田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瞄准目标偏差、脱贫绩效边际递减、返贫时有发生等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有效扶贫脱贫对当前的乡村治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合作治理理论,探讨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对农户脱贫的影响。第一,组织参与的治理方式能够提高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对促进农户收入增长进而促进农户脱贫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二,政府主导的治理方式对农户脱贫的影响较大,但在我国贫困地区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出来,贫困地区的政府功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迫在眉睫。第三,农民自治对农户脱贫的影响明显但作用最小,可能原因是受参与机会和渠道的制约。基于乡村多主体治理的复合型扶贫脱贫途径,从治理理念以及体制机制层面提出了促进农户"内生型"脱贫以及"主动"脱贫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