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立足干旱区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与“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总要求,以新疆荒漠化治理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为研究对象,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及GM(1, 1)预测模型测度系统耦合协调状况以及未来趋势情况,构建荒漠化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荒漠化治理与社会经济内在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通过荒漠化工程的实施,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逐步发展到协调发展阶段,新疆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仍处于不断协调过程中。GM(1, 1)模型预测表明,未来5年三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阶段。  相似文献   

2.
荒漠化由沙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三个部分组成,它作为极其重要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文章从生态经济学理论探讨了干旱沙化生态脆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以生态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区域化为主线,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客体,依据生态学进行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人口压力研究。同时结合陕西榆林市神木县实际,对该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做了实证分析,旨在促进中国区域生态经济学走向成熟,为典型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分析调查亚湿润干旱区自然、经济、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该类型区的荒漠化治理工程效益评价体系及分级标准,并对北京市桑马房村荒漠化防治工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桑马房村7年间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荒漠化治理效果显著。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了桑马房村荒漠化治理成效,为亚湿润干旱区其他荒漠化治理典型工程的效益计算、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新现象;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生态问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生态问题过程的实质,是生态要素对生产、生产环境、内容和效果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5.
于平 《环境经济》2007,(10):60-61
生态草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植被。吉林省实施的生态草建设工程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不单纯具有生态价值,也是经济草和富民草。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属于松嫩冲积——风积——湖积低平原。厚达百米的第四纪盖层下,金属矿产资源贫乏,石油将近枯竭。而土地全面荒漠化又使可再生资源锐减,难以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种局势也使现代化生态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遇到严重困难。 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这种困境?笔者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新型生态经济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又必须对阻碍其实施过程的某些  相似文献   

7.
生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而能否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则是衡量地区自身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反思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PRED战略模式。通过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达成社会生产过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经济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生态需求在现代人类需求中的重要地位观代经济社会是个生态经济有机整体,现代人的需求是物质文化需要和生态环境需要的生态经济综合体系。我们把它称为生态经济需求。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人类社会生产进入了技术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这种需求的实现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之上的,使现代经济社会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同时人类又将自己经济活  相似文献   

9.
姜妮 《环境经济》2006,(6):21-27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荒漠化作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个代表全球性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它能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威胁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威胁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为了唤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联合国大会把2006年确定为"国际沙漠与荒漠化年";为了配合这一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沙漠和荒漠化"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一直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防治荒漠化首席专家卢琦博士.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生态情势在本质上更加严重。按计划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能够借助社会、经济的和工程、技术的决策,来防止“社会和自然”体系中的冲突,从而不断地求得必要的协调。正如K·马克思和φ·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某种对自然界的态度取决于某一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避免污染环境,按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其本质仍是生态经济。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由于荒漠化侵蚀、人类经济活动的破坏,黑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矛盾突出。基于对生态经济本质与运行方式的科学认识,文章提出了在黑河流域不同地段分别建立各具功能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播生态是科学技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构成的,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氛围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各主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结构。它是与自然生态类似的开放系统,其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能量的输入与转化。从能量角度考察科技传播生态,提出了以熵变化过程为特征的科技传播生态模型。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是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物理属性、生态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流通、还原和调控等服务功能.然而以往的土地管理着重于土地结构、权属和用地性质的数量管理,而缺乏对土地功能、过程和生态资产的系统管理.土地复合生态管理从技术革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入手,调节土地利用的结构、过程与功能,保证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和居民身心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土地的经济、生态和文化功能得以持续、健康的发展,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的综合发展.土地复合生态管理的评估体系将传统土地利用的一次性审批转换为连续的生态监测,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定期对土地进行生态审计与评估,是促进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土地复合生态管理要求针对土地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建立一系列生态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适时监控,准确评估土地利用维持和变化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没有科学技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就不会有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看到,科学技术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寻找新的资源开发途径,促进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内减少资源消耗、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包钢 《经济问题》2007,330(2):119-120
土地荒漠化是山西省当前面临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山西省的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恶劣,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山西省荒漠化现状与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西省荒漠化经济损失分析,提出相应的荒漠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失业指数替代失业率能比较准确、科学地反映社会失业的现实状况。文章通过失业指数计算的设计过程及其计算结果,对失业这一特定的,与经济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监测、评价和预测未来失业变动状态的失业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荒漠化治理世界领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球荒漠化现象被称为"地球上的癌症",是全球生态治理问题中的难点。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相关地区大部分处于农牧交错带、草原牧业带、半干旱农业带区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为了根治这一生态难题,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荒漠化治理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联合国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七次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将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的成效作为全球样本向世  相似文献   

19.
王蒙 《时代经贸》2010,(6):134-134
本文从认知、生产力、社会变革、生态调节和经济五个不同的方面描述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的功能,对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加以阐述,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据路径依赖的原理,提出促进湖南绿色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包括政府引导体系、经济政策体系、生态科技体系、生态法制体系、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