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基于组分分析得出,煤炭对PM_(2.5)浓度的贡献在61%左右,仅通过末端治理不可能解决大气环境问题,必须实施燃煤总量控制等源头治理手段。环境质量告急,环境容量超载。近十几年来,我国大气污染地区差异性显著,局地污染与区域污染相耦合,煤烟型污染与复合型污染共存,特别是PM_(2.5)成为影响我国大部分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首要污染物。基于全国城市PM_(25)年均浓度达标约束的大气环境容量统计,全国SO_2、NOx、一次  相似文献   

2.
采用ArcGIS技术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我国地级行政区1998—2015年PM_(2.5)污染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M_(2.5)污染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PM_(2.5)污染的因素进行经验识别。结果表明:(1)1998—2013年PM_(2.5)年均值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呈阶段性波动特征,但2013年之后有下降趋势;(2)PM_(2.5)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呈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3)基于IPAT模型的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显示,PM_(2.5)污染不仅受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邻近地区的PM_(2.5)影响;(4)在地级市层面上,PM_(2.5)污染满足EKC假说,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地区污染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最后,在时空演变和空间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治理PM_(2.5)污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地理》2021,41(7):82-92
合理评估城市空气污染带来的居民健康风险和经济损失,对于区域空气污染治理和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遥感数据解译2015、2017年中国338个城市PM_(2.5)浓度和人口密度数据,选择暴露—响应模型来估算PM_(2.5)污染而导致的早逝及相关疾病发病率,进而采用生命价值法和疾病成本方法分析和比较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经济损失差异。结果表明:(1)2015—2017年,PM_(2.5)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的污染格局没有显著改变。高污染地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京津冀以及周边城市。(2)PM_(2.5)污染导致健康终端损失和经济损失有大幅的降低。其中,居民健康终端损失人数降低23.9%;居民经济损失总值从2015年的18 249.6亿元降低到了2017年的13 826.4亿元,降低了24.24%。(3)城市化率的提高对PM_(2.5)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和相应的经济损失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针对京津冀等部分高污染和高城市化水平城市。未来,需因地制宜,加强重点城市的PM_(2.5)监控与治理,切实保障城市居民的公共健康。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有着深刻影响。采用卫星监测的地表PM_(2.5)栅格数据,测算中国省域城市化空间紧凑度,实证分析了省域城市化空间结构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空间紧凑度对雾霾污染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显著为负,说明提高城市化空间紧凑度不仅可以降低当地PM_(2.5)浓度,对邻接区域的雾霾污染也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是雾霾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雾霾污染的城市化效应传导作用显著,而生产率效应的传导路径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各类经济活动也带来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以PM_(2.5)为典型代表的大气污染,严重危害社会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要求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TVP-VAR-SV模型,就北京市2014年1月到2018年10月的月度时间序列,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深入分析北京市PM_(2.5)值与当地经济活动的联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房地产施工面积对北京市的PM_(2.5)浓度影响最大,PM_(2.5)本身次之,然后是工业总产值影响,游客周转量对其影响最小。最后根据脉冲响应分析,为治理北京市PM_(2.5)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居民PM_(2.5)减排行为的正确引导可有效缓解我国雾霾污染。基于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建立雾霾治理视角下城市居民PM_(2.5)减排行为意愿模型,并借助结构方程建模方法(SEM)对川渝地区城市居民个人层面的PM_(2.5)减排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居民的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道德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居民的PM_(2.5)减排行为意愿,而且在雾霾治理背景下,居民道德规范的影响力度明显加大;环境后果和环境责任感分别从两个角度显著影响居民的道德规范和减排意愿,环境责任感在道德规范的培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最后,为管理部门针对性的调控6个影响因素以引导居民PM_(2.5)减排行为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2)
枣庄市是传统的煤烟型重污染城市,在工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解决空气质量问题迫在眉睫。对2014年—2015年枣庄市8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_(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PM_(2.5)的季节分异特征、地域分布特征、日变化差异分析以及与大气氧化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PM_(2.5)的平均浓度最低、冬季最高。各监测站中浓度较高的是峄城区政府观测点、市中区政府观测点和高新区观测点;较低的是山亭区环保局观测点和台儿庄区环保局观测点。在一天中,PM_(2.5)的浓度变化呈多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0:00、07:00、10:00及19:00。PM_(2.5)浓度与SO_2、NO_2和CO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与O_3浓度成明显负相关,表明大气氧化物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际环境污染的动态综合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单一污染物难以表达环境污染状况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能够代表整体环境状况的污染排放指数,并首次运用一种基于整体差异的动态客观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28个省1995~2006年的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变动趋势,并基于经济结构和能源因素视角,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中国和分区域污染排放指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要实现十一五规划中主要污染物在2010年比2006年减少10%的约束性目标,从三大区域来看,应该重点监控东部地区;从省级区域看,应该重点加大对河北、江苏、辽宁、山东、四川、河南、山西、广东、浙江、湖北、湖南等省份污染排放的治理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符合市场机制的能源价格体系、加大贸易开放度和降低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可以减少污染排放。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我国2001—2010年省区面板数据,考察了煤炭消费因素对PM2.5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煤炭消费量与PM2.5为正相关,而且是我国PM2.5污染的主要成因。治理我国PM2.5污染,要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为重点,同时,也要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优化工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0.
运用Hansen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采用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和国外权威机构发布的PM_(2.5)数据,研究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关系;且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率在经济增长与雾霾污染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即当这几项门槛变量达到或跨越一定的门槛值时,经济增长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程度会发生显著不同的增减变化,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框架下,运用联立空间面板模型讨论了雾霾污染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分别测算了实施"煤改气"项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能源强度下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东部沿海工业企业向中西部劳动力大省转移4种情景下,雾霾污染的变化。结果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京津冀天然气消费占比提升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下降约0.20~0.29 μg/m~3;河北、山西、内蒙古和辽宁能源强度下降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下降0.48~0.57 μg/m~3;东部沿海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下降0.71~0.95 μg/m~3;中西部劳动力大省工业产值比重上升1%,该地区雾霾年均浓度约上升0.69~0.93 μg/m~3。从模拟结果来看,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雾霾污染的最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觭ois 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滕飞 《环境经济》2015,(Z1):24-25
能源是经济的血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在快速增加。200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5亿吨标煤,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36.2亿吨标煤,年均增速高达8%。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巨大,生产与利用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消费成本:模拟结果显示,2012年煤炭消费对全国PM25、SO2、NO2的贡献均在一半以上。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电厂锅炉是第一用煤大户,占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的半壁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吉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并利用GM(1,1)模型对吉林省2016~2018年人均碳排放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相关影响因素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未来将会以更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增长。为此,文章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从能源消费价格、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几个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降低吉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斌 《经济论坛》2006,(22):46-47
中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包括原油与成品油)由于能效高污染低且能满足诸多国民经济行业的特殊能源需要,其消费需求正日益上升。但是,中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能力已接近饱和,无法通过单纯国内石油生产满足日益上升的石油需求,中国政府只能通过巨额原油进口平衡石油缺口,结果导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见表1)。另一方面,中国能源生产结构以煤炭为主,中国煤炭生产量占到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0%以上,同时中国煤炭的储藏总量为5.06万亿吨,可直接利用的煤炭储量为1886亿吨。无论在储量或生产能力上,中国的煤炭工业都是世界第一,煤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近些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2019年我国337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超标率已经下降到57.3%,城市细颗粒物(PM_(2.5))的浓度在下降,污染范围在减小。但与此同时,臭氧污染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加剧,成为很多城市夏季的首要污染物。与"看得见"的雾霾相比,臭氧污染不易察觉,但从危害上看丝毫不亚于PM_(2.5)。这种"看不见"的污染,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必然会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臭氧污染日渐加剧臭氧(O_3)是氧气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85~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能源消费、煤炭消费、石油消费、电力消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电力消费之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雷强  郭白滢 《发展研究》2013,(12):18-25
本文利用1978年至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能源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具有长期均衡关系,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短期内,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煤炭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城市化率和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长期内,城市化率和煤炭消费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存在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能源消费、煤炭消费和城市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从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费总量和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并且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远大于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的贡献率具有持续拉动作用,而相反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对城市化贡献率的影响不明显.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关结论以及实现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煤炭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我国GDP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的数据,首先,得到我国煤炭消费收入弹性系数依然过高的结论;其次,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是均衡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协整与双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即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建设国家煤炭储备体系,实施煤炭供应国际化战略,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