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利用2003-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模式选择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受到行业结构、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的约束: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选择专业化集聚模式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适合选择多样化集聚模式。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模式在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东部、中部、西部)都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而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也能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本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过度集聚会对周边地区经济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在东、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西部的本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在中部地区存在负面空间溢出效应。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也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提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9—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发挥积极部分中介效应,即产业协同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由传统模式向创新驱动模式转型。基于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区域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部分中介效应强度高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  相似文献   

4.
王奇 《经济纵横》2012,(7):77-79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是由这一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特征决定的,有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现阶段,这一必然性主要表现为市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需求巨大而有效供给不足。本文分析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以下解决方案:打破行政管理的不合理约束,实行集群融合化管理模式;引入高科技手段,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发展;完善行业服务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信任机制,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5.
张浩然 《财经研究》2015,41(5):67-77
文章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视角入手,基于2003-2012年城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面板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取决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跨越了门槛的城市可以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大城市的知识溢出效应及更好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匹配中提高效率,城市经济总量越大,集聚效益越显著;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总体上并不显著,随经济体量的扩大呈现倒U形变化.此结果意味着不同等级的城市适合发展不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需要鼓励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而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应避免盲目追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通过建立面板VAR模型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和集聚规模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对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均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而专业化却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效应。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7.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视角,本文以VAR模型为基础,运用脉)中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动态变动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定量影响。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促进作用仍在延续。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解释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而且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在进入服务经济、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结构之后,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在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与其他产业形成全面的产业融合。文章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北京产业融合和产业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较强的自我增强效应。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消耗使用较为均衡,服务业自身初步形成了产业互动关联网络体系。制造业通过投入产出关联与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融合互动程度,但层次水平有待提高。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北京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一,以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以服务业自增强,促进服务业体系升级。  相似文献   

11.
杨少浪  李华 《广东经济》2016,(13):40-49
近年来,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生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有力撑起广东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广东提质增效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国内外比较,综合分析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广东科学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后发国家如何针对本国的实际,深入探索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挖掘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助推器,而产业融合有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过程实质是产业价值链分解和重构整合过程,产业融合可以通过提升产业竞争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而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偏低。最后,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海南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目前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下,各县市发展很不均衡.为使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本文建议:继续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例如大健康产业和会展服务业,并促使其与旅游业相融合;以高端制造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海南省城镇化进程;注重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磊  付奎  邓昌豫 《产经评论》2022,13(2):99-116
雾霾污染对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城市空间的合理集聚对促进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具有关键性作用。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否具有减霾效应?基于2007-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市数据,运用GS2SLS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雾霾污染具有典型的空间传染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抑制城市雾霾污染。不同城市规模和集聚特征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呈现不同特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霾效应仅在大城市和特大及以上城市显著,多样化集聚的减霾效果大于专业化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减霾效果显著,而中低端集聚减霾效果并不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城市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结构清洁化等路径实现减霾效应。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一是推动城市间污染协同治理,完善大中小城市一体化环境治理机制;二是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合理引导城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三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不同产业间协调共生;最后要因城施策,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  相似文献   

16.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多年来,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本文从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基本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对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沪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秀青 《经济师》2010,(5):260-261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与启示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对山西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对策建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然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扩张效应并没有伴随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而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解决我国就业难题,本文试图就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低就业吸纳能力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实证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有单位比重和行业工资水平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因此,应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私人有效投资、促进行业产出增长、消除现行的二元就业体制、打破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生产性服务业是否有效地为制造业提供产品和服务。借助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投入变量引入制造业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运用动态最优化的方法推导出投入各种生产性服务业的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制造业的增长率呈正比。最后用Malmquist指数法,对投入不同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进行测算,发现目前我国只有"金融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两个生产性服务业投入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所提高,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