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排放是区域旅游业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三个方面测算了江苏省2001~2013年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了碳排放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江苏省旅游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研究表明:(1)旅游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但年均增长率低于旅游经济增长率。旅游业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188.5747×10~4 t增加到2013年的478.0887×10~4 t,增幅为153.53%,年均增长率为8.06%,低于同期旅游经济年均增长率9.74%。(2)旅游交通碳排放是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主要组成部分。2001~2013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平均为79.20%,旅游住宿为16.10%,旅游活动为4.70%。(3)旅游业整体呈绿色发展趋势,2001~2013年江苏省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旅游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下而上"法,建立旅游业碳排放的测算模型,对新疆旅游业CO2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了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脱钩关系。结果显示:2000—2014年新疆旅游产业CO2排放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8—2009年出现较大波动,与新疆当时社会突发事件导致旅游经济受到影响相关,2013—2014年出现较小波动。新疆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经济以弱脱钩关系为主,占比达到50%。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推进、加大低碳技术研究与利用、引导游客践行低碳旅游等方式,逐步实现新疆旅游业低碳绿色发展,达到与旅游经济强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3.
以碳排放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测算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结果可以表明一方面旅游业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朝阳产业,可以大力发展;同时测算也显示内蒙古旅游业还是有一定的能耗和碳排放的,2010年内蒙古旅游业的能源消耗为73.53 PJ,碳排放总量为7.368 Mt,可见还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空间。据此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内蒙古旅游业低碳发展模式;制定旅游低碳认证制度,完善奖惩机制,规范发展低碳旅游;建设旅游低碳实验示范区(点);宣传低碳旅游理念,增强游客环保意识等策略,以期降低内蒙古旅游业碳排放。  相似文献   

4.
旅游相关的碳足迹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科学客观地测算旅游碳足迹,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和落实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研究基础。基于自下而上的视角,并结合旅游终端消费的特征,首次引入时空差异因子,构建了具有良好开放性的区域旅游碳足迹测算概念模型。实证测算结果表明,2012年我国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33.4×109 kg,约占全国碳足迹总量0.38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终端旅游碳足迹总量仍将进一步增长。此外,通过NPP数据计算和处理,引入碳排放压力指数表征旅游碳足迹时空差异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旅游碳足迹的排放特征打下基础。最后,从低碳旅游区域环境保护、旅游终端消费低碳化、低碳城镇协同等方面探讨适合我国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5.
以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作为衡量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5年旅游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以14.91%的年均增长率从2006年的6 164.6×104t增长到2015年的20 739.5×104t,同时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开始减弱;②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类型分布不均衡,以中碳、较高碳排放类型为主,在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上,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③长江经济带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差异都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态势,区域差异主要根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对区域内差异的依赖程度呈下降态势;④在各影响因素中,旅游业经济规模、人数规模、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环境污染治理水平、旅游产业结构对旅游业碳排放起着显著负向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6.
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国内生产总值关于旅游收入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旅游收入乘数整体求解模型。根据此模型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及山东、广东、四川三省的旅游收入乘数进行测算,并利用同样的方法测算出相应区域固定资产投资乘数。对相关乘数比较而得出结论: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有着更强的经济拉动作用;相对于东部省份,西部省份的旅游业的经济拉动作用更为显著。这为我国旅游政策的制定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产要素视角,以旅游业要素投入、旅游收入等为测量指标,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DEA相对效率等量度法对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以1993—2009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我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结论表明:①产业的要素投入和产出从不均衡走向均衡,区域差异逐渐减小;②当前区域差异处于良性水平;③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效率总体水平有待提升,区域差距突出;④政策推动对西部旅游产业发展效果明显;⑤提高产业效率是我国旅游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尝试性给出了解决区域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测度方法的选择与分析,目前我国对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测算,由于角度不同,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从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关性出发,用投入产出法测量是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近年来,旅游卫星账户(TSA)的测量方法逐渐推广。投入产出法和卫星账户测算法虽然可以比较精细地计算出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如旅游业对GDP贡献、其他行业与旅游业对比的规模、旅游活动引来的就业数量、旅游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旅游业影响就业等,但是这两种方法计算复杂,要编制一个区域的投入产出表和旅游卫星账户决非易事。目前我国只有部分地区的统计部门编制有旅游投入产出表,而卫星账户则更是处于试验阶段,因此,当我们在进行旅游业发展规划或者在对旅游业属支柱产业的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实际工作时,能用到的数据也就是几个基础数据,如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数、固定资产总额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应对低碳经济来临的发展方式。在低碳旅游发展的进程中,碳足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政府应当借鉴国内外有关碳足迹研究的相关成果,从宏观层面建构促进低碳旅游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及体制机制,从微观层面引导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与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同时采取正确的碳足迹测算方法计算旅游企业的碳排放量,为碳足迹标签的制订确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算全国30个省/市2002—2011年的碳排放量,并进行碳排放区域划分,将30个省/市按照碳集中度划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碳排放区域。利用STIRPAT扩展模型,并采用SPSS岭回归方法对3个碳排放区域的碳排放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仍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我国在低碳技术的投入和发展上还比较落后,使得整体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碳排放的增加量比利用科技手段减排的CO_2要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各省区低碳发展特征的分析,明确其在减少碳排放目标上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脱钩理论为基础,设计出低碳发展弹性系数和能源碳排放结构弹性系数,分别从碳排放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两个角度反映区域“增量”碳排放特征,采用2005-2009年我国各省区直接和终端能源消耗量数据对两个弹性系数进行了测算。基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存量”碳排放对区域低碳发展的影响,并利用我国各省区2005-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具体测算,采用聚类分析法综合3种特征的分类结果,对我国各省区的低碳发展目标进行了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12.
王维  周睿 《经济研究导刊》2010,(28):156-159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其贡献多大,一直是个难以测算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县域经济而言。这里从可以获得的县域发展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江苏旅游胜地——溧阳为例,构造了一系列指标,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评估了旅游业对溧阳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发现溧阳旅游在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节能减排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有着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然后以广东省的21个城市作为样本区域,采用区位商的方法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集聚绩效进行测算,并根据所构建的模型对广东省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该区域有针对性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联系乡村旅游和农村区域经济的功能,从重庆渝西经济走廊发展的特点出发,认真对重庆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业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乡村旅游业与农村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的意义,提出振兴乡村旅游产业的相关建议,旨在为实现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书军 《经济师》2007,(4):239-240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业经济效应研究案例中的旅游业分类与测算范围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旅游经济效应测度中,由于旅游业分类不一,不同方法或不同的实证研究选取了不同的旅游业部门,所测算的范围大小不同,从而导致旅游业经济效应评估出现较为混乱的状况,研究结果在可信度、可靠性和可比性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地问题。文章认为应采用旅游卫星账户所应用的旅游业分类方法,统一旅游业的分类标准,以解决旅游业经济效应评估中所出现的问题,为政府、企业、相关机构和公众等旅游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规划、营销以及其他方面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旅游就业潜力预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缺少旅游就业统计的历史数据和统计口径难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该文采用偏离度分析法并以黑龙江为例进行实际测算,以验证该方法的可操作性。作者认为预测旅游业就业潜力对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应使旅游专业教育、旅游培训和就业应相结合;应完善旅游统计工作,为预测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服务的特殊行业。旅游业统计就是反映这种特殊行业的经济活动的一种行业统计。主要通过旅游接待人数及其构成、旅游接待能力和通过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指标对旅游经济加以描述和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刚刚兴起,近几年来旅游统计初具雏形,但现有旅游业统计指标体系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微观、宏观统计指标不全面;偏重实物指标,缺少价值指标;偏重旅游接待进度指标,轻视效益指标,特别是社会效益指标较少,这些都与当前要加强宏观经济控制、加强旅游经济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不便于使旅游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即住、食、看、游、买统一核算,把人财物结合起来,全面地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只有把现有旅游业统计指标加以完善,成为旅游经济统计指标体系,旅游统计  相似文献   

18.
从多尺度视角把握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对中国旅游产业响应“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全域、区域、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自下而上”法、泰尔指数法和ESDA分析法,测度旅游碳排放及强度,并剖析旅游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9年,我国旅游碳排放量由3 714.06万吨增加至19 396.00万吨,东部地区增量最大;旅游碳排放强度由0.47吨/万元降至0.09吨/万元,中部地区降幅最大。高碳排放类型的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和宁夏的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关系亟须改善。(2)中国旅游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有显著差异,以区域内部差异为主,但同时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000—2013年,全局空间上表现为西部地区HH集聚和多数省份的LL集聚,2014年起局部空间集聚,以从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扩散性LL聚集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9年黄河流域8个省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耦合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市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城市间差异不明显;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各异,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应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我国3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0、2013、201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动态因子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不同区域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转型升级因子及经济支撑因子是影响我国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子;②从旅游业影响因子静态指数看,东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普遍优于中西部旅游城市,旅游内核因子、旅游交通因子、经济支撑因子发展水平呈现自东向西递减特征,转型升级因子指数则与之相反;③从旅游业影响因子时空演变特征来看,各因子指数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特征,东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旅游内核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中部旅游城市驱动因子由转型升级因子向旅游交通因子转变,转型升级因子始终是驱动西部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最后,就不同类型旅游城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