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SFA方法运用2001~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沿海11省市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基尼系数、α趋同、β趋同等方法对我国沿海地区绿色海洋经济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和动态分析。然后通过Tobit模型的构建,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我国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有较大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之间仍有一定差距;海洋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驱动,且海洋经济的增长需要牺牲一定的环境成本,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河北、天津、广东的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水平较高,海南效率水平最低,效率水平越高的地区效率增长率越低;不同时期效率水平的空间差异不同,随着时间推移,地区间绿色经济效率的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回归结果显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起负向作用,海洋物质资本和对外开放水平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起正向促进作用,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人力资本与环境治理力度未通过模型检验,对绿色海洋经济效率无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2.
政府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解垩 《财经研究》2007,33(6):101-110
文章首先选取“税收—公共品”组合,利用数据包络方法分析了1997~2004年我国30个省市地方政府的相对效率;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回归计量模型研究了政府效率的空间特征。研究体系结果显示,政府效率具有空间溢出作用,并且这种空间溢出作用还在逐年增强;政府效率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互补效应说明地方政府之间有“邻里模仿”行动。  相似文献   

3.
采用两阶段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工业生态经济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解决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中的非期望产出问题。先计算出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然后再将二者结合起来构造出生态经济综合效率。最后运用2005~2012年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工业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与考虑环境因素的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差异,而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大于经济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4.
东北地区城市效率与开发程度的时空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DEA模型、城市开发程度指数和耦合度模型测算2003—2012年间东北地区3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效率、城市开发程度以及两者的耦合度,并分析了城市效率、城市开发程度及两者耦合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城市开发程度与城市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城市开发程度与城市效率耦合度水平不高,城市开发对城市效率的提升作用不显著;不同职能城市的效率差异化特征显著,省会城市要素投入冗余,而资源型城市、工业型城市要素投入不足。2近十年,城市开发程度与城市效率呈现负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提升对城市效率有促进作用,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城市效率呈负相关。3城市效率、城市开发程度与耦合度空间高匹配度的"群"分布特征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目标对我国环境效率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选取2004—2018年城市层面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基于EBM-DEA模型测度中国环境经济效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其演化特征进行考察,进而构建空间Tobit模型检验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中国环境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水平尚有待提升,同时城市间与区域间环境效率差距渐趋缩小;空间维度上,中国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并存的聚敛态势,具有典型的空间“锁定”特征;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环境效率显著正相关,而城市化推进和外商投资等则与之显著负相关,且环境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提出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和多维度的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1—2013年各县域工业生产效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其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3年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总体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年缩小,效率值的空间聚类呈"南高北低"的梯度变化特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保持相对稳定,高、低值集聚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效率重心的跃迁过程可分为"2001—2007年西北迁移阶段"和"2007—2013年东北迁移阶段"。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是在地区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因素、交通条件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从投入产出水平、区际关系、载荷容量、人地关系等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从效率水平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耦合协调性组织内容,并结合均方差赋权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评价体系既能够较为全面反映公平与效率、制度安排效应,也能用于检验区域系统内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性,实用性强;②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呈现出的特征: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复合生态系统处在低水平的耦合协调阶段,空间特征——分异明显,其中经济效率的空间分异最为明显,而区域四分法大体呈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③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率的空间分异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相对注重社会公平而忽视效率、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其投入效率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1—2018年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广义最小二乘法分析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环境规制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内部差异明显,上海一直处于最高水平,江苏、安徽呈波动上升趋势,而浙江呈下降—上升趋势,局部空间格局由较低、低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上升为较低、较高环境规制效率空间集聚区。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技投入水平对长三角区域环境规制效率具有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市场环境和对外开放水平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1991-2008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然后进行了地区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还探寻了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能源效率分布呈空间集聚趋势;在样本期内,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绝对β趋同特征,且条件β趋同迹象也很明显,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和FDI等因素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两阶段DEA模型测度了2009—2015年我国创意产业知识开发阶段和经济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混合OLS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我国创意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1)我国创意产业整体创新效率值较低,其中知识开发效率表现优于经济转化效率;(2)知识开发效率和整体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经济转化效率不显著;(3)从我国创意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来看,市场结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社会包容度和政府扶持力度有利于知识开发效率的提升,而对于经济转化效率和整体创新效率来说,无论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政府扶持力度,还是社会科技化水平,均未起到有效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30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及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时空格局特征,并在空间关联检验基础上分析了旅游金融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①时间序列上,长江经济带旅游金融效率核密度曲线均为单峰分布形式,呈"N"字型波动特征,旅游金融效率随时间推进而不断提升;空间格局上,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金融效率多为高层级,中心城市邻近地区因受到核心城市涓滴效应而处于较高层级,圈层状结构明显。②旅游金融效率值存在明显空间依赖性,且其集聚程度整体上随时间推进不断增强,具有明显的空间指向性特征。③经济发展、交通可达性和产业结构对本地旅游金融效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信息化水平对邻近区域旅游金融效率提升的"溢出红利"效应显著,交通可达性对邻近地区旅游要素的"虹吸"大于"溢出",呈现负向外部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乡镇企业生产效率事关乡村发展及城乡融合进程。基于1990—2016年乡镇企业生产投入、产出相关数据,综合运用DEA模型、GIS空间分析及经济重心等研究方法,考察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格局演变及其移动路径。研究显示: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效率具有以下特征:①整个研究期内,3个效率指标均值基本呈波动下行发展态势;②综合技术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水平略高,规模技术效率得分最高,且不同研究单元差异显著;③从三大空间效率均值排序来看,综合技术效率为东、中、西部,纯技术效率为东、西、中部,规模技术效率则较为随机;④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重心转移方向先后经历由东南向西南的演变,最终转移方向为东北。  相似文献   

14.
将环境污染引入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2011—2015年我国各省份绿色经济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将其与传统经济效率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存在的区域差异,然后运用空间Durbin模型分析省级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经济效率水平相比,我国绿色经济效率的整体水平偏低,且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我国省级绿色经济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绿色经济效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结构对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笔者基于2001年~2011年的数据,运用层次分析和交叉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别测算了我国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共90个地级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工业效率值;随后,在空间技术溢出理论基础上建立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三大区域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及其外溢效应对工业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基础设施对工业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不同基础设施的效应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空间计量经济学认为一个地区空间单元上的同一现象或属性值与邻近地区空间单元上同一现象或属性值是相关的。文章通过对我国地区技术效率的空间依赖性检验发现我国地区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因此本文在地区技术效率宅间依赖性的基础上对我国地区技术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地区技求效率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性,其中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地区技术效率趋异的重要因素;而地区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则是促进我国妯区技术效率趋同的雷辱陶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2002—2012年我国279个城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时空特征以及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动态测量中,我国的城镇化效率在整体上处于效率变动的无效状态;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尚处于"摊饼式"的粗放增长状态,且区域差异显著;从城镇化推进模式来看,强有效型城市群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的特征;弱无效型城市群的城镇化在激进与低效之间徘徊;强无效和高无效两类城市群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具有"重增长轻发展"的粗放式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先进制造业生产效率事关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论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12—2016年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并探究东中西部之间以及省域间的差异化特征。研究发现,5年来,我国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较高,但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影响后,效率值受到显著影响,其中,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的生产效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城融合、统筹协调区域发展,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提高我国整体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县域旅游效率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江省6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Bootstrap-DEA测度其2003—2015年的旅游效率,借助空间变差函数和马尔科夫链等探究浙江县域旅游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县域旅游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呈"双M"型变化规律,整体非均衡性较弱;空间非均衡性在进一步扩大,并出现"逆市区化"现象,效率低值区呈西南—东北迁移趋势;旅游效率总体呈正向空间自相关,高效率和低效率县市在空间上趋于分散;县域旅游效率空间变异的随机成份先减小后增大,各方向上均质性差异明显,空间格局演化具有延续性和规律性。县域旅游效率具有时间稳定性,以渐变变化为主;以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市区为中心的地区旅游效率水平类型向下转移明显,以武义为中心的县市则明显向上转移,区域旅游效率呈大范围下降和小范围增长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县域旅游效率格局演变是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县域市场规模、城镇化水平、区位交通和政府宏观调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其演进可以划分为经济推动型、区域中心型、资源推动型和交通推动型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